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管制的複雜與必要性

為什麼最近醫患矛盾越演越烈?

為什麼醫務人員的暴力事件越來越多?

為什麼發生恐怖主義活動時,信息便會受到一定管制。究竟是信息自由更重要,還是信息透明更重要?

其實信息管制的概念很大。而我個人是贊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管制。別急著發飆,我不信趙,家裡人也都不在趙家工作。我只是嘗試以社會學角度來論述,為什麼在醫患矛盾越演越烈的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同情醫生,為醫生髮聲站台,但醫療暴力事件卻反而越來越多。

社會學有一個理論,叫做《維特效應》。這一理論是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斯提出的。

說到維特效應,大多數人應該會想是否和《少年維特的煩惱》有所關聯。沒錯,答案正是如此。這本小說在當時風靡全國,故事主人公維特最後的結局是自殺。他讓歌德名聲大震,也讓歐洲掀起了一批自殺浪潮,因為影響過大,該書一度成為禁書。

而菲利普斯對此做了研究,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在自殺新聞曝光度越高的地區,自殺率越高。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特徵。這類人根據與自己類似情況下的人所做出的行動來決定如何行動。

數據表明,每當自殺新聞被大幅度曝光,其後兩個月里自殺的平均數就會比平常多出58個。就如那些韓國明星自殺一樣。在第一個自殺明星被大幅度報道之後,明星自殺新聞突然就變得更為常見。所以,頭一起自殺新聞曝光率越高,其後自殺的人也會越多。

看到這裡相信大多讀者應該已經明白了。隨著醫暴事件的曝光率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擁有相似背景與情況的患者,在病態的社會認同影響下,會開始不自覺的效仿自己所看到的報道與新聞一般,採取極端手段發泄自己的情緒。

或許有的人覺得,自殺與醫暴並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現實中還有其它案例,能印證《維特效應》。當自殺新聞曝光率高時,自殺率隨之提升。而當新聞曝光的是一人自殺導致多人死亡的新聞時,墜機事故或因某人自殺導致多人死亡的事故次數也隨之提升。

這就是社會學中的社會認同原理中的《維特效應》。

而政府對暴恐事件的信息管制也是這個道理。很多人常常跳出來指責政府信息不透明,一遇到暴恐時間,立馬開始控制言論,各種刪帖禁言封號。但從社會學角度考慮,這一行為卻是為了維護更多地方的秩序與更多公民的人生安全。

既然醫暴事件的曝光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更多的惡性事件出現,為什麼媒體仍舊要曝光?這一定程度上也和醫院領導層以及治安部門在一開始對暴力事件的處置不力有關。還有一方面也是因為媒體在這一事件下的推波助瀾。當然,這麼說不代表媒體是錯的。一方面,醫暴的大力曝光讓許多人注意到醫生護士等在特定情況下較為弱勢的群體。另一方面,曝光的影響也導致許多患者去模仿這種極端的發泄手段。想要解開這個矛盾,我才疏學淺,也不能提出什麼好的建議。只能寫篇文章,感嘆一下信息管制的複雜與必要性。

不能說政府沒有作為,在2014年,政府就已經出台多項政策來保證醫療人員的人生安全。例如《關於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但是犯罪不是立法就能禁止的。在醫暴事件中的患者還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呢。他們的邏輯就是:我來醫院看病,交了錢,你不給老子治好。就是你的責任。還敢狡辯!看老子不打死你個龜孫!

雖然中國在不斷發展,但是老一輩的人均素質還是沒法跟上經濟發展水平。一個大國,文明強國的地位,還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所以我向來反對所謂的民選與自由。就這人均素質,給他們自由還不把整個國家帶上天了。

網民就是有一點好,哪裡有熱鬧跳的比誰都快。影響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醫療暴力事件也就越多。假如政府今天開始控制醫暴事件的傳播,肯定又會有一堆人跳出來罵信息言論不自由了吧。

所以年輕人還是要多看點書,多學習學習,好好提升自己的姿勢水平,不要見風就是雨。看到政府措施一定得罵,政策出來一定是蠢。要是輿論上出現了偏差,你們是要負責的。
推薦閱讀:

TAG:社會學 | 犯罪 | 醫患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