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操心,可以從他四歲時這樣開始……

我們常常聽到有父母抱怨說,自己忙的不亦樂乎,而已經與自己差不多高大的孩子卻無動於衷地躺坐在沙發上,玩他的手機,或者看他的書,家裡正在發生的一切,好像與他沒有任何關係,而與這孩子唯一有關的,就是「到點吃飯」。

我們可能更多地聽到職場上各階層的人士,都有抱怨說,現在年輕的孩子,眼睛裡就是沒有「活」,沒有「事」,凡事對於他們來說,就如同撥算盤珠子,撥撥動動,不撥不動的,對於工作,生活,真是一點心都不會操的。

操心,這事,老一輩的父母大部分認為,那是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懂的,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經歷得出了這個結論。在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的父母確實沒有專門教過他們要去操心什麼事情,當自己長大了,就好像自然懂得要多操點心,多為家裡做點事,還非常願意主動為父母承擔一些,甚至有的人比自己父母操的心還要大。

可是為什麼到了今天這個年代,孩子長大了,怎麼就不會自然而然地學會操點心呢?怎麼就那麼淡定,那麼酷,無論身邊發生了什麼,好像很難與他們產生關係一樣呢?

有的人說:這是生活水平高了,父母家的條件好了,父母為孩子操的心太多了,孩子就不會操心了。在過去祖輩的年代裡,把飯吃飽都可能是有困難的,父母每天操心著怎麼弄得更多吃的,而孩子惦記著怎麼可以在第一時間吃飽肚子,還能多吃點新鮮的。

如果哪個孩子不惦記,不操心這事,哈哈,就完全有可能挨餓的,這個太現實了!如果那個孩子很乖,還懂得為父母多操點心,能與父母一起干點活,那就與美食更貼近了……那時的父母也是一樣,多為他人操點心,就可能得到更多的機會獲得生存的物質,多為工作操點心,就可能得到更多的機會改善其社會地位等。

操心這事,就這麼在那個年代的大環境下,人人都從小看到、感受到,而自動地培養起來了。所以長大了,基本上個個都會或多或少的為周圍的事情,為他人操點心了。

當下的社會環境,物質豐富,大部分的城市、鄉鎮居民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康了,孩子基本上也不會出現餓的情況,相反,還有不少的孩子因為太被關注了而挑食,厭食。

孩子基本上不用操心,生活都在自然而然的運轉著。吃喝拉撒睡,都是父母在操心;讀書作業成績,也是父母在操心;他們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玩?」「怎麼可以玩更長的時間?」「干一些父母不太了解,或者不贊成的事情」等。

好了,說這麼多,突然自己都覺得自己像個「怨婦」在說三道四,說孩子們的壞話,都自己看不下自己的了,哈哈哈,話鋒轉轉——我們還是要自我檢討一下,孩子成為今天這樣子,關鍵原因,還是我們沒有教育好,是我們大人的責任更大一些的,不能責備孩子。

那如何教會孩子「操心」呢?

1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財物

我們多次發現,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財物,也就是有了自己可以完全地決定,處置,並同時需要自己承受損失結果的財物時,孩子就開始「操心」了!他們也開始有了自己心裡的「小秘密」——各種惦記和私下的各種想法。他們開始惦記著這些財物的保管,分享,交換,甚至如何使用這些財物與周圍的小朋友,還有父母長輩交往等。

而這一切,在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可以從心理上,智力上和能力上理解和做到了。

孩子從四歲開始,就基本上完全能理解和掌握 物權意識 了,也就是說四歲的孩子完全能夠分辨清楚——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我的東西意味什麼?

我的東西意味著什麼?

這是我們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關鍵問題!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默默地觀察和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他開始通過父母對於屬於他的東西的尊重和允許狀態來體會——「我的東西」是什麼意思?

比如:我們告訴孩子,這玩具是他的,但是他要什麼時候玩?怎麼玩?或者要不要與他人分享著玩?都是要被我們父母干涉的,基本上需要得到我們的同意和批准才可以。那麼這孩子對「我的東西」的理解,就是「我的東西,我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主的,我的東西,是由我的父母保管和擔責的。」——潛意識中就會慢慢地形成:

我的東西其實不是我的

所以,我不必擔責

但如果我們的父母將這個玩具的一切權利都交給孩子,並尊重孩子的一切處置方式,哪怕是拆了,扔了,砸了,我們都接受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能理解到「我的東西,是我要管理和擔責的,並要承擔這個東西保管得好壞的結果。」

當我們能尊重孩子的物權,給予孩子較為豐富的財物種類和數量的話——

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孩子的財物只有玩具的話,太單調,會被孩子錯誤的認為:這個世界只有玩是屬於他的!那麼之後孩子只會關心玩的意識狀態,就是目前這個教育方式的結果哦!

那麼我的孩子就會依據自己財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開始相關的各種「操心」起來!所以,我非常強烈地建議我們的父母,在孩子四歲之後,為孩子準備一個單獨屬於孩子的儲物櫃,櫃中有櫃,或者櫃中有一定數量的隔斷,好讓我們的孩子將自己的財物分類保管。

將財物分類保管,就是最基本的「操心」,然後,將財物儘可能地保管好,是在「操心」對事物的觀察和認知,再之後,將財物分享給自己或他人,就是在「操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最後,用自己的財物為自己所愛的人,所關心的人製造驚喜或安慰,那這份「操心」就升級成為了——愛與關懷。

一般四歲的孩子,我們可以為其建立的財物種類有——

1 畫冊與玩具、玩偶

2 零錢與錢袋(或儲錢筒、錢包)

3 易於保存的食物(零食等)

4 一些可以贈送他人的眾多小玩意(漂亮各種旅遊紀念品等)

5 具有一定紀念價值的物品

6 小的特殊生活用品(手帕、飾品,牙刷,碟子,杯子,水果皂等)

7 其他

2

誘發愛與依戀感

我們父母需要與孩子一起互動,來激發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價值的體驗。這樣就是在誘發孩子的對父母及他人的愛和依戀感——人生非常重要的課程!

我們已經為孩子建立了他個人的財物資源,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已經有了切實的屬於自己的財產——哇,聽起來很有「土豪」的感覺,哈哈哈……,那麼我們就要好好地利用這個資源,來與孩子互動。

我們決不干涉孩子對自己財物的處置決定,但我們可以惦記著孩子有哪些東西,這點很有意思,因為我們惦記著,就會注意到孩子的財物中,有哪些東西流通得比較快,也就是消耗地比較多;哪些東西流通得比較慢,甚至不怎麼流通。

對於那些不怎麼流通的財物,比如日常小用品,孩子就會比較容易遺忘它們,或許可能會對它們產生「毫無用處」的印象,而在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我們的孩子嫌棄而扔出去。

這個體驗,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是不好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關心日常生活的方便性和預見性價值。所以,我們父母可以根據這樣的情況,故意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其實肯定是我們父母故意製造的情景),向我們的孩子借用,或者請求孩子將他儲備的小生活用品分享給我們用,救急。

親愛的寶貝

你那裡有小香皂

可以借給媽媽出差用嗎?

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突然覺得,原來備用這些小生活用品是這麼有價值,比起玩具、布偶來說更有意義,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逐步地學會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觀察和收集,這個「操心」是可以引導孩子成熟心智的哦!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的孩子會非常關照到出外旅行,出差外地的家人或朋友,提醒他們要帶一塊小香皂,甚至為他們已經準備好了這就是

愛與依戀感

我們可以恰當地利用孩子的財產,財物來調動孩子對家人的關愛,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贈予,獎勵孩子財物,或與孩子一起努力賺取財物,來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情,激發孩子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肯定。

而這一切都是與父母,與家人,甚或擴大到與朋友們一起來互動完成的,那這個過程,就是在不斷激活孩子內心情感的「愛與依戀感」體驗,激活孩子內心對家,對集體團隊、他人的「愛與依戀感」——

充滿了責任當擔的「操心」!

3

肯定孩子的尊嚴不可侵犯

在以上的兩項教育活動中,需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才能讓它們得以真正教育目的實現——肯定孩子的尊嚴不可侵犯!

其實簡單地來說:就是我們的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對孩子強調甚至暗示一句話——

你的這些東西

不都是爸爸媽媽給的嗎

你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類似這樣的話和語氣,是對孩子尊嚴和價值的徹底否認!簡直就是對孩子人生信心的巨大打擊和毀滅!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再怎麼控制不住自己隨性開口的習慣,也千萬不要這麼說話呀!這就話會徹徹底底將孩子推向「無價值,不尊嚴」的地步,將導致我們的孩子再也不願意關心,擔當家裡的任何責任和發生,還會逐步變得越來越冷漠。這可是遠遠超越了,因不懂事而不操心的「淡定」之苦呀!

肯定孩子的尊嚴,並堅決地維護其尊嚴的存在,是鼓勵孩子自信、擔當的強有力精神保障,我們是不是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尊嚴的人,怎麼可能內心強大,怎麼可能有承擔責任的力量呢?

4

確立做個正派人

好了,最後一條,將引導我們的孩子長遠地建立起利益他人,善待環境的「操心」習慣——與孩子一起確立——

做一個正派的好人

正派的好人:光明磊落,端正嚴謹,善待萬物,敢於擔當,為人親和的人

從孩子四歲開始,我們就可以為孩子講各種正派人物的故事,正派英雄的事迹,傳揚正派的好人,即使是一個普通的人,也依然能得到許多人的尊敬和愛戴,得到許多人的信任和依賴。

這些正派的故事,這些正派的人物,一定具有為他人「操心」的特質,一定要有為周圍環境「操心」的善舉,他們總是那麼的善良,體諒他人的疾苦和喜悅,為他人「操心」而給予他人更多的幫助和祝福!

當然,這樣正派的人,也總是一言九鼎,眾人擁護,能做成他人做不了的事情,能度過他人難以度過的難關,能無所畏懼地戰勝各種困境而獲得一次次的精彩,成為傳奇!

讓我的孩子,從四歲開始,就逐步地體驗和意識到——

操心,是一種高尚的人生品質

也是一種精彩生活的能力


推薦閱讀:

中國人類發展指數與蒙古並列,怎麼回事|陳經
為什麼在學校中很難培養出天才、專才?
文每一本書中都蘊藏著你所期待的自己(編輯7號)
老師給你最難忘的一段話是什麼?

TAG:親子 | 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