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向教師提問的5點技巧 | 轉藏

父母向教師提問的技巧

何捷

做班主任二十餘年,發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對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則兒童成長順利;家校對立,一方逞一時之氣,則兒童得不到良好的發展環境,如同正在成長的樹苗,枝幹扭曲,終身遺憾。

如何有效向老師提問?

在家校合作中,父母的詢問是一個途徑。當父母與子女相見時,最急於做的事就是詢問。我眼見不少父母接到孩子的那一瞬間就開始發問,我也知道不少家庭的用餐時間就是問答時間。發問和回答,成了決定家校合作的重要信息之橋。作為班主任,我經常接受父母的詢問。父母善問,詢問就成了教育力,不善問,問答中就埋下對立的隱患,疏遠家校間距離。

結合我對「父母詢問教師」這一合作重要樞紐的觀察與實踐,提供五種「問得好」的類型,供大家參考。

1. 問題要具體

父母向教師詢問,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體,不能籠統,也不能含糊不清。例如一次期末考試後,小敏媽媽來電詢問。她例舉了小敏在考試後自查出的答題失誤,同時敘述了「家中已經做的安排」,詢問「這個暑假該怎麼辦,如何補上知識的缺漏」「下個學期開學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十分具體,指向性明確,教師就能因問而答,針對性強。發問如何做到具體呢?其一,問題盡量單一,範圍小;其二,多提供觀察到的現象,已實施的計劃等信息,供回答者參考。

2.多問缺點,多關心如何進步

人無完人。多向教師詢問子女的缺點,正是表明父母在尋找促進子女進步的方向。新接班一個學期後,小童的母親在期末來電,詢問「小童的缺點有哪些」這樣的詢問撲面而來,讓我頗感意外。在中國父母的眼中,自家的娃都是最可愛的,即便有缺點,家醜不可外揚,不少父母也將其歸咎於「幼稚」「還沒長大」「不被理解」。嬌寵,似乎是子女在父母那裡天生獲得的特權。而發現子女的缺點,和教師一同尋找促其進步方向,確實需要父母的勇氣與智慧。也許因為親情,父母很難正視子女缺點,這就是向教師詢問的意義所在了。教師身兼「旁觀」與「直觀」兩種視角,應該可以給出比較妥當的答案。

3.問到專業上

向教師發問,最有效的當然是問「專業」的問題啦。這也是由被詢問對象特殊性決定的。以我為例,多次遇見小軒媽媽時,她總不忘拿著小軒的作文讓我看看,同時詢問「請您看看兒子的作文有何問題,該如何獲得提升?」問題正好在我的研究範疇之內,同時又有活生生的案例——作文擺在眼前。所以我能結合文章說清楚,講透徹,小軒媽媽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要問到教師的專業上可以注意以下三點:其一,對教師多了解,發現教師的專業特長;其二,準備好原始材料,問得有根有據;其三,詢問時,可以讓孩子旁聽,直接從回答中收益,這等同於「開小灶,一對一」輔導啦。

4、問根源

發問時不要只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面上,不要僅局限於例舉已經發生的事。問題要能幫助父母尋根溯源,在教師回答中發現根源,共同商量對策。如發現一段時間裡小里同學常說髒話,我主動電話其父母,雙方第一輪溝通後,媽媽打來電話。談話中,我們沒有再次重複所發現的問題,而是單刀直入,一起尋找「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愛說髒話」的原因。結合教師的觀察發現,小里媽媽找到了孩子所在託管班,接觸到的群體都有這樣問題。環境給予小里巨大影響,他在自得其樂地模仿,這就是根源所在了。當天中午這位媽媽就給小里跟換了託管班。順藤摸瓜,追根溯源,這正是詢問本身的存在價值。

5.多問「人」,少問「事」

詢問教師時,問題應多與兒童人性的發展有關。特別是因在校同伴交往發生爭端而詢問教師時,更應少糾結於對錯劃定,責任區分,少做事件回放。教師不是法官,也並非刑偵人員。教師就是引導兒童發展的人。例如小嫻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父母希望她在童年時更多夥伴,更加開朗,小嫻媽媽曾多次詢問我:小嫻在校和同伴相處得如何?她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同伴?教師的回答就是給予指導,告知在家庭中可以如何鼓勵孩子與人交往。同時,教師也給出了「在校期間如何促進她與同伴交往」的設想。有效,有意義的詢問,架接起家校合作的彩虹橋。

發現了么?幾乎都是媽媽和教師溝通。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父親缺位」是個較為普遍的現象,應當引起父母關注。也許,父親的理性更適合發問,更容易在問答中找到答案。

推薦閱讀:

父母應該為孩子的錯誤買單嗎?
男生為了所謂前途(領導家女兒)和孝心(不孝子的壓力),抉擇著相處兩年的女友,女生該如何選擇?
有影響力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推薦我讀過的27本教育相關書的讀書筆記
為什麼厭惡體罰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了依然會體罰孩子?

TAG:家庭教育 | 教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