像花店一樣美的書店「不在書店」
曾經有條瘋轉的微博「誰曾有過這樣的夢想,一幢老別墅,集合書店和花店,有咖啡和自己做的甜點以及餅乾,給那些想要待一天的朋友準備美味的簡餐。」不在書店,這家被譽為」中國最美書店「,嗯,它做到了。
在《京都山居生活》的作者維尼夏的世界裡,是這樣描繪的:「培植一座庭院, 就是種下滿院幸福。庭院是最接近上帝的所在。」從小生活在城市裡的我一直很嚮往庭院,嚮往種滿鮮花、綠植和蔬菜的院子,可以在庭院里做作業吃西瓜,和小朋友嬉戲打鬧。而不在書店就是這樣一個帶有生活氣息的庭院,對面五米處就是一所幼兒園,再走幾步,是老年人福利中心,路口左轉是廈門歌仔戲培訓中心……不在書店的位置很像街區的圖書館,書店的二樓的確是想做成圖書館,給周邊鄰居和朋友們借閱書籍;而無論是老樓的外觀和內飾,都美到窒息,細節處處充滿著店主的美學品位和說,無愧於中國最美書店的稱號。
一開始,「不在書店」引起我注意是它的名字,經常看到有趣的小段子:
「你在哪兒」
「不在書店」
「不在書店你又在哪兒?」
據老闆麥子說:」不在,是源於先確定的英文名「once」,意為『曾經的一切都不在』,剛好這棟樓是一棟老樓,從前和這棟老樓有聯繫的人都已經不知道在哪裡,而不在書店卻像一個連接,在無形中和他們建立了某種親密的關係。」而不在書店現在也成了連接讀者與書籍、旅行者與廈門、年輕人與美好生活的一個綜合空間。
節假日下午,廈門鼓浪嶼一定是遊客扎堆的景象,而華新路卻獨善其身,幽靜慵懶。去廈門旅行的文藝青年一定要去一趟華新路,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廈門本島的最後一塊詩意之地」,拋開喧鬧的車水馬龍,在陽光和鮮花的包圍下,沉睡的老別墅們似乎在竊竊私語,舊故事娓娓道來。在斗西路23號吃完天河西門竹筍凍,沿著斗西路一直朝南走,在華新路右拐就會遇見「不在書店」。碩大的「錯別字「招牌,十分有個性,過目難忘。曾經的一切都不在,那麼留下的又是什麼呢?
門口的鐵絲網上掛照著店招牌「ONCE BOOKSTORE」,下面寫著:「圖書、花房、咖啡、簡餐、民謠、肖像」,能清晰地看出店主對書店承載的功能定位,並非只是一家書店,是一個生活方式的綜合體。另一塊深綠色鐵皮招牌上寫著:「不要只是拍拍照然後轉身走掉,請支持我們讓獨立書店活下去」,很赤裸坦白的表達,也看出了做獨立書店的不易和店主的無奈。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個台灣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通過介紹台灣現存的40家獨立書店樣貌,表現台灣書店業的現狀和店主的偏執堅持與熱愛。逛書店浪漫,開書店可一點兒都不浪漫,是件非常辛苦的事。熱衷堅守文化的台灣是如此,更何況在大陸廈門呢?
臨走前忍不住拍一下標誌性的大大書櫃,ONCE是書店的英文名字,也是我最愛的一部電影。美好的時光總是稍縱即逝的。
不在書店
中國廈門市思明區華新路13號(靠近中山公園西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