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師的未來在哪裡?

這是一個殘酷而又生機勃勃的時代,跨界整合、新興行業降維攻擊、互聯網+聯繫一切,但是和這些新興行業相比,某些傳統行業似乎走到了周期的尾聲。

是的,這其中就有我們的規划行業。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市場已趨於飽和,行業競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快要結束,寡頭們即將崛起。城市規劃作為一個行業不會死去,但粗放式的擴張期和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來不及站穩腳跟的規劃師,將被行業擠出。那麼,沒有趕上好時候的規劃師們未來將何去何從?

比我年長一些的同事憂心忡忡地說,十年之後,我恐怕就要去非洲了。

其實,去非洲也未嘗不是一種出路。

那麼留下來的人怎麼辦?

有兩條思路:第一種,本專業的精細化和專業化提升,將規劃的圖景真正落地。粗放式的增量開發少了,憑想像畫圖的時代即將過去,歐美髮達國家的規划行業便是參照,鄉村規劃也許會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緩衝。真正的未來,應該是將圖紙式的規劃實施下去。舊城改造難不難?當然難,但接下來的路,就是需要這樣血肉模糊的去和生活擁抱了。

很多規劃師普遍反映,現在出去做項目,連政府都變實際了,要求的都是能落地的規劃設計,甚至有些城市設計項目會直接要求規劃單位參與落地。

第二種,創新!規劃+!用連接一切的思維去考慮跨界融合。

互聯網+可以用技術服務的思維連接一切,規劃難道不能跨界融合嗎?當然可以!

想想規劃師這群人,在學校里什麼不學?畫圖就不用說了,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地理學,哪一門不學?大到城市的規劃設計,小到社區的改造,既要考慮環境、地理、生態、經濟,還得平衡各種社會關係。規劃的是未來,想像力也不能少。文能熬夜畫圖紙,武能下鄉驅野狗;進可與政府談笑風生,退可與甲方酒桌斗勇。體能好,意志堅,敢笑互聯網加班少,這樣一群人,做什麼不行?

規劃教會我們的,不是那些技術知識,而應該是一種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和邏輯。變革與創新,也一定是基於深層次的了解分析才能進行的。

就拿互聯網的創新來舉例吧,互聯網所做的,是一種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跨界融合,優化和集成了生產要素的配置。互聯網將不是行業,而是全面融入各種行業。規劃,也可能不再是簡單的規劃,也將規劃各個行業,全面成為規劃+。

而規劃師們,也將不僅僅是做一名單純的規劃師,他們將跨入各個行業,在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該領域的規劃技術支持力量。

那麼規劃+應該從哪裡開始?

從城市生活的痛點入手,尋找那些存在供需矛盾的,系統運轉缺乏效率的公共服務問題。低門檻,小規模的淺層創業已經趨於飽和,而城市的發展必然要求城市級的創新發展。

例如醫療、養老、交通等為代表的傳統公共服務需求日漸擴大,而城市垃圾、環保、公共空間等新型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這些公共服務大多是由政府來管理,但是因為供需矛盾導致的打車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未來都會倒逼政府開放更多資源,或者允許更多的機構和企業參與進來,共同提供服務。

這個領域的蛋糕足夠大,也期待有人來切割分享。它需要的,是多領域的團隊協作,就好像規劃這樣的團隊工作一樣。

帶著對城市的了解和對城市真正痛點的明晰,即便是未來跳槽或者行業融合,從這樣的領域和角度去選擇行業或者企業,想必很多人都能發展的很好。

我身邊就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建築師和規劃師,他們有的憑著多年對項目經驗成為了設計行業管理的專業諮詢顧問,比如ADU的陳陽;還有人成為了城市公共問題的發聲者,也就是城市問題的媒體人了,比如國匠城的運營者朱瑋。

這些人,就是規劃+的先鋒者。
推薦閱讀:

TAG:規劃 | 城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