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政權與江北四鎮的滅亡
一、明朝初亡的局勢及其早期發展。
(一):一片石大戰與清軍入關
說起江北四鎮不得不提到李自成攻破京師,沒有崇禎的自盡也不會有弘光的南下,也就不會有四鎮的擁立;說起江北四鎮的覆滅又不得不提到滿清入關,正是滿清的南下才導致四鎮的崩潰;而李自成攻破京師和滿清入關兩者之間的交集,就是著名的一片石大戰。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甲申事變。李自成率領他的大軍攻破北京,張縉彥朱純臣開門縱敵,明思宗烈皇帝出城不能,在絕望中於煤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結束了他作為地主階級總代表、無產階級最兇惡敵人的罪惡的一生,霧)。
此時明軍已經完全放棄關外領土,清廷在長城之外窺伺中原,而大順政權迅速佔領了陝西、山西、河南、直隸、山東等省份,湖廣、南直隸也是明順共有,大順儼然一派新朝氣象。
就在同月,吳三桂接受順軍勸降,並且向京師進軍覲見新主。三月二十六日,吳三桂在前往北京的路上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大怒回師,迅速襲擊了前明降將唐通的部隊,佔據山海關。而唐通殘部一邊向李自成告急一邊退往一片石。
關內的中國亂成一片,關外的清軍也沒有閑著,三月二十六日,在洪承疇等人的勸說下,多爾袞下令各地清軍開始動員集結。四月初九,清軍緊急動員完畢,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全部從征,再加上漢軍,清軍總兵力約八萬。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五六萬的大軍,討伐吳三桂,吳三桂素有忠義之名,據說此次叛變還是因為他的老父親遭到順軍毒打,為了方便勸降李自成還攜帶崇禎太子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隨軍;而清軍在這一天抵達遼河。
四月十五日,自知不敵的吳三桂派人聯繫上了清軍,吳三桂以開關相迎為條件,為了自己的前程而拱手交出了中國的未來,哦,還有他父親的性命。
歷史的長河不可避免的走向決定中國命運的那一刻。四月二十日,清軍抵達連山; 順軍抵達永平。
四月二十一日,順軍抵達山海關,李自成和崇禎一樣被吳三桂表面上的忠義所騙,希望利用崇禎太子和吳襄勸降吳三桂。結果當然是勸降不成,吳軍四五萬人布兵於石河與順軍大戰不利,順軍三面攻城;當天夜裡夜,清軍抵達山海關外,駐紮於二十年前遼東經略王在晉推薦修建重關之地——歡喜嶺。
四月二十二日,吳軍已經頹勢盡顯,北翼城率先支撐不住,開始有軍隊投降順軍;走投無路的吳三桂被迫親至歡喜嶺請求多爾袞出兵,多爾袞當然不會放過天賜良機——八萬清軍襲擊了師老兵疲人數劣勢的農民軍,順軍戰敗,向北京潰退。吳三桂為了在新的主子面前表現,自然是要痛打落水狗的,趁機一路追擊敗退的順軍。
四月二十六日,吳三桂被多爾袞封為平西王;當天順軍撤回北京,李自成下令殺吳三桂全家。二十九日,李自成稱帝,順軍退出北京,從此以後,他們再也沒有回來過。
四月底,北京周邊各城紛紛易幟,各地縉紳紛紛殺死順軍的地方官,叛順投清。五月初二,清軍佔領北京。
一片石大戰的結果是很嚴重的,一方面,順軍由於根基不穩,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省叛亂頻生。另外一方面,順軍的失敗雖然是被優勢敵軍進攻造成的,而且順軍如果集結全國範圍內的嫡系部隊其實力並不會弱於清廷一方的嫡系部隊,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大批的前明降將等實力派開始對順軍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直接投靠清廷,導致順清實力對比迅速發生變化。
崇禎十七年四月之後開始的有些叛亂確實是為了支持明廷,比如河南和山東大片地區的易幟基本都是打著大明的旗號。但是在山西和北直隸,這些叛亂或者直接投靠清廷,或者由於誤信了吳三桂借虜滅寇的虛假聲明而暫時還打著明朝的旗號,不過他們基本最終或是主動或是被動的被清廷納入囊中。不管如何,山西北直隸等省的易幟毫無疑問壯大的清廷的勢力,而反清力量遭到削弱。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吳三桂借虜平寇的無恥謊言,欺騙了大批地方實力派導致他們投靠清廷(或許說借虜平寇成為了他們投敵叛國變成曲線救國的遮羞布),也使得史可法馬士英等人對清廷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且最終導致了江北四鎮與弘光政權的崩潰。
(二):弘光上台與江北四鎮的建立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明朝的留都南京處於一片慌亂之中。這時不僅僅明庭的政治機構處於半癱瘓之中,通信系統似乎也發生了故障。雖然我們現代人知道當時北京城破之後崇禎殉國,他的兒子們也一個都未能逃出,但是當時的南京官員們卻絲毫不知。
在當時看來,歷朝歷代的皇帝,鮮有還擁有大片領土控制權之時無法逃出京城的例子。比如唐朝的幾位皇帝,還有宋朝的高宗等等。就在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書,也是東林黨君子之一左光斗的弟子史可法還號召南方各地出兵勤王。四月初七,史可法還率兵北上,準備勤王。不久之後,南京得到消息,說崇禎已經乘船由海路南下,崇禎太子也得以逃出,得知消息的南京官員們彈冠相慶,奔走相告。
可想而知當崇禎殉國、崇禎的兒子們一個都未能逃出的消息傳到南京之後,對於這些官員們來說是怎樣的晴天霹靂。
對於南京的官員們來說,當務之急是趕緊擁立一位新皇帝,以便抵擋不知何時會南下的順軍,作為現代人,我們知道清軍已經進關,應當迅速選則一位藩王做皇帝然後大家齊心協力抵擋滿清入侵。然而在當時,到底擁立哪位藩王做皇帝,卻成為了南方官員將帥勾心鬥角相互傾輒的原因。
當時崇禎皇帝的兒子們全部淪於敵手,光宗再也無後繼承大統,只能從神宗的後代們選取一個作為皇帝。而神宗的後代尚且在世的有:福王、惠王、桂王。光宗絕嗣之後,由於老福王最長,所以理應由福王朱由崧繼位。不僅如此,而且由於朱由崧和崇禎皇帝一輩,而桂王惠王都是崇禎皇帝的叔叔,所以福王援引兄終弟及(雖然朱由崧年紀比崇禎大,不過好歹是一輩的)繼統更為合適。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當時惠王桂王遠在廣西,而福王卻近在淮安,當時南明急需一位皇帝安穩人心,防備順軍(清軍),所以選擇福王確實是應當的。
但是東林人士曾經利用「妖書」「梃擊」「移宮」等案打擊朱由崧祖母鄭貴妃以及老福王,由於害怕朱由崧的報復,所以東林—復社人士紛紛以立賢為名支持潞王登基,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位賢王一點都不賢,但是並不妨礙東林人士以此為借口反對福王繼統。
李清就曾記載支持福王登基人士的說法:「福從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澤猶系人心,豈可舍孫立侄?
「況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萬一左良玉狹楚;鄭芝龍狹益,各狹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
「且潞王既立,置福王於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動天下之兵也,不可。」
雖然如此,但是錢謙益、呂大器、高宏圖、姜曰廣等重要人物仍然決定選擇潞王代替福王繼統。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史可法的看法。
史可法是東林君子左光斗的弟子,和他的老師一樣為人正直。作為東林領袖,他對福王心存疑慮;作為正人君子,他又傾向支持迎立福王。進退兩難的史可法決定同當時南明另外一個重要人物鳳陽總督馬士英商議。兩個人商議的結果是,既不立福,也不立潞,而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
應該說,這是一個餿主意。雖然表面上來看,福王不受支持,潞王血統太偏,所以擁立具有血統而且和東林人士毫無矛盾的桂王是很好的折衷辦法。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桂王距離南京太遠了。
福王近在淮安,潞王近在杭州,而桂王遠在廣西,要來到南京不知要用多少個月,而滿清顯然不會給南明太多的時間。所以在史馬二人商議擁立桂王之後,馬士英憂心忡忡的說:「(立桂)亦佳,但須速耳。」明明時間如此緊迫,哪怕當時史可法等人立刻擁立潞王也總比拖拖拉拉的擁立桂王要好的多。
不斷扯皮的南京官員縉紳們自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在無止境的討論之中,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不僅滿清南下迫在眉睫,福王朱由崧也不會再給南京官員們扯皮的時間了。
就在馬士英與史可法商討完畢,回到鳳陽之時忽然得到報告說守備鳳陽太監盧九德勾結馬士英手下大將黃得功、高傑、劉良佐決定擁立福王。這時擺在馬士英面前有兩條路,馬士英要不然選擇堅持前議,然後被部下架空拋棄,要不然選擇支持福王,依靠擁立之功把持權力。馬士英選擇了後者。
當然我們不應該過分苛責馬士英因為權力的不守信用,史可法這樣的正人君子和他也並無太大差別。史可法曾說過:「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他也明知道所謂立賢不過是東林君子們保護自己權力的借口,但是還是沒有下定決心立刻擁立福王。
馬士英需要軍隊支持保證自己的權力,太監和武將們也急需一個重量級文臣的支持,雙方一拍即合。史可法知道福王繼統勢不可逆,也只好前去迎接福王抵達南京。原本支持擁立潞王的山東劉澤清、東林黨魁錢謙益、重臣高宏圖等看到風向不對,也紛紛轉而擁立福王。
五月初一,馬士英率黃得功等部護送福王至南京。五月十二日,史可法請立四鎮。五月十五日,福王即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五月十六日,馬士英入閣,正式成為弘光朝廷的第一重臣。
五月十八日,史可法離京,前往淮陽督師。
正是由於東林黨人的自私自利與史可法的舉措失當,導致四鎮武將有機可乘。弘光既然是被武人擁立繼位,武將既是有功的擁立之臣,又是他的皇位的保障,既然他們過去有功,未來還要倚靠,大加封賞也是順理成章。從此江北四鎮正式形成,他們的跋扈與擁兵自重也成了理所應當。在崇禎時期,諸如毛文龍賀人龍,只要武將稍有自雄的端倪就會遭到誅殺。除了一個深受崇禎信任的人渣左良玉外,其他武將無人敢如同弘光朝的四鎮這樣跋扈囂張。而造成江北四鎮擁兵自重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史可法在擁立這件事上的舉棋不定。
而史可法此次失算,不僅造成了尾大不掉的江北四鎮,也導致了東林黨與原本親東林的馬士英之間的對立,為後來弘光政權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二、清軍入關之初的明清順三方的局勢發展
(一):一片石大戰後短時間內清順之間的交火
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稱帝之後順軍迅速退出河北,窮凶極惡的清軍緊追不捨。五月初八,阿濟格部清軍在慶都與順軍交戰,順軍戰敗。緊接著雙方又於真定大戰,順軍再次失利。
除了正面戰場的失利之外,還有從背後捅過來的刀子。五月十日,前明總兵姜鑲、王鉞謀殺順軍大將張天琳,張天琳所部一萬順軍敗亡。在謀殺張天琳之後,姜鑲等以大同全鎮投清,獲得賞識;與此同時山西天城衛響應姜鑲叛亂,殲滅當地順軍。
五月十二日,李自成率順軍主力撤入山西,清軍停止追擊,返回北京。清順之間的戰事暫時告一段落。
(二):滿清早期在山東的擴張
在順軍從北京一帶敗退之後,大批的前明將官與縉紳紛紛開始襲殺順軍的官員。四月份,德州、泰安、涿州、靈壽、曲周、保定、密雲等地發生叛亂。到了五月,叛亂更是無法遏制,叛亂蔓延至滄州、昌平、香河、天津、青州、濟南、遵化、大同、濟寧等地。北直隸、山西、山東大片土地上的大順政權遭到顛覆,李自成被迫在五六月間逃回陝西。
幸好由於多爾袞的愚蠢暫時拯救了敗退的順軍。由於五月初三多爾袞宣布的剃髮令,大批的漢人揭竿而起。已經處於清廷統治下的三河、天津等地勢同鼎沸,而北京附近百姓又流言四起,盛傳清軍將有屠民之舉,不僅如此,大批原本支持滿清的官員們也紛紛難逃。眼見局勢不穩,多爾袞一方面命令清軍對地方進行掃蕩,無論老少一視同仁,具加屠戮,另外一方面又於五月二十四被迫宣布廢除剃髮令,並允諾「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當然對於自食其言家常便飯的清廷來說,現在的承諾並不代表一年之後仍然有效。
在廢除剃髮令,北京一帶局勢逐漸安穩之後,清廷的大批嫡系部隊開始在北京一帶修養,與此同時滿清開始試探性的向周邊地區擴張。
六月初十與六月十四日,兩支小規模清軍分別從北京出發,開始嘗試奪取山東與山西。當時德州的義軍領主是假稱濟王的香河知縣,德州原本打著明庭旗號殺死當地大順官員,但是此時南明新君繼位無暇北顧,最終六月二十一日,德州解散義軍歸順滿清。
在德州帶頭下,大批地方州縣相繼投靠清廷。六月二十九日為止,山東部清軍先後奪取了霸州、滄州、德州、臨清。八月初三,濟寧叛明降清。
但是到了七月,李自成集結大批順軍,威脅山西,準備反攻。多爾袞不得不命令山東部清軍主力停止南下,向西會同山西清軍進攻太原。同時,清廷戶、工二部侍郎王鰲永率少量清軍繼續南下,並於七月初五奪取濟南,隨後東昌、臨清等地聞風而降。在王鰲永的努力下,雖然仍然有很多山東義軍堅持抗清,但是清廷在山東的影響還是迅速擴大了。
九月二十九日,前順軍將領趙應元趁清軍不備攻入青州城,斬殺王鰲永。清廷深感山東兵力不足,於是又從寧遠調遣原寧遠駐防兵趕赴山東。十月初八,趙應元被清軍設計殺害。
(三):滿清早期在山西的擴張
隨著順軍在山海關一戰的失敗,李自成倉皇逃出北京之後,順軍對山西的控制也遭到動搖。李自成率部繼續向陝西一帶撤退,命令馬重禧防守固關,張天琳防守大同,劉忠防守長治,陳永福防守太原,唐通防守保德,袁宗第屯兵於臨汾的掛甲庄。
五月初十,姜鑲襲殺張天琳。在剛剛奪取大同地區之時,姜鑲還以復明為號召,但是在知道吳三桂並非借兵的真相之後就以大同全鎮投靠清廷,不久之後唐通也宣告投敵,清廷輕易獲取了晉北地區,山西省城太原被暴露在清軍面前。
李自成的政治上的不成熟,一方面表現在遲遲無法完成從農民軍到封建政權的轉變,在佔據北京之後還堅持對全國農民三年免徵和對官員士子的追贓抄家。另外一方面表現在他對待前明降將太過寬厚,不願意殺其人奪其軍。前者導致他迅速失去官僚地主們的支持,在山海關失敗之後爆發大規模叛亂。後者導致在形勢稍有不利的時候,手握重兵的前明降將毫無顧忌的爭先恐後投靠清廷。
七月份,李自成在山西集結了大批的軍隊準備反攻,官員們聲嘶力竭的報告清廷說大順軍兵分三路渡河進攻,總兵力三百九十萬。當月大批順軍從固關出發,攻克了河北陘縣,結果山西永寧州在前明官員的煽動下忽然發生叛亂,這支順軍被迫折返。雖然永寧州於八月二十五日被攻克,但是這次反攻卻失敗了。
七月初三,清廷命令山東清軍主力停止南下,隨山西部清軍一道進攻太原。
九月十三日,失去屏障的太原遭到清軍的進攻,最終在十月初三宣告陷落,太原守將是前明降將陳永福,太原陷落後他成功逃脫,後來投靠清廷。
太原失守之後,清軍主力南下進攻長治地區的劉忠部順軍,劉忠被迫撤退至河南。十月十二日,垣曲一帶的順軍向東前往河南。至此,山西基本落入滿清手中。
(四):滿清對南明態度的轉變
清軍剛剛入關的時候,一些滿洲貴族主張大肆屠戮北京一帶,留諸王鎮守北京,主力扼守山海關。多爾袞也對佔據並統治中國尚無多大信心,在進去北京之後迅速命令漢人剃髮,有人勸說他剃髮令導致漢人人心惶惶,有礙統一,多爾袞答道:「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得尺則尺耳」。
當時清軍剛剛入關,入關前嫡系部隊只有八萬人,雖然有一些前明降將投靠,但是清廷並不能完全放心他們的品格和戰鬥力。西方大順政權仍有整個陝西、甘肅,山西清順共有,河南三家分治,湖廣也佔據了一部分。雖然順軍山海關之戰慘遭失敗,但是其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南方的南明政權更是佔據半壁江山,雄兵數十萬。表面上來看清廷確實沒有統一中國或者割據半壁的實力。
六月十五日,多爾袞傳檄河北、河南、江淮等地,明確表示承認南明弘光政權。當然這次承諾的有效期限還不如剃髮令,僅僅維持四個月罷了。
北方的清廷暫時還沒有進取的意願,南方的明廷卻趁機做起了春秋大夢。
在崇禎年間,就有和三百年後一樣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之策。這個由大學士楊嗣昌提出的建議,幸而遭到了盧象升的堅決反對而作罷。不過不管怎麼說,楊嗣昌並沒有借「東虜」的兵平叛的意思,然而南明上下卻以滿清為救星,誤以為吳三桂是借兵平叛。不但馬士英這種姦邪中了滿清的計,史可法、劉宗周這樣的正人君子也拍手稱快。
當時有些文人,比如茅元儀盛稱唐朝剿滅黃巢,言外之意無非是因為唐朝向沙坨借兵才得以恢復神京,剿滅黃巢,所以應當同樣向滿洲借兵。但是也有人對這類言辭表示反對,比如給事中馬嘉植就用突厥、契丹做類比,提醒朝廷借兵滿清有亡國的風險。著名的愛國人士陳子龍也提醒朝廷,借兵之事看起來美好,但是如果不依靠自強自息,單純依靠借兵來平叛的話就會變成「宋人借金以滅遼,借元以滅金。」的悲劇罷了。
但是當時弘光朝廷剛剛以定策之功封賞了四鎮,四鎮僅僅因為護送皇帝進京,無尺寸之功就紛紛得到厚賞,已經沒有了進取之心。劉澤清在淮安大興土木,建造王宮般奢華的宮殿。黃得功、高傑為了爭奪揚州而大打出手。四鎮哪有什麼大敵當前的樣子?
就在山東義師和清軍大打出手之時,史可法和四鎮兵馬卻坐失時機,聽任清軍侵吞大片土地。而滿清政府在不斷的擴張中看到了弘光政權的無能與腐敗,他們從一開始的承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最終變成否定。
除了弘光政權自身表現不佳外,滿清統治地區嚴重缺少糧食也是滿清急於南征的原因之一。比如弘光元年五月兵部右侍郎金之俊上言:「西北粒食全給予東南,自闖亂後,南粟不達京師,以致北地之米價日騰。」另外還有人說:「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將何以成天下?」當時北方連年遭災,北方所產早就入不敷出,滿清非拿下南方的產糧地不可,否則不需要南明或者順軍來攻,清廷自己就會大亂。總之滿清南下已經是必然之勢,但是南明對滿清的防備卻嚴重不足。
弘光政權誤信吳三桂借兵,固然是中了吳三桂與滿清的奸計,但是這也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短視而造成的,並且正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短視,使得他們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七月十八日,弘光朝廷派遣左懋第、陳洪範等與清廷講和。群臣廷議,認為雙方應以江淮為界。高宏圖、馬士英、史可法認為議和不應放棄山東,答應清廷割讓北直隸與關外,明清皇帝以叔侄相論。弘光帝以割讓關外、南北互市、歲幣十萬、使臣不屈膝不辱命為底線。七月二十一日,使團出發。
八月十五日,南明使臣渡過黃河。
八月二十日,順治由瀋陽出發。
九月十九日,順治抵達北京。
十月初一,順治於北京舉行即位典禮。
十月十二日,明北使團抵達北京,遭到清廷羞辱。陳洪範背叛南明,暗中投靠清廷,促使左懋第等被扣押。清廷多次勸降左懋第,左懋第堅貞不屈,於弘光元年閏六月十九日被清廷殺害。
十月二十四日,清廷自食其言,傳檄征討南明。
十月二十五日,多鐸、孔有德、耿仲明率大軍南下。
三、大順政權的失敗
(一):順軍在河南的大規模反攻與滿清戰略的調整
山西太原之戰結束之後,順軍先後放棄了長治和垣曲等地,向河南方向撤退。隨著河南順軍數量的增多,河南地區的順軍開始向清軍反攻。
十月初四,兩萬順軍從山西垣曲出發向河南方向推進;同日河南蘭陽出現大批順軍,準備向豫北的清軍進攻。
十月十二日,由垣曲出發的順軍開始反攻河南懷慶。順軍銳不可當,連續收復濟源、孟縣,清懷慶總兵金玉和所部全軍盡沒,金玉和本人在突圍時被順軍擊斃。隨後順軍開始進攻懷慶治所沁陽,清衛輝總兵祖可法率部馳援。清河南巡撫羅綉錦在給多爾袞的求援疏奏中聲嘶力竭的聲稱順軍八九萬人誓要拿下懷、衛兩府。
多爾袞原本於十月十九日命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清軍西征大順,於十月二十五日令多鐸、孔有德、耿仲明率大軍南下征明。然而在多爾袞得到順軍反攻的消息後,知道自己小覷了順軍實力,再兵分兩路同時攻打大順南明恐怕難以制勝,隨即命令多鐸部停止南下,向西救援懷慶。
順軍反攻河南之役,雖然在戰術上大獲成功,但是在戰略上卻遭到失敗,使得多爾袞察覺到了順軍的強大實力,開始調集全部兵力剿滅大順政權。
多鐸部清軍主力抵達懷慶之後,順軍被迫撤退。
(二)陝北的淪陷與潼關的失守
十月十九日,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率領清軍西征,一路上將前明宣府、大同降兵盡行調走,總兵力八萬多,準備從山西、蒙古一帶渡過黃河進攻陝北。李自成得知清軍從北方進犯的消息,帶領大批順軍源源不斷的北上,準備與清軍展開決戰。
但是李自成沒想到的是,阿濟格部竟然從山西迂道蒙古鄂爾多斯部獲取馬匹,直到十一月才向順軍發動進攻。雖然阿濟格事後因為繞道蒙古被清廷斥責為逗留之罪,但是阿濟格此舉卻在客觀上導致順軍進退失據,失去了逆襲清軍的戰機。
十一月十四日,阿濟格部清軍渡過黃河,攻陷米脂,對當地居民發動了大規模屠殺。在清軍大軍壓境之後,陝北一帶的前明降將不孚眾望紛紛叛變。與此同時,由於懷慶之戰而停止南下的多鐸大軍也轉而向陝西一帶進發,並於十二月十五日進抵郟州。阿濟格的迂迴蒙古索取馬匹的行為,反而造成了清廷兩路大軍基本同時向順軍發動進攻的有利條件。
面對清廷兩路大軍的同時夾攻,順軍一片慌亂。十二月份,原本擬定北上延安迎擊阿濟格的李自成在洛川一帶逗留了整整十天,進退失據。眼見多鐸大軍離潼關越來越近,而阿濟格部還在陝北慢吞吞的行動,李自成不得不放棄了集中兵力先消滅阿濟格的計劃,繼續讓他的侄子李過和內弟高一功率一部防守陝北,自己率一部防守潼關。
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鐸部清軍抵達潼關。同時阿濟格還在圍攻延安和膚施。當地守將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李過原本在延安防守,等待叔叔的援軍參與反擊。然而事與願違,多鐸大軍的出現與阿濟格大軍的逗留使李自成被迫放棄了北上的計劃。李過在死守延安二十天之後,於十二月三十日趁夜突圍,延安陷落。
阿濟格攻陷延安之時,潼關之戰已經開始數日,阿濟格知道自己繞道蒙古清廷必然不滿,留下大批軍隊命令姜鑲統一指揮圍攻榆林,自己率剩餘軍隊火速南下包抄李自成。
同時清廷也怕阿濟格部實力不足,又於十二月二十五日調山西蒲州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部清軍渡河協征。
弘光元年正月十四日,高一功從榆林撤退,榆林陷落。至此順軍盡失陝北地區。
陝北順軍苦苦支撐的同時,崇禎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潼關戰役開始。當天順軍大將劉宗敏就發動反擊,失利。弘光元年正月初四,劉芳亮、李自成各率順軍逆襲,均遭到失敗。正月初五,順軍夜襲清軍軍營,失敗。正月初六,順軍又夜襲清軍,不勝。潼關本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順軍卻屢屢出城逆襲清軍,應該是希望擊潰面前的清軍而不是單純希望守住關隘,順軍上下都完全清楚順軍兵力分散,陝北順軍萬難抵擋兵力雄厚的阿濟格大軍,只能寄希望於擊潰多鐸大軍,再回頭迎戰阿濟格軍。倘若死守潼關,必然會被清軍兩路夾擊,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勝利希望。但是多鐸部清軍實力同樣雄厚,順軍自己卻無法集中兵力,屢次反擊失敗之後,順軍的敗局已定。
正月初九,清軍紅衣大炮抵達潼關。
正月十一日,順軍派出騎兵發動了大規模反擊,仍未成功,而此時阿濟格部清軍也正在向西安方向趕來,李自成斷定陝西已經無法防守,當日即率主力返回陝西。
正月十二日,潼關守將馬世耀率部七千人偽降,清軍佔領潼關。
正月十三日,多鐸盡殺馬世耀部七千人。當天李自成退回西安,並且放棄西安向河南方向撤退。
不管如何,隨著李自成放棄陝西重新開始流動作戰之後,大順作為一個政權已經是失敗了。
正月十八日,多鐸部清軍佔領西安。
四、弘光政權的覆滅
(一):睢州之變
其實弘光政權對滿清南下並非毫無所知,崇禎十七年十月十二日北使團遭到滿清扣押,緊接著滿清又於二十四日發布南征檄文,二十五日派出多鐸率大軍南下討伐南明。然而由於河南順軍大規模反攻懷慶,多鐸被迫率兵向西與順軍作戰。雖然南征之事暫時停止,但是南明的史可法高傑等人從此開始警惕北方可能會出現的威脅並且加以防範。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在聽聞滿清將有南侵之舉的高傑率部抵達徐州,並且在探聽清軍主力已經西進河南,山東兵力極為薄弱的時候寫信給同為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聲稱清軍在山東的兵力只有一王子(豪格)所部的七八千人,但是現在河南連連報警,開封上下黃河兩岸都是清兵,並且警告劉澤清做好抗擊清軍的準備。
十一月二十一日,南明北使團叛徒陳洪範抵達徐州,面見高傑,竭力誇大清軍實力,並聲稱劉良佐、劉澤清二人都已經暗中投降。當時高傑正在款待陳洪範,聞言之後冷冷的回答:「彼欲得河南耶?請以北京與我互易之。」陳洪範眼見勸降不成,只好偽作中風,趁夜逃走。
弘光元年正月初十,高傑率部抵達睢州,準備北伐,高傑讓大軍駐紮城外,自己帶領親兵入城。誰料當地守將許定國早已與清廷暗通款曲,眉來眼去。十三日,許定國設計謀殺高傑。十四日,高傑部聽聞長官被殺,攻破睢州城,許定國逃走投奔滿清。
高傑雖然先前身為農民軍,之後叛變被招安,多次荼毒百姓。但是也算積極抗清,盡職盡責,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可以說功過對半。
高傑此次北伐可以說是南明唯一一次嘗試主動出擊滿清,當時清軍兩支主力分別在山西和河南,準備對大順政權發動總攻,山東和河北的兵力相當薄弱。如果高傑真的發動北伐,奪取山東易如反掌,甚至可以威脅北京,迫使多鐸回師,使滿清無法集中力量消滅李自成。最不濟也可以鞏固淮北,為未來南明政權抵擋清軍南下爭取時間,可惜最後遭到叛徒叛變功虧一簣。高傑死後黃得功率部攻打揚州,史可法「知中原不可圖」,被迫撤回揚州,放棄對北方的經營。
(二):南渡三案
即使弘光登基為帝之後,東林-復社人士出於私心仍然繼續攻擊弘光皇帝。諸如「蛤蟆天子」之類的無端抹黑數不勝數。其中對弘光帝攻擊最甚、影響最大的就是南渡三案。
第一是大悲案,崇禎十七年十二月,一個徽州名為大悲僧的和尚來到南京,自稱崇禎封其為齊王,他沒有接受又被改封吳王。緊接著聲稱潞王人人服之,竟然要弘光皇帝讓位。弘光君臣見他語無倫次,形跡可疑,嚴加審訊才弄清他的真實身份,後經過會審將大悲處斬。大悲案是弘光登基之後第一次有人試圖顛覆政權,不過這次事件中,妖僧大悲也僅僅是聲稱潞王賢德,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弘光帝的意思,同後兩個案件相比還算是小兒科。
其次是假太子案。弘光元年二月,高夢箕密奏崇禎太子在浙。三月初一,弘光朝廷派太監李繼周前往浙江帶回假太子,令其暫住錦衣衛馮可宗家,由馮可宗看管。弘光朝廷派曾經在東宮教書的大學士王鐸辨認,王鐸知其是假,於是詢問其太子講師是何人、太子讀書處在何處、該處擺設如何等問題,假太子不能回答。弘光朝廷又派曾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確認,二人也都表示不認識假太子。最終經過拷問假太子自供高陽人,姓王,名之明。王之明雖然純屬假冒,然而弘光朝廷越辯流言傳播越廣,有心者自然不會放過機會,野心家將流言加以利用,最終左良玉以救太子為名揮師東進,成功顛覆了弘光政權。東林人士更是利用假太子案攻擊弘光,在清軍南下南明危如累卵之際還不忘利用假太子驅逐弘光,進一步接管南京,然後將南京拱手送給滿清。
另外還有童妃案。弘光元年初,河南一個姓童的婦人自稱是弘光的繼妃,亂離中與弘光走散,越其傑、劉良佐深信不疑,一邊奏報一邊派人護送童氏來京,弘光當即否認,宣布童氏為假冒。三月初一,童氏抵達南京就被弘光下獄由錦衣衛審訊。童氏自述:「年三十六歲。十七歲入宮,冊封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氏於崇禎十四年生一子,曰金哥,嚙臂為記,今在寧家莊。」弘光帝批駁道:「朕前後早夭,繼妃李殉難,具經追謚。且朕先為郡王,何有東西二宮?」更何況弘光先前為郡王,立妃需要朝廷派專員行冊封禮,比如黃氏就是於天啟二年由朝廷派來的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冊封。弘光既不可能有東西二宮,曹內監給他行冊封禮也是絕不可能。弘光皇帝沒有兒子,玉哥金哥也是胡說八道,弘光繼妃李氏也在洛陽城破時自盡,基本可以確認童妃確屬假冒。
還有野史說童氏雖然不是福王妃子,但是卻是周王府中的宮人,洛陽城破時逃出,二人在尉氏縣相遇,生有一子。但是野史的敘述與童氏自述相差過大,童氏自述為福王繼妃,而非周府宮人。況且周王就藩於開封,福王就藩於洛陽,洛陽城破緣何周府宮人逃出。而洛陽第一次城破弘光逃至附近孟縣,第二次城破逃至河南的河北衛輝府,都離尉氏縣相去甚遠,可見童氏是周府宮人之說純屬杜撰。童氏應當是假無誤。
然而東林君子們得知童妃之後如獲至寶,同之前假太子案一樣大做文章。大哲學家黃宗羲本來就詆毀弘光和太后通姦,他的第子萬斯同更加肆無忌憚的說福王諸子早就全部殉難,弘光實為伴讀李某,崇禎「深念叔父荼毒,世子已死,即以李襲福王爵。」並說弘光和太后寢如夫婦,弘光不許童妃入宮是怕事情泄露,還進一步提出馬士英知道弘光是假,但是作為姦邪本色他一定要立一位假宗室當皇帝以亂朝綱。黃宗羲的好友林時對、復社人士錢秉鐙、南明五虎之一的金堡也全部拿童妃大做文章。不僅污衊弘光為假,而且還一樣詆毀弘光與太后私通。這些話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口不忍言,耳不忍聞的,結果這群自詡清高的士大夫們竟然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脫口而出。
弘光的太后鄒氏是老福王的原配,當時應該已經五十多歲了,形容其外貌「屬國家之多艱,鶴髮添憂;閔霜雪之入鬢,鳳輿飛轄。」,就這樣一個老婦人,弘光哪來的性趣與之私通?說出去何人能信?
然而東林君子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他們是信了。雖然弘光帝早就經過朝廷、宗室和認識他的官員認證不可能有假,雖然童妃純屬假冒,雖然鄒太后兩鬢斑白垂垂老矣,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東林君子顛倒黑白。
就在滿清兩路大軍南下,黃得功、史可法拚死抵抗多鐸、左夢庚的入侵的時候,東林君子們還在污衊他們的皇帝和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嫗私通苟且。弘光元年六月十四日,杭州潞王監國投降清廷,弘光太后也被俘獲。雖然有清廷人身安全以及歲歲贍養的保證,鄒太后還是在經過淮河的時候跳河自盡。而就在她去世之後,東林君子們生活在清廷治下,一邊寫文章痛罵她們母子昏庸,一邊還恬不知恥地臆想著弘光太后母子之間的關係,盡行污衊之事。
總之,南渡三案不過是反對弘光帝和姦邪馬士英的君子們大放異彩的三場好戲。在當時情況下,南明已經不得不面臨李自成、多鐸、阿濟格三支大軍的進攻而變得岌岌可危,無論弘光如何昏庸,真的是公忠體國的人哪怕不支持弘光也不能在大敵壓境的情況下無底線的攻擊自己的君主,生怕有一個江南官員軍民不知道自己的皇帝是個大混蛋、大壞蛋、大蠢蛋,他們的首輔是一個想要顛覆大明的姦邪。再聯想到他們在後來清軍進入南京爭先恐後剃髮諂媚的行為,誰忠誰奸可謂一目了然。
(三):左良玉的叛變
左良玉本就是明末的一個軍閥,早在崇禎時期就無剿滅農民軍之力,徒有蹂躪百姓之能。只不過由於崇禎一味地姑息養奸所以才讓他不斷擁兵自重,實力膨脹。
到了弘光時期,左良玉號稱擁兵八十萬,實際兵力在二十萬以上。雖然擁立弘光帝的定策之功沒有左良玉的份,但是為了安撫這個跋扈的大將弘光帝還是給了他一定的賞賜。
但是左良玉與很多反對弘光的士大夫交好,弘光上台之後許多士子如喪考妣,朝野哀鴻遍野,左良玉也對弘光的上台耿耿於懷。
弘光元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率軍向河南一帶逃竄。清廷正因為阿濟格繞道蒙古之舉震怒,馬上命令阿濟格率大軍追擊李自成。阿濟格一路緊追不捨,李自成在湖廣北部與當地順軍匯合之後,於三月十八日開始南下湖廣向左良玉所在的武昌方向前進。
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聽聞李自成率大軍前來之後立刻率部逃離武昌,這位勇敢的將軍借口「清君側」攻向南京,臨行之時,將武昌居民百姓屠戮一空,焚城而走。
左良玉這一手玩的漂亮,不管怎麼說都從客觀上幫助清軍剿滅了流寇。李自成率大軍抵達武昌之後,所見不過是一座了無人煙斷壁殘垣的死城。緊接著阿濟格大軍也趕到武昌,無法補給兵員糧草的順軍被清軍擊敗,李自成下令放棄武昌緊跟著左良玉的腳步順江東下。接下來世人就看到了五千年歷史上也很少見到的一副奇景,阿濟格部大軍沿著長江一路追擊李自成的順軍,李自成的順軍一路追擊左良玉的明軍,而左良玉的明軍成功的打了友軍一個措手不及,順江而下一路攻破明朝州府。
弘光元年四月初一,王永吉向弘光政權發出警報,多鐸部清軍即將南下。同時左良玉陷九江,喪盡天良的左良玉大軍又屠殺了九江百姓。
四月初二,在北方多鐸部清軍的壓力下,史可法領兵過江,準備抗擊清軍。
四月初四,左良玉病死,其子左夢庚統帥大軍。
至此左良玉的賣國傳奇宣告結束,然而虎父無犬子,其子左夢庚將續寫他父親的傳說。
(四):弘光政權的滅亡
在阿濟格大軍對李自成緊追不捨的同時,多鐸部大軍於三月初五開始南下,發動對南明弘光政權的總攻。四月初一,南明收到了王永吉關於多鐸部清軍即將南下的警報。當天左良玉攻陷九江屠城。
四月初二,知道戰事迫在眉睫的史可法領兵過江抗擊清軍。
四月初四,左良玉病死,其子左夢庚統帥大軍繼續著他父親的賣國事業。
南明朝廷在得知左部兵馬趁虛而入,一路攻破明朝州府之後極為慌亂,馬士英力主將劉良佐、黃得功兩鎮兵馬調走迎擊左部,後來弘光帝命令將劉良佐調回江北前線,只留黃得功部兵馬抗擊左軍。左良玉、左夢庚父子坐擁幾十萬大軍,不僅未能抗擊李自成和阿濟格的進攻,還為敵前驅,成功牽制了明軍抗清主力。滿清消滅弘光政權,左氏父子敘功當為第一。
四月初五,左夢庚部攻陷竇德。當天多鐸部清軍從歸德出發南下。
四月初六,左夢庚部攻陷彭澤。
四月初七,左夢庚部攻陷東流,南京戒嚴。
四月十三日,安慶失陷於左夢庚。當天多鐸部清軍攻陷泗州。
四月十四日,多鐸部清軍渡過淮河,史可法兵力嚴重不足,退守揚州。
四月十八日,多鐸部清軍抵達揚州城下,勸降史可法,遭到拒絕。當天左夢庚部攻陷池州。
四月十九日,劉良佐以及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總兵楊承祖向多鐸投降。
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向多鐸投降。
四月二十二日,劉澤清部南逃。明將的投降似乎無法阻止,而萬念俱灰的史可法也無意阻止,揚州城中甘肅總兵李棲鳳、監軍道高歧鳳以及將領胡尚友、韓尚良出城降清。
四月二十四日,多鐸部清軍及降將張天祿、張天福等開始攻城。
四月二十五日,揚州陷落,總兵劉肇基戰死,知府任民育、何剛等犧牲,史可法被俘後殉國。雖然之前史可法就已經全無抵抗之心,不僅沒有做出充分的防禦,而且竟然放任城內守軍逃出城外,最終揚州城只用了一天就被清軍攻破,清軍損失微乎其微。史可法最終似乎已經意識到大勢已去,他只想最後以死報國。揚州本是堅城,南宋時期宋軍就在此痛擊蒙古大軍。史可法如果真的想要抵抗不會放任守軍出城投降,更不可能僅僅堅守一天就宣告城破。或許是他害怕自己抵抗太過,清軍報復屠殺全城百姓吧。然而他應該不會想到,即使自己僅僅象徵性的抵抗一天也會為全城百姓招致災難。清軍還是屠城了,理由不是什麼損失慘重所以報復居民,而是「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者,維揚可鑒!」。
難以想像,當多鐸現在揚州城頭,看些城內的屍山血海說出這句話,是怎麼樣的威風凜凜。
四月下旬,阿濟格部清軍於九江附近大破順軍,劉宗敏、宋獻策、左光先以及李自成叔父被俘。宋獻策、左光先投降,劉宗敏等人就義。牛金星遁走。此外,清軍還焚毀了順軍準備渡江的船隻,救了左夢庚一命。順軍被迫向南方九宮山方向移動。
五月初二,黃得功部明軍於板子幾擊敗左部,左夢庚眼見無法繼續前進,只好向北逃竄。同時多鐸部清軍佔領瓜州。
五月初四,李自成在九宮山附近遇襲身亡,大順政權正式宣告覆滅。
五月初六,多鐸部清軍抵達江北。
五月初九,降將張天祿、楊承祖奮勇當先攻破江防,清軍渡江。得知清軍渡江的馬士英急忙與錢謙益、趙之龍等商議抗清對策,不料卻被告知他們準備積極投降清廷。
五月初十,絕望的弘光帝從京師逃走,在馬士英之子馬鑾護送下奔往太平,太平官員不肯放他入城,弘光帝轉而奔至蕪湖黃得功部軍營。
五月十一日,馬士英護送太后奔浙。
五月十五日,清軍進入南京。
五月十七日,在得知弘光帝逃到蕪湖一帶之後,尼堪率領多鐸部清軍在降將劉良佐、張天祿帶領下由太平追至蕪湖。
五月二十二日,馬士英護送太后至杭州。
五月二十八日,面對清軍壓境,黃得功奮起出戰,不料叛徒田雄、馬得功勾結清軍,暗中猝發一箭,射中黃得功喉部,黃得功自刎殉國,弘光帝被俘。
六月初五,清廷關於剃髮令的承諾有效時間到期,多爾袞命令多鐸再次實施剃髮令。
六月初八,在弘光太后鄒太后與馬士英支持下,潞王就任監國。
六月十四日,清軍進入杭州,潞王投降,弘光嫡母鄒太后被俘,弘光政權正式宣告滅亡。清軍招降杭州附近的明朝各親王,並保證他們一生富貴,除魯王借口不至外,周王、惠王、崇王皆至。後三王與潞王、弘光一道北上,鄒太后在路過淮河時跳河自盡。當然清廷的承諾一直都是有有效時限的,次年四月初九,北京的太子、弘光、潞王、秦王等九王,所有降清的明朝宗室均被清廷殺害。
六月十五日,多爾袞又自食其言,諭禮部宣布全國剃髮。宣稱「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原本已經傳檄而定的中華大地頓時勢同鼎沸。
閏六月初四,左夢庚部投降清廷,該部合計總兵十五員,馬步兵十萬。
閏六月二十四日,江北四鎮最後一鎮在劉澤清帶領下投降清軍,顯赫一時的江北四鎮至此完全覆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