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排:熱愛與群嗨
08年,莫斯科的雨夜,曼聯與切爾西會師歐冠決賽。那年的C羅,天之驕子,賽季46場比賽打進42球,打破傳奇巨星喬治貝斯特保持的,邊路球員賽季打進30球的紀錄。賽季總進球數僅次于丹尼斯勞和范尼斯特魯伊。另一方面,C羅打硬仗的水平被球迷詬病,黑粉認為,他只不過是在弱隊身上刷數據而已。
我記不清那年的莫斯科雨夜,是范德薩參與過的第幾個決賽。我只記得在此之前,作為門將,范德薩輸掉了所有的點球大戰。
那年的切爾西,在經歷換帥風波之後,由臨時主教練格蘭特帶領,第一次打進歐冠決賽。無論怎樣,擁有德羅巴、蘭帕德、特里等人的切爾西,始終是令各隊膽寒的存在。
那場比賽,C羅為曼聯隊拔得頭籌,蘭帕德將比分扳平。下半場,雙方爆發肢體衝突,德羅巴因掌摑維迪奇被罰下。此後雙方均無建樹,比賽進入點球大戰。第三輪,C羅將點球罰丟。第五輪,特里主罰,他只要將點球打進,切爾西將成為新的歐冠冠軍。特里助跑,射門,曼聯門將范德薩判斷錯了方向,但特里滑倒了,球打在了門框上。第七輪,范德薩撲出了阿內爾卡的點球,曼聯奪冠。C羅轉身爬在草坪上痛哭,首次贏得點球大戰的范德薩振臂高呼。一旁的特里,坐在草坪上,抱著雙膝,淚流不止。
作為一名曼聯球迷,球隊奪冠時我在家裡瘋狂的揮舞著手臂,險些將燈泡打碎。幾年後,我看了一個從切爾西視角回顧莫斯科雨夜的紀錄片。我看到了憤憤不平的德羅巴,看到了眉頭緊皺的阿內爾卡,以及坐在場地中央久久不遠離開的特里。
鋪墊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在今天的女排決賽中,塞爾維亞的米哈伊洛維琪讓我想起了特里。同樣是隊長,同樣是球隊核心,同樣在球隊晉級的路上功不可沒,又在關鍵的最後一戰功虧一簣。不同的是,米哈伊洛維琪沒有哭。我體會不了特里和米哈的感受,我只能做到尊重運動員的表現和付出。
女排始終被人們寄予厚望,因為它是奧運「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里,我們唯一能企及冠軍的項目。從1979年播出的《排球女將》到孫晉芳、郎平那支「五連冠」的隊伍,女排始終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維繫著一個民族共同的想像。
很多人對我說過,奧運會等現代競技體育賽事,是大國話語權和強權之間的較量。美國可以讓田徑項目重賽,而我們只能忍受裁判不公的待遇和圖案錯誤的國旗。我知道這一點,可是我想反問,你想像中的競技體育應該是什麼樣子?當你看到少不經事的孩童為了家庭的出路,被強迫送到體校,當你看到他們為了成績、為了所謂的榮譽、為了讓群眾們「高潮」,忍受黑幕、使用興奮劑時,你覺得公平么?就為了你的「嗨點」,為了你四年一次的「高潮」,公平么?如果你告訴我,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呵,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妥協的,你是什麼時候開始麻木的,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丟掉自我的,開始丟掉那個去相信去創造美好的自我?
我喜歡李娜,因為她只是網球運動員李娜。她喜歡網球,她可不想去承載什麼十幾億人的夢想,她也不想去證明亞洲人也能打好網球,她只是網球運動員李娜。08年,北京奧運會,現場幾萬名觀眾為她吶喊助威,他們多麼希望她能成為第一個拿到網球奧運冠軍的中國人,多麼希望她是第一個拿到網球奧運冠軍的亞洲人,多麼希望李娜能幫他們證明,亞洲人不僅在技巧項目上佔優,在力量與體能結合的項目上,也能與歐美人一較高下。他們吶喊,高呼。而李娜的回應是一句「shut up」。她就是想打好這局球而已,那些不停亂喊的觀眾,影響到她發球了。
我希望朱啟南拿到銀牌時,可以開心的笑;我希望龍清泉在舉起杠鈴時,是為了自己和他愛的人;我希望劉翔可以輕鬆的說,我有傷要退賽;我希望周洋有權利先感謝自己的父母;我希望輸掉比賽的運動員,不需要道歉;我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像傅園慧那樣,不期待決賽;我希望從小練體育的人,動機是喜歡,而不是將其作為出路。我知道,現在,這一切只是奢求。但我能做到的是,不把自己的尊嚴,不把自己的自卑,不把自己的「高潮」寄托在運動員身上。
內馬爾是巴西的英雄,作為巴西男足的靈魂,而不是復興巴西、讓巴西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靈魂。中國女排的姑娘們是英雄,但我更希望她們每個人是真的愛打排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