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腦、大社交和虛擬現實夢境,2016年互聯網三大趨勢

作者:劉鋒

本文在科技部戰略院《科技中國》一月刊發表

2015年已經過去,對於充滿期待和敬畏的互聯網前沿科技,2016年將會又發生怎樣的變化。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闡述最重要的前沿科技發展趨勢,這其中包括互聯網、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結合的互聯網大腦結構,社交網路與物聯網結合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大社交網路,虛擬現實與智能硬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結合產生的互聯網夢境等領域。

互聯網、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結合,互聯網大腦架構顯現

20世紀誕生的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腦科學,人工智慧具有越來越緊密的關係。互聯網相關研究提出「互聯網將向著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互聯網將具備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神經系統,也會擁有自己的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另一方面,人腦至少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進化出所有的互聯網功能,不斷發展的互聯網將幫助神經學科學家揭開大腦的秘密。」

到21世紀,隨著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信息學、人工智慧的出現,腦科學與互聯網、人工智慧交叉研究也正在出現新的研究浪潮。

2005年,瑞士洛桑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亨利?馬卡蘭提出藍腦計劃,希望在2015年製造出「人造大腦」,以達到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目的。2013年4月,美國宣布啟動「腦計劃」;提出將重點資助9個大腦研究領域:統計大腦細胞類型,建立大腦結構圖,開發大規模神經網路記錄技術,開發操作神經迴路的工具,了解神經細胞與個體行為之間的聯繫,整合神經科學實驗與理論、模型、統計學等,描述人類大腦成像技術的機制,為科學研究建立收集人類數據的機制,知識傳播與培訓。2013年,歐盟委員會宣布將「人腦工程」列入「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力圖集合多方力量,為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新型腦研究模式奠定基礎,加速腦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日本大腦研究計劃主要是通過對狨猴大腦的研究來加快人類大腦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另一方面世界級互聯網企業也推出自己的人工智慧大腦計劃,2011年以來,GoogleX實驗室實施了「谷歌大腦」工程,通過1.6萬片CPU核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系統,用於模擬人類的大腦神經網路,通過深度學習等神經網路技術和觀看YouTube視頻等方式,不斷學習識別人臉、貓臉以及其他事物。

2014年5月,百度宣布引進前「谷歌大腦之父」吳恩達,任命其為百度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百度大腦」計劃。「百度大腦」將融合「深度學習」演算法、數據建模、大規模GPU並行化平台等技術。

科大訊飛在2014年8月20日召開的的智能家庭產品發布會上宣布啟動「訊飛超腦」計劃,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在實現了讓機器能聽會說之後,科大訊飛的夢想升級成了讓機器能理解會思考。「訊飛超腦計劃」目標就是要實現一個真正的中文的認知智能計算引擎。並且,它的知識不是人類灌輸的,而是自己通過不斷學習獲得的。

2014年6月,愛奇藝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建立起首個基於視頻數據理解人類行為的視頻大腦——愛奇藝大腦,圍繞視頻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多維度的數據存儲、分析、挖掘,讓機器能夠理解視頻的內容,幫助人們製作、生產、運營、消費視頻。

2015年11月5日,京東宣布啟動「京東大腦計劃」,京東集團研發部研發總監楊光信這樣總結:「基於京東在用戶、商品、和運營等方面長期積累的高質量數據,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和技術,深入、準確地理解電商運營中的各類實體、環節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縮短用戶與商品、商品與商家之間的距離,為用戶和商家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同時不斷提高電商平台自身的運營效率,以達到最佳的用戶體驗。」

就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雖然同為開發人工智慧,但「谷歌大腦」、「百度大腦」、「訊飛超腦」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谷歌大腦和百度大腦包括內容較多,成果將重點應用於搜索引擎,提高搜索引擎在智能程度和準確度,比如未來能夠用圖片搜圖片或是用圖片搜信息等。「訊飛超腦」則更加聚焦於面向中文的知識處理、信息服務和人機交互,一旦突破,有望能帶動信息服務等各個涉及認知智能領域的信息服務系統實現飛躍。

社交網路與物聯網的結合,大社交的誕生

據2015年12月23日國外媒體報道,社交網平台Twitter遞交了一項無人機相關專利申請。該專利描述為「支持簡訊服務的無人飛行器設備」,內容與描述基本相符,即:一架可以主動在Twitter上發布內容的無人機設備。

當然,Twitter也會允許用戶對發布的信息進行一定控制,包括發布標題、發布地點以及發布設備等。外媒CNBC今日就該消息尋求Twitter置評,後者發言人則簡單表示:「兩個詞形容:無人機自拍。」

通常情況下,專利申請描述並不等同於最終會見到的成品效果。但根據Twitter已公開的信息,我們或能看到該公司未來的一些發展計劃。

2015年著名的社交網路公司騰訊也加強了QQ,微信等社交網路產品與物聯網的結合,騰訊面向物聯網發布的開放平台「QQ物聯」,將QQ賬號體系和關係鏈、QQ消息通道能力等提供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車載、傳統硬體等廠商。

以家電與QQ物聯綁定作為說明,騰訊的QQ物聯產品能夠讓用戶無論離家多遠,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就了解家裡發生的一舉一動,比如您家的狗是不是又在啃沙發了……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在「我的設備」中選擇你想要了解的對象即可觀察一切情況。

如果連接了社交物聯網的家庭里發生了特殊情況,比如燃氣泄漏,水閥崩裂等情況,QQ物聯會向用戶推送消息,警告家中發現異常,將損失降低最少!通過QQ物聯後,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忘記鎖門等問題都可以通過QQ物聯進行監測,讓不使用者不必親自再返回家中檢查,這將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同樣世界另一個社交網路巨頭Facebook也高調進入物聯網領域,Facebook提出用戶可以利用 Messenger 實現網上購物,在購物過程中實時與經營企業進行交流。對企業來說,則可通過整合Messenger,為客戶提供發貨提醒,運輸追蹤,收貨提醒等信息,解決用戶在產品選擇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新增的支付功能也將會進一步的促使 Message 成為用戶和商戶之間交流和交易的平台。此外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對外,未來Facebook 網站將會兼容嵌入 News Feed 中的「360 度視頻」。這一舉措表明, Oculus 用戶將來也會享有「360 度視頻」。

世界範圍的社交網路巨頭同時進入物聯網並不是偶然現象,當互聯網進入21世紀以來,以感測器為基礎的物聯網開始興起,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

當物聯網連接的物體不斷產生信息並形成報告發送給向互聯網用戶時,一個值得關注的動態是,它們也將加入到傳統的社交網路中,與社交網路中的「人」進行交互。

當物聯網與社交網路融合時,每一棟大樓,每一輛汽車,每一個景區,每一個商場,每一個電器都會在SNS網站上開設賬號(如微博,如facebook),自動的發布自己實時的信息,並與其他「人」,和「物」進行交互。

社交網路的定義將不再僅僅是人與人的社交,而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範圍更大的社交網路.我們可以稱為「大社交網路」——BIGSocialNetworkingServices(BigSNS)。

前文提到的互聯網進化論研究提出,互聯網正在向與人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它將具備自己的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物聯網和雲計算正是這些系統的萌芽,而社交網路中的個人空間正是互聯網虛擬大腦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不但通過手機,台式機,筆記本電腦與互聯網用戶進行信息交互,也必然會與互聯網的感覺,運動神經系統接駁,形成完整的互聯網神經元結構。這一進化趨勢導致社交網路必然會發展成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交互的大社交網路。

虛擬現實與智能硬體結合,實現互聯網夢境不是夢

當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下一次的現象級電子消費類別將是什麼?虛擬現實技術被寄予了厚望。 近兩年,從facebook的oculus rift和谷歌cardboard的VR設備(虛擬現實),再到微軟的AR(增強現實)設備Hololens,虛擬現實正從科幻領域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

更因為在近期,多家科技巨頭都密集推出了自家的虛擬現實終端產品,從而引發了關於2016年將成為「虛擬現實元年」的討論。雖然這一技術目前還不夠成熟,但對虛擬現實技術持樂觀主義態度的人則堅信2016年將成為虛擬現實元年。事實上,各大科技公司此前已開始推出自己的虛擬現實設備,三星Gear VR消費者版本、HTC Vive消費者版將於年底發售,索尼則宣佈於2016年第2季度正式發布支持PlayStation 4的虛擬現實頭盔Project Morpheus……

虛擬現實的用戶遠遠不僅僅是娛樂領域。虛擬現實在醫學應用、教育、軍事航天等領域也有許多極具價值的應用場景。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投下20億元收購虛擬現實公司Oculus後表示,他相信虛擬現實技術是繼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重大計算與通訊平台。

前文中我們提到,互聯網大腦架構正在從科技的迷霧中一點一點清晰浮現出來,雲計算的出現預示著互聯網中樞神經的萌芽,物聯網的發展預示互聯網感覺和運動神經系統的發育。社交網路的擴張代表著互聯網神經元和神經網路的成熟。大數據的崛起,人工智慧,特別虛擬現實的爆發已經在提醒我們,互聯網虛擬大腦不僅可以產生自己的記憶、思想,甚至開始產生互聯時代的夢境世界。

事實上,互聯網夢境早有萌芽,早在1915 年,世界上第一場3D電影在紐約阿斯特劇場上映,電影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好像生活在我們身邊,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上世紀60年代,圖形學之父Ivan Sutherland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虛擬系統和頭盔式顯示器。此後40年間, 不斷有人試圖挑戰虛擬現實技術,希望將之變成普及大眾的一項技術,但統統遭遇滑鐵盧。其中包括任天堂所推出的 Virtual Boy,直到現在仍然被稱為歷史上最失敗的遊戲機之一。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領域依然火熱,OCULUS、索尼、三星等企業紛紛發力虛擬頭盔。這些可以稱之為早期互聯網夢境的雛形。

現在,隨著互聯網大腦的日臻成熟,虛擬現實技術開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期,與傳統虛擬現實不同,這一全新時期不再是虛擬圖像與現實場景的疊加(AR),也不是看到眼前巨幕展現出來的三維立體畫面(VR)。它開始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結合得更加緊密,以龐大的數據量為基礎,讓人工智慧服務於虛擬現實技術,使人們在其中獲得真實感和交互感,讓人類大腦產生錯覺,將視覺、聽覺、嗅覺、運動等神經感覺與互聯網夢境系統相互作用,在清醒的狀態下產生夢境感(Real dream)。這個夢境時代(The Internet Dream Age)在2016年將不在是夢想,而正在成為現實。

(本文載於《科技中國》2016年第1期,純文字格式。)


推薦閱讀:

英文論文-城市雲腦,基於互聯網雲腦的智慧城市新架構
火焰獎2016中國互聯網風雲榜年度評選正式啟動
互聯網和網際網路都是什麼網?好久沒打漁了
崩潰和幽靈CPU漏洞:你需要知道的

TAG:互聯網 | 虛擬現實VR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