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爸:4-5歲的孩子為什麼父母一再提醒,也還是不聽呢?
作者:聊爸-詹晶明
孩子,常常沉迷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里,而聽到不父母的叫喚,耳邊風一般的不起作用,這孩子內心裏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孩子4-5歲之後,而在這之前,孩子對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叫喚自己的名字,還是非常敏感和關注的,因為,他們正在確立自己與其他人的界限,對自己名字的興趣充滿了熱情,甚至還有尊嚴的價值。
有個三歲多的小男孩,他叫奔奔,但是大人們總是要開玩笑地給這個孩子取各種各樣的花名,什麼這個奔,那個奔的,終於有一天,這孩子反抗了!
我不要這個奔,那個奔,就是奔奔,什麼奔我都不要,我就是奔奔!
當孩子進入到4-5歲這個階段,其實他已經對自己建立起來了非常穩固的自我
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他們可以聽明白,哪些是大人們的玩笑,哪些是真實交流。當然了,如果我們在孩子很小以來,就一直玩笑不斷的話,這個孩子的「穩定自我」是建立不起來的,他們的自我價值也是很混淆的。關於這個話題,聊爸以後再說。
所以,孩子的習慣教育從4-5歲開始,就會變得異常的艱巨和重要!因為此時孩子已經開始發展一種敏銳的與周圍環境的認知——
什麼是可以被周圍環境接受的言行
什麼是不會被周圍環境接受的言行
關於這個規則,任何孩子都無法與生俱來的擁有,必須通過以父母為主的長輩們的明確指引,才能得到學習和掌握,融入到生命里去的。孩子自己是無法用猜測(其實他們也不會去猜測,揣度)來明白父母的這些想法的。
因此,我們父母必須在這個時期,要建立起需要孩子學會的規則內容,並清晰明確地,多次重複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怎麼樣,不希望他怎麼樣。尤其是孩子該如何對父母的呼喚,要求給予怎樣的反應才是正確的,必須要有一個嚴格清晰的界定。
比如孩子必須遵守長幼有序的規則,任何時候,長輩在與他說話時,都必須停下自己的事情,認真傾聽,並給予積極反饋。那麼,一旦這樣的規則被明確地認定下來,孩子以後,就不會出現對父母長輩呼喚充耳不聞的現象了。
這個規則的訓練,是必須不受長輩說話內容影響的,也不受孩子正在行為的重要性影響的,即無論怎樣的情況,都必須遵照執行。
當然,我們親愛的爸爸媽媽,還有各位長輩,不能在孩子4-5歲這個敏感期,給孩子隨意玩笑,給孩子有違規範的指令,否則孩子會出現紊亂的記憶和不清晰的價值認同。還有就是要知道:
一切規則的建立
都需要建立在
對孩子尊重的基礎上
一個孩子聽不聽話,其實已經不是父母當即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的反應是什麼的問題了,而是這個孩子對父母呼喚和要求的反應規則,是否已經建立起來的問題。
而要給孩子建立起聽話(即對父母呼喚,要求給予積極正面反應)的規則,必須堅守以下兩個條件——
1 必須要給孩子非常明確的規則要求;
2 必須保持對這個規則要求的一致性執行。
在保持規則要求的一致性執行上,我們父母雙方不能有分歧的意見,更不能在孩子的面前因此而起爭執,儘可能將不同的意見在私下討論,以免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
一旦孩子發現父母之間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往往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放鬆,無約束性的一方意見來執行,那麼規則將難以建立起來,再想教孩子聽話,就是意見很艱難的事情了!
另外,在孩子是不是聽話的這件事情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殊情況需要給我們的爸爸媽媽提醒一下。我們的孩子在4-5歲的時候,或許已經學會了認識紅色和黃色,或者學會了認知水杯和飯碗,或者知道了哪些水果是甜的和自己喜歡吃的,對於這些具體的事物,孩子可能已經基本掌握了。
可是對於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時間」,卻是一個很難完全掌握的東西。因此,對於我們父母給出了孩子有關【將來時】的指令時,可能需要我們一再提醒,孩子才能按時執行的,明白我們的真正意圖的。
還有例如說謊,例如小偷等概念,也是很抽象,也是需要我們不停地提醒,不斷反覆地演示,強調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的。
由此看來,一再提醒,是必要的,一再提醒孩子還是不能做到的話,不是要去懲戒孩子,而是我們需要認真地去分析,並制定一個訓練孩子的計劃,讓孩子能越來越快速地明白我們真正的意圖,和我們能夠接受的是什麼,不能夠接受的是什麼的界線。
記住哦!
最佳的訓練期在4-5歲
推薦閱讀:
TAG:學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