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孩子,和那不願回家的孩子們,他們是怎麼了?

  【作者:聊爸-詹晶明】

  今天想給大家講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情,有個讀高一的女生自殺未遂,父母為此急得不得了,因為這孩子在自殺行為之前沒有任何異樣的徵兆。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這段時間,跟往常一樣,還是那樣少言寡語,情緒永遠都是平淡無奇的淡漠。這幾天,甚或這段時間,都沒有任何與女兒發生爭執的情況,一切都是那麼的正常,可怎麼就要自殺了呢?

  有的人猜測是這女孩談戀愛了,確定不是!有的人猜測這女孩是學習壓力過大,積累到一個點,而爆發了,可近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考試,也沒見這孩子的學習表現有什麼特別的異樣!

  孩子的媽媽在醫院照顧她,而她只想看到媽媽,但堅決不允許媽媽說話。每當媽媽準備勸慰她,安撫她的時候,這孩子的情緒就會突然爆炸,而難以控制和平復。

  媽媽真的很難受,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到孩子?更不知道孩子怎麼就這麼想不開?……

  當那媽媽來諮詢我時,我詢問了她:孩子小時候的性格是怎樣的?喜歡笑嗎?喜歡說話嗎?喜歡拍拍打打嗎?喜歡被媽媽摟抱嗎?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嗎?……

  那媽媽都一一回應說,孩子都喜歡,孩子小時候的性格是很開朗的,雖不能說是人見人愛,但真的在小區還是很招人喜歡的,我們也很驕傲自己的這個女兒。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就變得沉默寡言了呢?——那媽媽說,是從孩子讀書開始的,大概三、四年級吧,孩子慢慢就成這樣子了,不愛說話,笑也越來越少了——那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那媽媽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呀,其實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會了就好,只要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就行。

  也許是我們對孩子的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吧,孩子到後來,總是喜歡關心學校同學的一些瑣碎的事情,花很多的經歷應付,我對這點是有些反感的,我總是告訴孩子,別人的事情,由別人去處理好了,你不要那麼積極地摻和進去。

  「你自己是一個很不喜歡管閑事的人?很不喜歡社會那些八卦新聞的?」我問那媽媽,那媽媽在這個問題上的反應是很激烈的,可以清晰地感受得到——這位媽媽對於「八卦他人」是有「疾惡如仇」的情緒反應的。

  我想這可能就是她女兒自殺的核心原因了。——是不是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不急,我們可以慢一點說清楚點的。

  現在孩子在學習上,課業上受到挫折是很經常的事情,所以,我們很多的孩子都希望能回到家中,得到父母和家人的理解和安慰,以緩解苦悶,但是孩子是不會直接跟我們說,那些壓力來自學習,來自考試,來自未來。

  其實他們在淺表意識部分,也是不清楚自己壓力應該如何理解的,然而,他們一定會選擇通過其他的途徑來緩解,來尋求父母的支持和包容。這個其他途徑往往都是孩子們在學校的,同學之間的瑣碎八卦了。

  因為這些八卦,很能符合孩子們心理成長對世界觀確認、價值觀確認的需求,在學業不斷深化的同時,甚至之前,孩子們對世界觀的需求和價值觀的確認會表現得更加有渴望。

  比如孩子很喜歡判斷是非,儘管他們自己並不一定能做得多好,但還是很喜歡說這個人有素質,那個人很沒有教養,這個老師很好,那個老師的素質很差,當他們知道某個老師玩貓膩,某個同學拍馬屁,或者其他不良行為的時候,他們都會熱議起來,而且情緒很容易高漲。

  當然孩子們也會很容易被善良的行為所感動,在為人做好的行動中,獲得特別愉快的情緒感受。

  這些都是孩子從8-9歲開始,就已經越來越明顯的表現了出來,他們常常以此來判斷誰跟誰是一路的人,誰又是自己的好朋友,成績的好壞很難取代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一致所帶來的心理凝聚力。

  因此,我們的孩子首先會選擇自己最信賴的人來談論這些八卦瑣事,而這些八卦瑣碎的事情,是很能緩解壓力情緒的,而且在事件的談論中,如果得到了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認同或正確理解下的引導,那他們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會再次被激發,因為學業壓力被緩解了,學習動力被找回來!

  在孩子們生命里,最可信賴的人首選就是我們父母了。那想像一下,那要自殺的女孩,跟她那對八卦新聞「疾惡如仇」的母親說,得到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不難想像,基本上都是以至高無上的法官口吻,來批評孩子對這些無聊事件的關注,嚴厲警告孩子,必須儘快回到對學習的關註上來,不能再這麼偏離了一個學生所應該遵循的軌跡。

  ——甚至可能從此,不斷嘮叨,提示,將一切學習上的退步或不佳表現都歸咎於孩子多管閑事,不務正業等的猜測上。

  終於孩子開始閉嘴了,笑容失去了,情緒淡漠了,家,對於孩子來說慢慢地不重要了,因為不再是心可以居住的地方了。

  於是,孩子會把精力和精神寄託放在能理解她的同學,或者朋友身上,當然完全也有可能是網上社交平台上的虛擬朋友,或者針對青少年的犯罪群體了。他們總是能扮演成理解我們孩子的樣子,來接近我們的孩子,掠走我們孩子的心。

  我們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失去了自己心的住所之後,才開始離開家,不願意回家的呀!——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嗎?當一個孩子不願意回家的時,其實內心是很不安定的,可是回家又是痛苦的。

  一個人生活在完全不被理解的環境中,是極度痛苦的,我想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可體會得到的,對嗎?

  當大家都在擔心這遊盪與街頭的少年,為什麼不願意回家是,請不要忽略了在家的孩子,他們的心能安住在家裡嗎?一個孩子的心,如果總是不能安住在家裡,那麼總有一天,還是會離家出走的。

  回家,是孩子內心,潛意識中最幸福最安全的選擇;

  離家,是孩子的情感,意識中最艱難最無奈的選擇。

  我和那位媽媽的交談,告訴她——孩子這次自殺很可能是因為她精神寄託的朋友背叛了她,她接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也許這個背叛,還不是背叛,可能是對方的故意欺騙,甚或欺詐,那麼這個打擊就更大了……

  我安撫那位媽媽:不要急,不要急,孩子還很想見到你,是因為她還是很依賴你,但不要你說話,是不想聽到你的建議和批評,更不想聽到你的分析和你一貫表現出來的「先見之明」,這些言語對於孩子現在來說都是更大的刺傷!

  我告訴那位媽媽:你不說話,但可以疼愛你的孩子,照顧她,回想過去孩子的快樂和喜好,給孩子做好吃的,甚至帶孩子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布偶來陪她,這些都是在暗示你多麼地愛她,一直記得小時候,她那特別可愛的樣子,你一直都這麼惦記著她,愛著她……

  孩子一定能接受到這份最真實的愛的!有了這份愛,再厚的陰霾都會散去,陽光都將燦爛!

孩子的心

  需要有個家

  有個理解和關愛的家


推薦閱讀:

TAG:叛逆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