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璇 :《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年5月, 352頁, 55元 (平裝)。

施璇 :《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5年5月, 352頁, 55元 (平裝)。

書評人 | 程都,南京大學外國哲學碩士研究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心問題在現代心靈哲學中是核心問題之一,而對這一問題追溯往往指向笛卡爾當初對身體與心靈的區分,並且通常認為笛卡爾打開的這扇窗,進來的不是新鮮空氣,而是無數惹人惱火的蒼蠅。因為按照笛卡爾對心靈與物體所做的區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實體(CSM II 157,AT VII 223),然而這就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心靈與物體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本書正是關於這個最廣為人知,而又最具爭議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自然,從笛卡爾發表這個學說之後,對心物二元論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最近的一次高潮出現在二十世紀的英美哲學界。正如本書作者施璇博士所指出的,對笛卡爾心物學說的爭論最後集中在這樣一個問題上:「笛卡爾的心物區分學說與他的心物互動學說之間是否存在矛盾,換而言之,笛卡爾的心物學說本身是否融貫?」(21頁)。本書作者通過對笛卡爾本文反覆的解讀,為笛卡爾的心物學說進行辯護,認為該理論本身並無不融貫之處。但是作者同時也指出心物學說與笛卡爾所堅持的因果理論是存在分歧的,不過這個分歧卻是可以在笛卡爾哲學內部得到解決的。

作者對笛卡爾的心物學說的討論分成了三個子問題:心物區分、心物互動、因果理論。第二章對笛卡爾的心物區分學說的含義進行了辨析。事實上,每個人(不管是笛卡爾的時代還是現在)都會承認心靈和物體是有區別的,但問題在於這是一種什麼意義上的區別。作者羅列了笛卡爾的心靈與物體區分的9種含義,其中前4個可以合併為兩個「心物區分」的基本含義:1)心靈與物體的屬性是完全不同的(包括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屬性);2)心靈和物體是兩種完全獨立存在的實體。這構成了笛卡爾對心靈和物體做實在區分的含義。由於笛卡爾對這個區分的證明隨著反駁而逐漸完善,作者試圖通過對笛卡爾思路的追蹤,總結出一個能夠涵蓋所有方面的「實在的區分」的定義,並在此意義上,通過不斷優化笛卡爾對心物區分證明的表述,最終得出了她認為笛卡爾區分證明的最終形式1(125頁)。同時,針對笛卡爾在1943年6月給伊麗莎白公主的書信中所提到的「身心統一」概念,英美學界曾對這個概念在笛卡爾的心物學說中是否能起到關鍵的解釋作用有過爭論,因為笛卡爾說到:「首先,我區分了三種基本的觀念或概念,每一種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與其他人的比較而被知曉,即我們關於靈魂、身體和靈魂與身體的統一的觀念(CSM III 226,AT III 691)。」如果身心統一是一個基本概念,那麼心靈和物體的區分似乎就會受到動搖。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與笛卡爾文本和基本立場更為一致的解釋,她區分「本性上的統一」和「組合上的統一」,身體和心靈的統一隻是兩個不同實體之間組合的統一,這並不意味著心靈和物體本性上是統一的,因此,心物實在區分與「身心統一」這個概念並不衝突。

第三章是對笛卡爾心物互動學說的分析,在此,作者又將互動學說分為物體對心靈的作用以及心靈對物體的作用兩個方面。就第一個方面而言,通過感覺和激情(作者也將之統稱為知覺活動),物體對心靈產生作用,並作為心靈變化的原因(這主要集中在其較早期著作和《第一哲學沉思錄》裡面)。就第二個方面而言,通過意願,心靈對物體產生作用,並作為物體變化的原因(這主要集中在《論靈魂的激情》中)。對這兩方面的分析,作者都採用了同樣的策略,即分析感覺、激情、意願是如何產生、其原因是什麼,以及其功能和結果是什麼。事實上,在《論靈魂的激情》的開端,笛卡爾就表達了他對靈魂與身體的總的看法:「首先我注意到,就發生的任何東西,就其發生的主體而言,通常被哲學家稱為『激情』,就使其發生的東西而言,被叫做『活動』。因此,儘管一個實施者和接受者往往是相當不同的,但激情和活動總是一個東西,由於相關於不同的主體而具有兩個名稱而已。……因此,我們應當認識到,靈魂中的激情通常就是身體中的活動(CSM I 328,AT XI 328)。」另外,作者還駁斥了如下兩個說法:一是「身心具有共同廣延」,二是「心靈具有位置」,並認為前者是對心物互動學說的誤讀,而後者則是混淆了心靈發揮作用的位置和心靈實際的位置。總之,在作者看來,在承認心物區分學說的前提下,笛卡爾的心物互動學說也完全成立,因此笛卡爾的心物學說是一致的。

第四章是對笛卡爾的因果理論的分析。前面雖然已經得出笛卡爾的心物學說本身是融貫的結論,但是一些學者還是以笛卡爾的心物學說與其因果理論之間存在不協調的關係,認為心物學說在笛卡爾的理論體系中是不一致的(Watson,1963)。作者對此考察了笛卡爾的因果理論到底是什麼,並將笛卡爾的因果理論總結為具有四個含義:實在性因果原則、完滿性因果原則、包含原則或預存原則和傳遞原則。其中除了實在因果原則之外,其餘都與心物學說不融洽,尤其是包含預存原則和傳遞原則。根據作者的分析,完滿性因果原則由於堅持心靈比物體更完滿這一點,排除了物體對心靈的作用;笛卡爾的後兩個因果原則要求心靈與物體之間存在共同的東西,因此完全排除心物的相互作用。在作者看來,這才是笛卡爾心物學說面臨的最大困難。作者的這一擔心主要在於她對「實在性」和「完滿性」的解釋上,要知道笛卡爾的因果理論中包含或傳遞的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正是「實在性」和「完滿性」;「實在性」在笛卡爾的意義上指「某物的存在」,主要可區分為形式的實在性和對象的實在性;而「完滿性」,作者將其解讀為實體的屬性,而在很多時候,作者也直接將實在性等同於完滿性,即作為一種屬性(245頁)。由於心靈與物體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屬性,於是它們之間的因果作用也就值得焦慮了。

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為笛卡爾心物學說和因果理論之間的不一致性做辯護的各種方案。這些方案主要分為三類:1)堅持心物區分和心物互動,放棄(或修正)因果理論;2)堅持心物區分和因果理論,放棄(或修正)心物互動;3)堅持心物互動和因果理論,放棄(或修正)心物區分。而在書中所提到的各種方案中,並沒有讓作者滿意的答案,於是她站在第一類方案的立場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作者認為笛卡爾的因果原則只適用於「開始存在的動力的與總的原因」,而在作者的解釋下,當心靈作用於物體時,心靈不是物體的開始存在的動力的與總的原因;而當物體作用於心靈時,物體同樣不是心靈的這般原因。因此情況就變成了笛卡爾的因果理論並不適用於心靈和物體之間的關係,作者由此說笛卡爾的心物學說和因果理論談的是兩種不同的原因,並最終得出結論:這裡並不存在矛盾(334頁)。

儘管這本著作的詳盡性是其值得稱讚的地方,但是在一些地方卻又顯得過於啰嗦了,例如:當作者在分析「區分」的含義時,給出了9種含義,但是在筆者看來,第二條和第三條表達的是一個含義,第四條與第五條表達的也是一個意思,作者將它們區分開來意義不大,反而使內容繁雜冗餘。雖說作者已經將論題限定在了笛卡爾的心物學說這個特定的問題內,若指責其討論沒有將該論題置入笛卡爾的整個形而上學體系中考慮,似乎會顯得有些苛刻,但是由此對笛卡爾心物學說解讀的單薄性也是顯而易見的。讀者可以藉此清晰地知道笛卡爾的心物學說到底說的是什麼,卻難以理解笛卡爾為何會持有這樣的心物觀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理解笛卡爾的心物學說離不開他對心靈和物質之本質的說明,而理解心靈的本質離不開對其形而上學基點的「我思」的探究,而理解物質的本質也離不開對其普遍物理學原則的探究,甚至對「原因」的理解也是離不開笛卡爾的上帝觀念的。因此這一切都只能在笛卡爾的形而上學或普遍物理學的雄心下才能得以更好地澄清。

不過,作為一部關於笛卡爾心物學說的專題研究的著作,這本書還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當代哲學討論中,人們經常拿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說事兒,而對該二元論的理解又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這本書非常詳盡地展現了笛卡爾的心物學說,詳細的文本分析可以說是該書最大的特點了,作者幾乎對目前有關笛卡爾身心關係的具體問題都做出了回應,從心物區分的含義,到心物互動的細節,無一不論及。並且對一些模糊和複雜的笛卡爾術語,以及笛卡爾所處時代的術語都有較為詳細的辨析,如實在性、完滿性、形式的、卓越的等。這些具有本文根據的分析能幫助人們以更為貼近事實的眼光看待笛卡爾的心物學說;其次,作者引用了大量其他笛卡爾研究者的看法,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她是在對這些觀點的分析評述中,發展出自己的對該問題的解讀,這無意間也做了當代笛卡爾心物學說的相當完整文獻綜述工作,這對國內笛卡爾研究者或學習者來說,也是值得一讀的。

___________

注釋:

[1] 施璇博士將此總結為:「前提一:我們能夠把心靈與物體理解為兩個不同的實體;前提二:X與Y具有實體的區分=df我們能夠把X與Y理解為不同的實體;結論:因此,心靈與物體之間具有實在的區分。」不過正如作者本人所承認的那樣,她在這裡只是對笛卡爾思路的梳理,儘可能的刻畫出該論證的完善形式,至於該證明是否成立,則並不在此討論的範圍內。

參考文獻:

Descartes R.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trans).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 1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Descartes R.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trans).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 2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Descartes R. John Cottingham, Robert Stoothoff, Dugald Murdoch(trans).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ume 3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1.

Watson R. The Breakdown of Cartesian Metaphysic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 (2):177-197 . 1963.

____________

點擊在哲學書評網上閱讀此文:閱讀原文

關注哲學書評微信公眾號,閱讀更多書評:zhexueshuping


推薦閱讀:

如何寫致用類書籍的書評?
追尋意義
《漢語的本質和歷史》
《老殘遊記》
超越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實用主義敘事的當代轉換及效應

TAG:哲學 | 書籍評價 | 笛卡爾RenéDéscar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