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者的困頓

當你把寫作史上所有小說,極富盛名的也好、不值一提的也罷,都串在一起,你會發現,敘事結構在不斷地複雜化。文字的創作者們絞盡腦汁地突破嘗試,或是從敘事結構,或是從語言風格,或是從敘述方式······

關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成就,無需我贅述,任何一個搜索引擎里都能翻出他將近一個世紀的輝煌(哪怕其本人已不在,輝煌仍在延續),任何一個書迷向你說上一天一夜也毫不為難。他的偉大,我想不外乎就是其對文學的突破:

你會在馬爾克斯的書里,看到升空而去的「美人兒蕾梅黛絲」、永無終點的列車、被風席捲消失的馬孔多······(是為語言風格);你也會看到其 以《枯枝敗葉》為始,從《百年孤獨》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到《族長的秋天》······,幾乎每一本書都一以貫之的「從故事中間講起,再寫開頭,直跳結尾」的敘事結構。

或許你第一眼很難接受這樣的突破,顛天倒地的天花亂墜,但如果你接受了,那你就獲得了一個新的世界。

是因為前人寫盡了文學的種種可能性,所以讀者的涉獵面也越來越廣。道路越來越死,每一步似乎都成了循規蹈矩、墨守成規。

對前人的沿襲繼承,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發揚,創作出你的作品,獲得那些【喜歡這類作品的讀者】的喜愛。這樣,你或許會成為一個好的作家,一個暢銷作者,甚至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但真正的大師,是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構建了一座與世俗格格不入的世界,卻在跌跌撞撞的檢驗中贏得了認同。

讓我們從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中探索一番:

近五年的諾獎獲得者:

2015年 阿列克謝耶維奇 (冷靜、紀實主義——海明威)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對戰爭的深刻體悟、支離破碎的探索——里爾克)

2013年 愛麗絲·門羅 (冷酷乃至殘忍的心理——伍爾芙)

2012年 莫言 (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馬爾克斯)

2011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詩作充滿想像,眼光不局限,但實在稱不上「突破」)

作為「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的獎項,獎項的目標人應是具有在文學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突破者,但這樣的人並不多見。

很可怕,靈感終有盡時。即使是再勤奮的匠人,也不能保證自己能一直延續這無限的填補。

無字可寫,無話可讀,是很悲哀的事情。

再來看一組對比:

明顯可以看出,馬爾克斯的作品(尤其是《霍亂時期的愛情》)評價人數遠高於博爾赫斯。

在文學水準上,很難下斷言,究竟是馬爾克斯還是博爾赫斯更為高超。這兩位 存於同一時期、具有類似的語言風格(同為「魔幻現實主義流派」;此處區分一下,「魔幻現實主義」其實並不是專特指馬爾克斯的作品風格,準確的說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

但可以明確的是,馬爾克斯的作品【較】為通俗化,而博爾赫斯的語言極其艱澀。

全世界的生活節奏都在急速加快,加之網路的普及使得時間碎片化。

(這時候,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進行深入閱讀了?)

一場以純粹的思考為目的的閱讀成了奢侈。作者們精心構築的文學殿堂,願意虔誠探索的人越來越少。

寫作者們在這場困頓中的突圍,顯得那麼 無力。

如果一定要給閱讀加上意義,這方面是相對於作者而言的。多讀一點書,作者就多一分突圍的勇氣。

希望每個人都能多一點閱讀。

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個人微信號:【阿里薩的小屋】。不論你是喜愛閱讀,還是希望在擁擠的生活中多些閱讀,你會在這裡得到許多。


推薦閱讀:

讀書|《暗時間》:為何我們那麼用力堅持卻還是做不到持之以恆?
內容付費與傳統書籍的購買
內容付費與用戶的讚賞行為?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TAG:閱讀 | 寫作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