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設計(二):投資者需要什麼樣的股票投資產品?
- 什麼叫「合理」的股票投資產品?
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大部分(超過80%)的個人投資者是無法長期在股票市場上盈利的,這一點,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散戶們都差不多。區別在於,美國股票市場上,散戶的比例大概只有不到30%,而在中國股票市場上,這個數字大概是80%。
我個人接觸過數以十計的「股票大神」,這些人在接近10年的周期內,穩定地在股票市場上獲利。但是,這類人是少數。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不適合自己直接投資股票」。但股票市場年化15%的收益,使得其幾乎是最好的長期投資品種,所以每個人又都是應該配置股票資產的。有點像悖論哈?
投資的的方法,理論上應該是通過股票資產管理機構實現的,比如基金,證券或保險,這些我們稱為「機構投資者」,相比起「個人投資者」,他們理論上應該有更強大的投資研究能力、更成熟的投資理念、更穩定的業績回報。
但事實上,以大部分投資者最容易接觸到的公募基金為例,他們確實有更強大的投資研究團隊,但長期穩定盈利的公募基金,不算太多。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想在幾千隻基金中,找到那些長期穩定表現的,不太容易。
公募基金的問題,我在前面文章說過:
1. 主要收入來源是管理費,根據基金規模收取的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使得所有基金都需要做大規模,拚命發新基金,捧明星基金經理,在市場推廣和銷售渠道維護上的投入往往比在投資研究上的投入效果更明顯;
2. 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是相對排名制,什麼叫相對排名?就是看這個基金經理在同類基金中的排名如何。在有些年份里,因為市場下跌,所有基金都是負收益,沒有為基金投資人創造任何價值,但儘管如此,排名靠前的基金經理們仍然能夠拿到高額獎金。
3. 對基金經理的考核過於短視,上面提到的相對排名,幾乎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會進行,持續業績低迷的基金經理面臨著末位淘汰的危險。因此,這就造成基金經理們更傾向於與行業平均水平一致,任何與行業主流投資策略不同的策略都可能是有風險的。為了短期排名,基金經理們還不得不去參與一些偏離價值投資或合理估值的市場熱點。
所以,我們設計產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避免公募基金的這些問題。相對來說,私募基金的機制則合理地多,但其有100萬的合格投資者門檻,使其難以被大部分投資者所選擇。所以,我們希望能盡量多地參考私募基金的合理機制,讓操盤牛人與投資者的利益一致,這才是對投資者合理的產品。
- 設置保證金機制
大部分私募基金並沒有要求基金管理者提供保證金,理論上這是有一定道德風險的,比如基金經理可能會使用基金賬戶的資金拉抬自己的股票,也就是俗稱的「老鼠倉」。而人人操盤,作為平台方,為了加強對於投資者的保護,更強調控制這種風險的產生。
所以,我們設置了不算太低的保證金比例要求,操盤者必須自己出資,與投資者共擔風險,這樣才能確保雙方利益是一致的。
- 業績分成
保證金之外,則是更合理的業績分成機制。操盤者的唯一收入來源,是做出好業績後的業績分成,這個比例一般是20%,如果產品是虧損的,操盤者除了要虧損自己的保證金,還無法獲得任何收入。
這樣的機制,進一步使投資者和操盤者的利益一致,在實際運營中,投資者往往會對自己跟投的牛人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和支持,有一種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很有意思,這部分以後可以再展開講講。
- 極高的透明度
這是我們很自豪的一個功能。對於每一個跟投樂產品,投資者都可以實時同步看到包括凈值、倉位、具體持倉股票和交易記錄等信息,每天的產品業績走勢圖也會展示出來,牛人的操作一覽無餘。這個功能很受投資者歡迎,可以看到投資高手的操作,從中學習,是很難得的機會。
人人操盤是個新公司,做的事情也是個新事物,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也不為過。很多時候,在設計產品時,要同時考慮到投資者和操盤者雙方的需求和感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透明度這個機制,雖然滿足了投資者的需求,但我們開始卻沒想到會是一把雙刃劍。
由於完全的公開透明,牛人的判斷和操作失誤也會被展現出來,人非聖賢,他們不可能保證每一筆交易都是正確的,但投資者虧了錢,或看到牛人做了錯誤的決定,難免會有怨言,這也給一些牛人帶來了壓力,甚至影響了他們的投資策略。改天可以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聊聊這個話題。
設計這個功能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增加投資者對於牛人的信任,也讓牛人有更多機會向投資者展示自己。基於這個初衷,我們後續在做著一系列嘗試,比如在一般跟投樂的基礎上,又設計了分級結構化的無憂型跟投樂,讓投資者可以更低成本地參與更多產品,從而找到符合他們風格偏好的牛人。
下一篇可以聊聊這個無憂型跟投樂產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