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賽事的傳播資源應該對準公眾嗎?
經常接到業內朋友的諮詢,問題多半是「我們在做一個賽事,很多球隊參加,但是不知道怎麼宣傳推廣?」
說來體育產業大熱,體育創業者紛紛聚焦賽IP,蓋因賽事是體育行業中最矚目的一環。
但是大家很快就發現,具有巨大公眾關注熱度的只有幾個頂級賽事,一隻手都數得出來。
而在對頂級賽事IP的話語權爭奪上,大家前幾天已經看到了,以姚明之力,向籃協爭奪CBA的競賽管理權尚且遭遇了以卵擊石般的失敗。
有的人問了,那是不是可以轉向開發商業賽事呢?
引用盛開體育CEO馮濤的話:「 外國球隊來中國打友誼賽或者商業比賽變得越來越困難,我10多年前做下來發現不能玩,一是盈利模式沒有任何變化,還是靠贊助和門票,版權根本上不來多少。」
而且現在的球隊球星都已經被商業賽折騰夠了,當球迷買票進場之後一下就能看出球員們在出工不出力。這正是體育的微妙之處,賽事的魅力就在於全情的投入。
甚至可以說,「商業賽事」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對體育精神的一種透支。
所以大部分體育賽事創業者們的空間,確實只能是草根聯賽,也就是非職業賽事。
文初的那個問題,是對一個賽事項目非常迫切的自我造血問題,初做草根賽事者,很容易陷入常規思維的誤區,把自家賽事的對標對象設為職業賽事,然後賽場包裝和賽事傳播照職業賽事拷貝一份,力圖有朝一日達到職業賽事的影響力。
這個思路最大的問題在於,創業者手中的草根賽事觀賞性是很低的。而且在長期內都不可能達到職業賽事的觀賞性。如果是校園賽事,可能還有本校粉絲,社會性的草根賽事基本上都可以不設觀眾席了。
所以,草根賽事的傳播資源,首先應該聚焦在參賽人員上,換句話說,草根賽事首先應該做好的,是參賽者服務
這個群體包括但不限於運動員,運動員是賽事影響的的第一層人群,第二層是工作人員,包括領隊、教練員、裁判、比賽監督、場地或場館管理員、賽事志願者、安保、醫護人員等等。第三層才是觀眾。
如果輕視了運動員和工作人員服務,而把傳播資源聚焦在觀眾上,無異於在沙灘上蓋城堡。
實際上,球類運動的草根賽事完全可以借鑒一類賽事的傳播經驗,那就是馬拉松賽事。因為馬拉松賽事本來就沒有隊伍這一說,參賽者服務只能以個人為單位。;傳播資源上也沒有球隊明星這一說,只能靠做好參賽者服務去贏得口碑,,這樣反而探索出了很有效的經驗。
相比之下,球類草根賽事還是習慣以球隊為單位去服務,顯得過於粗放;傳播方式還是在努力爭取觀眾來看球,卻往往忽略了參賽者服務。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首先就需要球類賽事仿效路跑賽事,有信息化的參賽者登入系統,隨時可以調用參賽者信息,而不能再僅僅依賴傳統的秩序冊和聯席會,那太慢了。
草根賽事的傳播資源應該對準參賽者自身,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自媒體時代已經完全來臨,離賽場情況最近的新聞源,已經從賽場記者變成了球員自己。
草根賽事應該完全利用人們喜歡在社交媒體曬的心理,將整個賽事打造成一個巨大的UGC矩陣。其實,路跑賽事相關的公眾號也正是這麼做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