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經濟興起,為何年度創客花落小牛電動而非摩拜們?
圖註:左為牛電科技COO李彥
作者:龔進輝
昨天,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閃亮登場,除了吸引全球科技領袖、創客精英集結一堂,各種新奇特、腦洞大開的科技產品也爭奇鬥豔。當然,在這一眾星雲集的熱鬧場合,自然少不了重量級頒獎禮助興。
這不,新京報舉辦的第二季「尋找中國創客」年度頒獎盛典正式納入「烏鎮咖芸」議程,周鴻禕、徐小平、沈南鵬等大佬齊聚現場,小牛電動、Blued等40強創客不僅展示產品和服務,也接受大佬的終極考核,並成功躋身「中國創客」10強。
一直以來,小牛電動小有名氣且充滿爭議,一邊是發力兩輪經濟獲得資本市場垂青和用戶肯定,一邊是創始人光環褪去後在質疑中前行且面臨摩拜、ofo等玩家對中短途出行市場的蠶食。那麼問題來了,小牛電動是如何詮釋創客精神?
小牛電動VS摩拜們:比出行總量
去年兩會,政府提出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於是「創客」與雙創緊密聯繫起來,這一科技領域的小眾辭彙迅速成為全民流行語,特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人,今年更是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出行頻率高且需求各異,出行是個無比巨大且複雜的市場,催生出計程車、快車、拼車、專車、公交等各種出行業態,創業者成長路徑也各不相同,既有滴滴、易到、神州從出行方式著手,也有小牛電動、摩拜、ofo從出行設備殺入,在出行終極解決方案成型之前,各大玩家均有機會放手一搏。
在我看來,小牛電動之所以獲得年度創客殊榮,與其長期堅守的創客精神密不可分,不妨從出行市場激烈廝殺和電動車行業轉型升級兩個維度,來深度還原支撐小牛電動前進的創客思維。
先說出行市場激烈廝殺,談到出行市場,不少人認為滴滴、Uber、易到、神州才是主角,鮮少將小牛電動列為出行舞台上的玩家。同時,摩拜、ofo等打著「共享單車」旗號的玩家強勢入局,並獲得資本市場追捧,進一步削弱小牛電動存在感。
隨著滴滴與Uber合併,出行市場呈現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加上摩拜們成為香餑餑,小牛電動處境愈發尷尬。其實不然,看似影響力式微的小牛電動,極有可能借著綠色出行的東風上演逆襲,因為無論是風頭正勁的滴滴還是穩步前進的摩拜們,對出行市場的貢獻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先說滴滴,以北京為例,北京常住人口2300萬,每天人均需要1.5—2次出行工具,出行總量為3000—4500萬人次,其中地鐵和公交各輸送1000萬人次,私家車輸送500萬人次,電動車出行總量為500—1500萬人次,剩下是自行車出行總量。不難發現,目前北京出行市場呈現公共交通主導,私家車和電動車齊頭並進的局面。
這一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在政府鼓勵綠色出行、治理道路擁堵的大背景下,私家車未來想像空間堪憂。去年12月,北京確定2020年交通具體發展目標:日出行總量5700萬人次,中心城綠色出行(不包含私家車)比例達到75%,五環內機動車流量降低10%—15%。
這意味著,未來私家車數量、通行時間、通行區域受限大勢所趨,滴滴貢獻將大打折扣。相反,綠色、高效的電動車將在出行市場發揮重要作用,比如目前5公里內的汽車出行佔比近60%,無污染的自行車、電動車出行理應獲得更多提倡和道路權利的尊重。
至於摩拜們,其本質是分時租車而非共享單車,摩拜們准入門檻較低,自行車製造難度低、容易鋪設,而且低價天然對用戶具有吸引力,在資本的助力下容易快速擴張。不過,運營維護、政策走向、市場變化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三大不確定性因素。
用戶不愛護車、亂停亂放,一旦政府解決辦卡、樁式停靠等問題,二線城市自行車市場急劇萎縮,為表面光鮮的摩拜們擴張蒙上一層陰影。反觀以營銷「新青年」生活方式的互聯網化電動車,城市下沉攻勢不會受到限制,越往下沉,其優秀的設計、營銷、一線城市口碑等優勢將展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智能化、節能、時尚是電動車的發展趨勢,面對每年電動車3000萬台出貨量這一巨大市場,小牛電動大有可為。
小牛電動VS傳統電動車:比創新實力
再說電動車行業轉型升級,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加速與互聯網的融合、碰撞,電動車行業也不例外。在小牛電動N1問世前,傳統電動車始終給人一種陳舊、落伍的感覺,外觀醜陋、續航不給力、不智能、售後不完善等,難以真正影響年輕人。2015年6月N1的橫空出世徹底打破這一尷尬局面,這是一款面向城市白領、號稱「電動車領域的蘋果」的出色產品,小牛電動首次將粉絲文化引入電動車行業,引發雅迪、愛瑪等「老司機」爭相效仿。
經歷N1、M1兩個系列產品的洗禮,小牛電動在產品、營銷、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打法自成一派,收穫近10萬用戶,覆蓋275個城市,累計騎行里程突破一億公里,發展速度著實驚人,拿獎更是拿到手軟。比如,小牛電動擊敗Apple Watch獲得2015搜狐時尚盛典年度科技創新獎、榮登《快公司》評選的「中國十大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單。
產品創新方面,為保證產品質量,小牛電動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並在江蘇常州自建佔地面積約2萬平米的工廠,擁有4條完整的整車生產線,月產量可達12萬台。吸取N1教訓後,M1系列從直觀感受出發,主打輕巧、聰明、好看,最大化迎合用戶需求。比如,電池包重量從8—10公斤降至最低6.5公斤,App 2.0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不同使用習慣做出力所能及的智能反饋,用頂級汽車品牌設計理念打造外觀、色彩、燈光、儀錶盤、電池和配色。
營銷創新方面,玩轉眾籌成為小牛電動打響知名度屢試不爽的奇招,去年N1 15天籌資7200萬元,遠超500萬元預期目標,成為京東眾籌明星案例,今年M1再接再厲,歷時20天共籌資81766834萬元,再次刷新京東眾籌紀錄,成為中國眾籌史上金額最高的項目。除了玩轉眾籌,小牛電動在品牌推廣、產品宣傳等營銷方式和節奏把控上精準到位。
售後服務創新方面,售後服務一直是電動車行業的薄弱環節,根本原因在於它是電動車產業鏈中最穩定的利潤來源之一,為破除行業潛規則,去年11月,小牛電動豪擲5000萬元為老用戶提供免費整車保養服務、盜搶損失和人身保險傷害保險,使其享受汽車4S級服務標準。今年10月,小牛電動在首批10個城市開放13家線下授權體驗店,除了產品展示和銷售,授權體驗店還將承擔新車試乘試駕、售後、緊急維修等各種特色服務,計劃明年內擴大至200家。
事實上,小牛電動與雅迪、愛瑪的最大不同是堅守產品和服務品質,不僅用品質開發出商業藍海、帶領行業進步,而且讓人願意展望其美好前景。據悉,小牛電動已將目光瞄向海外,歐洲是其推進全球化的第一站,N1S的傑出品質吸引數百家德國優質經銷商踴躍合作,其次進軍美國市場,預計2019年海外銷量突破20萬台。
寫在最後
小牛電動的創客思維體現在研發、製造、營銷一體化,使其從3000多個報名項目中脫穎而出闖入200強,並經歷評委們嚴格評選後榮登40強,在雙創熱潮湧動的今天,小牛電動以獨到產品解決方案滿足用戶中短途出行需求,最終躋身「中國創客」10強,擊敗摩拜們成為兩輪經濟代表。
在我看來,小牛電動打造更人性化的電動車是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相互促進的一種體現。小牛電動圍繞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投資、創新和生產,整個電動車產業的創新效率明顯提速,產業結構也得到優化,從而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而電動車產業升級,提供給用戶需要的產品也將促進消費升級。目前,小牛電動正置身於這種「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螺旋上升過程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