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歌手鮑勃迪倫?

相信這幾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個人的名字刷了屏,那就是鮑勃迪倫。也許你也像大家一樣困惑,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這樣一個殿堂級的獎項,會頒布給一個歌手。也許在你了解了鮑勃迪倫和讀懂他的名詩《答案在風中飄》之後,你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出的頒獎理由是「鮑勃·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民謠傳統中,創造出新的詩歌意境」。而最能體現這一評價的,就是那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答案在風中飄》。看過《阿甘正傳》的朋友應該對這首背景音樂有印象。

答案在風中飄(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條路

才能被稱為男人

一隻白鴿子要飛過多少洋海

才能安睡在沙上

炮彈要飛躍多少次

才能遠遠不再響起

那個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在被衝到海里之前

一座山要屹立多少年

在人們獲得自由之前

他們需要等待多少年

一個人要轉頭多少次

才能假裝視而不見

那個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在他能看到天空之前

一個人需要抬頭多少次

在他能聽到人們的哭聲之前

一個人需要擁有多少雙耳朵

到底要犧牲多少生命

他才知道人已死得太多

那個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風中飄

答案在風中飄

要讀懂這首詩,需要一些歷史背景知識和搞清楚兩個詞:「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運動」,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down generation)可能有人聽說過,是美國文學史上,以活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幾個作家命名的文學流派,後來擴展到對那一代人的稱呼。就好比「80後」這個名詞,最初是指代出生在1980年後的幾個作家,現在也被擴展到對出生於1980年後的一代人的稱呼。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凱魯亞克和金斯堡,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長篇小說《在路上》和長詩《嚎叫》。《在路上》估計很少人讀過,不過你肯定在QQ簽名或者盆友圈看到過這句話,叫「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它最初就來自《在路上》這本書。

另外一個詞叫「嬉皮士運動」,這個詞可能大家就有點陌生了,但是如果我說蘋果手機就是「嬉皮士運動」的產物,史蒂夫喬布斯就是最著名的那個嬉皮士,大家也許就能明白這個詞跟自己的關係了。「嬉皮士運動」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產物,是美國青年亞文化里最有影響的一種。如果你度過喬布斯的傳記,可以知道他在年輕的時候抽大麻,聽爵士樂,去印度進行「精神之旅」,這些都是嬉皮士們熱衷的運動。

這兩個詞的產生,跟當時美國的社會是息息相關的,六十年代的越戰,使得當時的年輕人都失去了對政府和權威的信任,他們開始反抗權威、反抗父輩的價值體系,最重要的是反戰。

了解了這兩個詞,基本上對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青年亞文化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大概了解了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心理在想些什麼,也許就此可以明白這首歌在講什麼。

這首歌中,「炮火」、「和平」、「自由」、「生命」「死亡」等是關鍵詞,伴隨著歌者的一次次追問而出現,彷彿是一個憤怒的年輕人在質問他的政府和他的父輩,然而這些質問卻彷彿是對著一面牆說話,無人能給予回答,一再出現的「答案在風中飄」準確地傳達出了那一代年輕人的迷惘。

正是因為這首歌準確地抓住了時代精神,說出了一代年輕人的心裡話,所以它一度被譽為是美國六十年代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聖歌。

可以說,鮑勃迪倫的歌準確地反應了時代心聲,也影響了時代。他的歌詞放置於任何詩歌集中都不會遜色,所以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真的算是實至名歸。

我微信:apenman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殺死汝愛》?
中國有「垮掉的一代」嗎?
作家塞林格和「垮掉的一代」是什麼關係?
一代拳王阿里:身死心仍跳 臨終也傳奇!
殺死汝愛 Kill Your Darlings 謀殺案真相?

TAG:諾貝爾文學獎 | 鮑勃·迪倫BobDylan | 垮掉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