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寧:樂視為什麼不會死
賈躍亭的一封內部郵件引發了軒然大波,本來似乎是誠懇的反思,最終換來了一大堆的落井下石。中國媒體也好,民眾也好,對投機取巧的成功者往往懷有敬意,比如英語老師做手機也能收購蘋果或者通過粉絲髮燒運營就可以顛覆行業從敘事上和田忌賽馬箭或者火燒赤壁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似乎潛台詞是如果他們能夠投機成功,那麼我也可以。所以往往不願意去打破這層窗紗,但如果遇到大開大合的創業者,大家則都心有芥蒂,覺得這樣的事情「我做不到甚至想不到,所以他們也是騙子」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low者心態。當然,這樣的事情也並非首次發生,在我印象中則像極了當年的京東。
當年的京東燒錢做物流被黑的體無完膚,光李國慶就預言了京東不止一次的崩盤。我那時候力挺京東,在京東最後一輪融資的時候,大家紛紛說,京東還能挺多久,我則寫了一篇《不死京東的收官之戰》,劉強東看到後很高興,也寫了一封內部郵件,說這篇文章寫得好,我們其實不是燒錢,我們是在做未來的價值投資。後來《創業家》給京東做了一篇封面文章,叫《京東為什麼不會死》。
因為現在的情況和那時候很相似,所以我就想寫一篇《樂視為什麼不會死》。值得一提的是,京東和樂視剛剛達成了戰略合作,在會員層面上實現了互通,在業務層面上,實現了結合,不知道是緣分還是巧合。
樂視不是德隆系
鈦媒體的文章把樂視稱作有可能是下一個德隆系,我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看法,要麼是不專業,要麼是壞心眼,這種瞎類比對企業的傷害是很大的。畢竟大部分讀者不會認為是作者啥也不懂,反而在一大堆似乎專業的表格下會認為可能真的是這樣。這種瞎扣帽子的寫作方法用在一個上市公司上,顯然是不夠嚴謹的,引發了股價波動,被起訴也是應該的。
其實二者除了都有上市公司這麼一個相似之處外,其他並沒有什麼類似的地方。德隆系是指控制多家上市公司互相投資擔保操縱股價巨幅拉升操控市場的行為。而在寫樂視的時候,大家明明白白的可以看到,首先樂視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其次樂視最近已經下跌了超過35%。如果不操縱股價拉升就談不上什麼德隆系,而如果只是在資本市場套現拿去投資,實在是良心的不得了。畢竟大部分上市企業套現都進了領導人的腰包,所以董明珠才會喊出那句「我分了180億給你們,你們還不滿足,我就是一分錢不分,你們能拿我怎麼樣?」如果賈躍亭把樂視的股份套現後,裝到自己腰包里是道理,投到公司里就是感情了。他畢竟是把這筆錢無息的借給了公司去做了七大生態,我覺得類似的指責就顯得無厘頭。你看,把錢貪了的人反而沒人說什麼,把錢分了的人,把錢投資了的人卻不受待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你不做事,就不會錯吧。
剛又看到一個老媒體人又瞎比喻把賈躍亭形容成了葉榮添,我只能說,活該你們只能去做自媒體。
賈躍亭的內部信其實有些草率,比如在說樂視融資能力不強的時候,就引發了很多爭議,大家大概的意思是,你融資還不強,誰強?其實,滴滴也很強,美團也很強,這兩位都至少在一年內虧掉了一百億的人民幣,前者面臨著一紙政策全盤皆空的風險,後者每月依舊保持幾億的虧損還看不到什麼希望。從樂視的角度看來,融資能力確實不太強,畢竟易到怎麼也有滴滴十分之一的體量,樂視TV怎麼也進入了電視行業的前三名,樂視手機怎麼也賣了一千七百萬部,至於樂視網、樂視體育內容上的建設可能不好量化,但也算可圈可點。對樂視的擔心並不該超過滴滴或者美團,只不過回到我開頭的話,大家對投機取巧的成功者總懷有敬意。
樂視的模式靠譜么?
樂視的化反樂視已經談的很多了,我們換幾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
其實我一直不反對寫批評的文章,甚至我本人就寫的非常好。寫的好的標準是不要瞎杜撰、瞎猜測而是有理有據有節的推導事實真相。所以為什麼我能寫出來,大都是被我批評過的對手的認可,他們總覺得雖然我很不爽,但你確實說得對,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喝一杯,而不是這個烏龜王八蛋又罵我了。比如說噴樂視賣五十年會員的就很沒有水平,本來樂視是賣了一個電視,有點貴,兩萬多,為了符合樂視的硬體免費模式,所以假如你充五十年會費,這個電視就送你了。很多人因此看也不看的就得出了,樂視要完了,開始收五十年會費斂財了。這些人也不想想,就算樂視要收,難道真的有二貨會買?難道靠這些二貨就能支撐起樂視的資金鏈?錘粉那麼多也沒能救活鎚子啊,何況並沒有那麼受待見的YT.賈呢?
即便如此,我見過騰訊的99年QQ會員,也見過羅胖賣的20年跨年演講,卻並沒有人說,他們資金鏈要完了,提前斂財了,萬一活不到那個時候誰退錢之類的質疑。又回到頭上的那句話,大家對投機取巧的成功者還是更懷有敬意。
當年我能在一邊倒的情況下還看好京東,主要是因為覺得京東戰略很有遠見,我覺得做物流和堆品質是對的,我認為馬雲爸爸的外包想法是不對的。我現在在這裡依舊支持樂視的原因則是,我從樂視身上依舊看到了互聯網公司少有的遠見。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前老闆周鴻禕也說寫的很好,名字叫《互聯網生於顛覆,死於優化》。大概意思就是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大都是因為一個產品顛覆了行業,而慢慢的,這個公司會不斷的優化這個產品直到平庸。能再度顛覆自己的,也許有,不太多。比如百度就沒有,現狀就越來越糟糕。阿里的未來在阿里雲和螞蟻金服,騰訊則只有一個微信。其實阿里雲一開始很多人也不看好被馮大輝罵的狗血噴頭。而支付寶則也剛被一些過氣博客寫手噴說產品每次改動都太大是不尊重用戶。其實,我自己是很敬佩支付寶每次都有顛覆性改變的做法的,並沒有靠優化安全的走下去,而是還在尋找正確的道路。電商行業的app你打開看看都是一個布局,基本都是抄的手淘,也是行業都不願意冒險的表現,既然有人在領路了,我們幹嘛要創新呢?這就是互聯網企業最大的毛病,只看眼前KPI,不敢冒險搏未來。
賈躍亭則完全不同!
樂視的每一次出手都讓你感到驚訝,但仔細回想一下,又覺得有些道理。就算是看似最不靠譜的汽車,其實也有易到在保底。很多人無法理解樂視為啥做汽車,我相信他也無法理解為啥董明珠會發火。我之前講過一個屌絲消費的升級路線,從T恤到手機下一步就是汽車。這是凡客-小米的路徑,這兩者都已經過氣了。我參加過國產汽車的活動,現在十萬左右的suv火的不得了,基本符合我說的這個升級路線。所以,做汽車不管成不成,都是個機會,尤其是電動車,甚至有從0開始的機會。樂視投資易到,從資金的角度來說,大部分人認為是為了良好的現金流,而我從戰略的角度來說,恐怕是給樂視汽車兜底。如果樂視汽車量產銷售無法打開,先走專車也是保險的道路。樂視汽車做出來恐怕不會是特斯拉那種級別,大概還是會在20-30萬左右,加上政府的電動車補貼,未必就成不了。
如果你還覺得成不了,你可以去試駕一下現在政府推廣的那些電動車,你就會改變主意了。當然,樂視的困境大概也因為汽車而起,這大概和羅永浩做手機差不多,開始以為很容易幾個人就能搗鼓出來,一做起來,發現是個無底洞。如果不是汽車這個窟窿,樂視的資金鏈並沒有什麼太危險的地方,畢竟他不需要去補貼盒飯,電視和手機現階段也沒有滯銷。
樂視為什麼不會死?
樂視股價下跌帶來的最大風險是質押平倉風險,但據知情人透露,因為是分批質押,所以距離平倉線還有很遠。而對於其再融資有多大影響,也不好說,畢竟股權已經質押出去了和再融資沒啥關係了。包括樂視體育在內的近期多項融資,目前都是賈躍亭的信譽擔保,所以樂視股價的下跌風險應該被高估了。如果你炒股,你總知道,機會是跌出來的。
而除了汽車需要不斷的投入之外,樂視燒錢的地方並沒有那麼多。燒錢的意思是白白花掉,主要是擴張用的。而花錢採購手機或者電視配件不叫燒錢,那是資金的周轉,這還是兩個概念,供應鏈的錢叫賬期,除非產品賣不動了,否則也只是一個回款問題。包括易到的補貼,送的全部都是樂視的產品,這在樂視的體系內,是一個正常的銷售模式:負利帶動會員收費,輸入上市公司,做好業績和未來估值。會員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我相信,目前大部分人都還看不到。只有像我這樣的每年招上千付費會員的人才知道。流量入口結束後,會員可能是最後的價值入口。
樂視在電視上的成功已經是氣勢如虹,在手機上的銷售也很順暢,資金只要在流動過程中,就不存在一個崩盤的問題。汽車如果有問題大不了壯士斷腕,其他幾個業務不擴張也沒有什麼問題。樂視不存在不補貼就會死的商業模式,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崩盤風險。換句話說,就是有錢可以擴張的更猛,沒錢也能靠現有業務活著。各大業務線也不存在資金上的強關聯性,也沒有類似德隆系的互相炒作拉抬股價什麼的金融套利行為,連鎖反應的可能就很小。所以,假如滴滴和美團都不會倒的話,樂視也沒有那麼危險。
這也是為什麼賈躍亭敢寫那封內部郵件的原因。反省和檢討一定是再最安全的時候,最危險的時候,最正確的選擇是打腫臉充胖子。這個道理我都懂,賈躍亭如果不懂,就不知道怎麼能做這麼大了。
那麼為什麼還要寫這封信呢?無責任的猜想一下,一方面,公司發展太快了,文化跟不上,所以可能要有整風運動。另一方面,股價已經這樣了,不如就把利空放盡,如果樂視汽車真的可以在明年一月份量產,那麼現在正好是建倉的時機。樂視這一輪下跌已經從最高點跌去了將近70%,一般說來,已經接近了大底,我自己猜是35元左右。畢竟樂視剛四十多增發過一輪,那麼多大腦袋都套在裡面,你有什麼好擔心的。
至於牽涉到和小米雷軍之類的糾纏中,其實就有些無聊了,這別說競爭了,就連個笑話也不算。這年頭,誰又比誰好過多少?樂視起碼還有個未來的想像空間。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內,相信樂視的股價會加速趕底企穩。到了年底,樂視的業務也大都該總結收官了。樂視在美國產品賣得還不錯,值得欣慰。其實我參加樂視美國的發布會最感動的部分其實是在《長城》預告片播放的時候,你真的能感覺這是在輸出文化,而現場的老外最感興趣的也是這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樂視汽車還在《變形金剛5》裡面扮演了一個角色,比起蒙牛酸酸乳之類的植入,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預祝賈老闆邁過這個關口,化反更大的未來吧。
推薦閱讀:
※要愛國,更要賺錢
※五分鐘帶你看懂所有的投資策略
※暴跌時如何安撫自己那顆恐懼的心
※理財投資「攻守道」:未來需要計劃但不要計算
TAG: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