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ata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什麼?


如果你有一定的體能基礎,或許能試試4分鐘Tabata間歇訓練!4分鐘?!是的,你沒看錯,只要4分鐘!

Tabata是日本東京體訓大學教授-田畑泉(Izumi Tabata)所提出的訓練方法,屬「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的一種。相信大家對間歇訓練應該都不陌生,只是,在間歇訓練前加上這位日本教授的名字「Tabata」,有什麼特別含意?

起初,田畑泉教授在訓練選手時,刻意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如往常般做適中強度的訓練,另一組則是利用高強度運動20秒、休息10秒,再做高強度運動20秒、休息10秒,這樣持續8個循環一共4分鐘,做高強度間歇訓練(也就是Tabata)。經過六周的練習後(一周訓練5次),從Tabata Protocol的研究報告發現,做Tabata訓練的運動員,體能確實有明顯提升(提升14%的最大有氧能力及28%無氧能力)。

因此Tabata也被認為是目前體能鍛煉效率最高的運動之一。

透過動、停、動、停的模式進行,Tabata其實和一般間歇訓練沒什麼太大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執行Tabata訓練時,強度要求須達到最高(至少達最大心跳率90%以上) ,也就是每次動作都要盡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可想而知訓練難度其實非常高,所以訓練時間不可能太久(最多不要超過5分鐘)。

執行的動作其實不難,這邊提供一種Tabata的訓練流程給大家參考:

1.開合跳20秒(休息10秒)

2.Burpees(俗稱波比跳)20秒(休息10秒)

3.原地抬腿跑20秒(休息10秒)

4.原地爬山20秒(休息10秒)

5.以上動作皆要「盡最大努力」,重複兩次

田畑泉教授一開始只是為提升選手體能而創出這套訓練動作,但經由推廣後,Tabata儼然已經成為泛指所有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新名詞。正因為Tabata不再像實驗中這樣維持傳統定義,所以在運動及休息時間的安排上,就不一定要按照「運動20秒、休息10秒」的方式進行。你可依照自己的體力去調整休息及運動時間,但要注意的是,重新設計動作後的Tabata,總時間盡量不要超過5分鐘,而且不論你設計的是幾秒,每次動作的時間中都不能偷懶,不然就失去高強度間些訓練時效短、強度高的意義了!

除此之外,現在的Tabata(高強度間歇訓練)甚至與壺鈴、葯球、杠鈴等器材結合,發展很多不一樣的動作,就算身體產生適應性,也能快速轉換項目,讓你不會感到厭煩!雖然運動時間不長,但因為運動強度高,所以事前的暖身及事後的收操仍舊非常重要,記得還是要做足!畢竟高強度運動若沒有充足的熱身,很容易發生受傷危險。同時,訓練前也要再三斟酌身體狀況,畢竟高強度訓練不是人人都吃得消!


目錄

一、Tabata訓練法簡介

二、tabata訓練法的具體實踐

三、Tabata訓練法的補充

四、總結

一、Tabata訓練法簡介

1、Tabata訓練法是什麼

定義:2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10秒,重複8組,共計4分鐘,最後達到極度疲勞的一種訓練手段。

高強度:達到170%最大攝氧量,基本相當於完成了一個400米的全力衝刺。

參考值:練到第6組時達到最大心率(220-年齡)的90%。

2、Tabata訓練法的起源

這種訓練方法最早是由日本速度滑冰國家隊教練入澤孝一提出,後來經過Tabata博士對其實用性和科學性進行論證,並最後以科研論文的形式發表出來。

(圖片:Izumi Tabata博士)

正是因為Tabata博士的論文,這種訓練法最初在美國引起關注,併流行起來,隨後風靡全球其他地方;同時,這個訓練法也因此在普及的過程中被稱為tabata訓練法。

(註:論文中,重複6-7組。不過,「8組4分鐘」,簡單好記,易於推廣)

3、Tabata訓練法的禁忌人群

存在健康狀況的人群(比如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關節疾病等)需要諮詢醫生的意見再訓練。

4、Tabata訓練法的作用

Tabata訓練法是一種通過提升有氧耐力水平和無氧耐力水平,進而提升體能水平的訓練方法。

Tabata博士的論文指出:經過一個周期(6周)的訓練,評價有氧耐力水平的最大攝氧量提高了10%,評價無氧耐力水平的最大氧虧提高了30%。

5、Tabata訓練法是否可以用於減脂?

取決於你的訓練安排:

1、如果只是單純進行Tabata訓練法,由於運動強度大、持續時間短,消耗大部分都是糖類,消耗的脂肪很有限,減脂效果不佳。而且,也並沒有實驗數據表明這一訓練方法對減脂有直接的效果。

2、如果Tabata訓練法配合力量訓練和有氧訓練,減脂效果最佳。因為Tabata訓練法可以提高有氧和無氧運動能力,從而提高體能,改善運動能力,從而有助於間接減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

二、tabata訓練法的具體實踐

1、準備活動(warm-up)

①先活動一下頭頸部、軀幹和四肢關節,再進行幾分鐘的有氧運動,以提高心率

②動態拉伸

時間:10分鐘左右

2、正式訓練

動作選擇要求:

1、力求簡單:不太適合複雜動作(比如舉重類動作)

2、高強度:大肌群參與為主(尤其是下肢肌群)

下面介紹18種訓練動作,隨意選擇1種,做8組

(8組運動也可根據個人情況自由搭配)

1、波比

2、蹲跳+轉體

3、登山式

4、原地跳躍和上肢上舉

5、原地手觸地跳

6、手觸地跳和馬步跳

7、側跨步和深蹲

8、側踢跳

9、半蹲左右跳步

10、單腿下蹲和手觸地

11、前後左右開合跳

12、深蹲跳前踢腿

13、彎腰屈膝前後移動

14、向前跳躍→後退跑

15、左右跳步→原地高抬腿跑

16、踏步法→提膝跳

17、後仰上踢腿

18、異側手觸腳

3、整理運動

①靜態拉伸

②泡沫軸放鬆

時間:10分鐘左右

三、Tabata訓練法的補充

1、訓練頻率

一次4分鐘,一周2次,最少練習6周。
3周可明顯提高最大攝氧量,持續6-12周效果基本可以達到最大。

2、一定需要練8組總計4分鐘嗎?

不一定,視體能狀況而定,6-8組即可。

3、Tabata訓練法的變式

針對體力不佳人群的進階方法:10s20s→15s15s→20s10s

(注釋:10s20s指高強度運動10s,休息20s。)

四、總結

1、Tabata訓練法的定義:20秒高強度運動(達到170%最大攝氧量),休息10秒,重複8組,共計4分鐘,最後達到極度疲勞的一種訓練手段。

2、Tabata訓練法的作用:提升有氧耐力水平和無氧耐力水平,進而提升體能水平。Tabata訓練法配合力量訓練和有氧訓練,有助於間接減脂,而且減脂效果最佳。

3、Tabata訓練法要求所選動作力求簡單、以大肌群(尤其是下肢肌群)為主。Tabata訓練前後需要分別進行準備活動和整理運動。

資料參考:

《終極運動健身方案——tabata訓練法》——田畑泉(Izumi Tabata)著

後記:

1、如今在大眾中普及、流行的tabata訓練與它最初的樣子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很多人做的tabata訓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般的間歇訓練(當然,tabata訓練也是間歇訓練)。原因在於:首先,強度不夠;其次,動作選擇五花八門,注意了,動作的難易程度與強度並不成正比。

2、關於本文的數據:人家做研究得出來的數據和結論,對普羅大眾是無法一一對應的,所以大家對具體數據不要太糾結,知道到大方向就好了,也就是知道這個訓練方法的原理、好處和是怎麼運用的。

3、關於tabata訓練法的質疑:比如關於tabata訓練的定義,為什麼是20s高強度訓練,10s休息,而不是15s高強度訓練,5s休息,或者25s高強度訓練,15s休息?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可以從能量代謝系統的角度去考慮,比如高強度(達到170%最大攝氧量)訓練主要由ATP-CP系統供能,超過30s主要是由糖酵解系統供能了,所以20s是比較合適的,至於不同的休息時間,則對應著相應的能量系統的恢復程度。

但是,這時你可能會想起你從其他訓練文章讀到的——「基於神經系統科學的肌肉訓練原則表明,你不可能將最大限度募集運動單位的過程持續15秒以上。」既然如此,高強度運動15s豈不是更好?

此外,這個回答並不能解釋所有個體,要知道很多人進行高強度運動根本撐不過20s,休息時間也遠遠超過10s。那麼,20s10s(20s高強度訓練,10s休息)對他們來說真的是最合適的嗎,而不是10s20s(10s高強度訓練,20s休息)?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質疑,但它告訴我們,訓練中的個體化差異是多麼重要,對任何訓練法的應用我們都不能不經思考就生搬硬套。要知道,在人體科學領域,並不存在所謂的適合所有人的最佳訓練法,也並不存在針對普羅大眾的所謂的精準研究數據。

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要鑽牛角尖,了解大方向就好了,細枝末節能影響的只是你的進步(或退步)速度,但是你永遠也不能達到最佳速度(這又變成了一個哲學問題)。人體很複雜的系統,訓練本身也是一個不斷的試錯過程,而強壯的體魄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鍛造出來的。

所以,當你知道一個新的東西的時候,你應該採用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嘗試並去思考。就算沒有用處,為你開一種新的思路也是好的。你或許會覺得,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你也可以發明一種新的訓練法。

不好意思,說了這麼多廢話。

4、我的結論:儘管有這麼多疑問,tabata訓練法仍是一種非常棒的訓練法——它會為你的訓練帶來一種新的可能,給你的身體帶來新的刺激。但是,不要將它作為你的主要訓練,任何新奇的東西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褪色,常規的基礎訓練永遠是你的主要任務,希望tabata訓練法能夠成為你訓練生涯中眾多調料的一味。

原答案見我的文章:

第005課:終極運動健身方案--tabata訓練法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TAG:健身 | 鍛煉 | 力量訓練 | 健身技術 | HI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