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照顧好自己,再幫助家中吸毒者 | 家有吸毒者怎麼辦
知乎上有個超高人氣的提問:「發現老公吸食冰毒該怎麼做」。這是個很典型的家有吸毒者的故事,適合作案例來討論。
這位妻子察覺到先生可能吸毒,想盡辦法搜集先生吸毒的證據。當查證屬實後,「覺得挺失望的」,「特委屈」,「特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些描述正是家人面對成癮者使用毒品後的慣常的表現。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以上的描述想像這位妻子的焦慮和無助。
筆者相信:毒品成癮傷害的不只是成癮者,還有成癮者背後的家人們。那些無望的父母、無助的愛人以及無辜的孩子。
家有吸毒者,通常家屬都異常焦慮。按照本人過往與毒品成癮家庭一起工作的經驗,常遇情形一般是:家人竭力影響或控制吸毒者,抑或不顧危害孤注一擲地縱容吸毒者。家人通常會為家中有人吸毒而感到羞恥,正如題主所描述的「覺得特委屈。為啥我命運這麼坎坷啊!為啥就不能找個正常老公啊!為啥就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呢!」
筆者在工作中常收到家人客戶的求助,他(她)們通常期望筆者能提供「神奇的方法」,最好立竿見影並一勞永逸解決家人的吸毒問題。吸毒者問題日益加劇,家人的社會交往、娛樂活動、身心健康亦隨之受到很大衝擊與影響。很多家人甚至完全將精力投入到家中吸毒者的問題解決之中。他(她)們的生活關注焦點轉成完全以吸毒者為中心,在應對家人吸毒問題過程中疲憊枯竭,完全丟失了自己。
清醒人生於2014年在廣東省莞市及四川省成都市所開展了一項《毒品成癮者家庭的問題與需求》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訪問的100位吸毒者的家屬,有70人選擇將「吸毒者的需求」作為個人首位需求;18人選擇將「家庭的需求」作為個人首位需求;僅有12人選擇將「自己的需求」作為個人收尾需求。可見不少家人只見吸毒者或家庭而不見自己的壓力與需求。
請先給自己帶上氧氣面罩,再去協助他人。如果你搭乘過飛機,對這句話一定不會陌生。家人長期照顧、陪伴吸毒者,他(她)們是付出者,也是受害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生命負有責任,沒有誰理所應當的是「依賴者」或「犧牲者」。
家人朋友,請你先照顧好自己再幫助成癮者。關於「如何照顧自己?」,歸結起來,有兩個選項:一個選擇是「求諸於己,自我慈憫(Self-compassion)」,另外一個選擇是「善假於物,求助他人」。相信每個人都有照顧自己的經驗,筆者未來將再撰文專門討論。
當察覺家人可能吸毒,你可以選擇:
1. 選擇「否認」:在吸毒者家庭中,最為常見的家人的選擇。對家庭成員可能的吸毒行為予以否認,並無益於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內心裡會更加懷疑與不信任,長期將嚴重影響雙方關係,造成劇烈的家庭衝突。
2. 選擇「查明真相」:不少家人在面對家庭成員可能吸毒的「蛛絲馬跡」時,會選擇查明真相:或直接質問(最不明智的做法),或自行查證尋找家人吸毒的證據。顯然,題主選擇自己找證據查明真相。值得留意的是,題主在偵查過程中「把他吸食冰毒用的水煙壺裡的水喝了」的做法實在太危險,完全將自己暴露誤用毒品的危險當中。據筆者工作經驗,有不少跡象可以作為辨識是否可能吸毒的參考。
當證實家人有吸毒行為,你可以選擇:
1. 選擇「否認事實」:在明確證據面前,亦有部分家人「見棺材不落淚,到黃河不死心」。對於這部分家人,說明他(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事實。
2. 選擇「接受事實」:作出接受家人吸毒事實的選擇後,你將繼續選擇:選擇「放縱吸毒者」,作此選擇的家人通常有:沉默、不聞不問,支持親人的吸毒行為等表現;或者選擇「協助他(她)戒毒」,在協助家人戒毒時,亦有不同的選擇。本文僅介紹正確的選擇:送家人到戒毒機構戒毒,尋求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等專業助人者的幫助。
此外,面對察覺到或已證實配偶(或伴侶)有吸毒行為,會有家人做出「離開」的選擇,這也就是說婚姻(或戀愛)gameover了。
家人在面對親人(可能)吸毒情境時,會有機會做出各種選擇。而人生又豈不如此呢:不斷地需要做出各種選擇。行文至此,筆者做了個清醒的選擇:欲知詳情,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1,「藥物濫用者的家庭探索與協助」,蔡佩真;
2,「當家人或朋友可能吸毒時,我們可以做什麼」,袁獻遠;
3,「Addicti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Counsellors and Therapists」,Bill Reading & Michael Jacobs.
推薦閱讀:
※「化學武器」竟被製成毒品,皮膚接觸就能致死,上萬人吸食暴斃
※假如得了不治之症,還有兩個月,是否可以吸毒來緩解痛苦?
※警犬是怎麼嗅到毒品的?
※請問是出於什麼考慮,沒有給緝毒警察按解放軍野戰軍師屬裝備來裝備一個團呢?
※風靡國內外的「啃臉葯」,到底是什麼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