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很憤怒」,說出來不只為了表達憤怒

生活中,有個簡單而有效的小技巧:當你感覺伴侶對你的表情置若罔聞時,嘗試用情緒詞表達你的情緒——比如「我很憤怒」。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會鼓勵用更直接的方式,「憤怒」相較雙眉下壓、上眼瞼提升形成的三角眼皮要容易傳遞的多。許多情況,只要情緒傳遞到位,事態就會得到控制、甚至壓根不會發生。

囿於文化,我們很少直白的說出自己的情緒。如果說出情緒,能做的僅僅是傳遞信號,那「寧可綳著臉冷戰,也不願意張嘴說話」還可以理解,畢竟確定不了對方的反應。可如果說出情緒能做的更多呢,如果能讓他更理解你、讓你更平靜呢,你會不會試著張開嘴呢?

情緒詞只是交流媒介的觀點,直到這十年才得到些許的顛覆。Lindquist等人通過精巧的實驗,證實了情緒詞的暫時丟失會讓我們看不懂相應的表情。Niedenthal等人也發現,情緒詞會讓不存在的表情憑空出現。Widen又整理出情緒詞習得和情緒發展關係的證據。進一步講,數個研究指出,情緒詞會減低來自外界和自身感覺的不確定性,促進情緒調節的發生。近些年,fMRI數據和跨文化視野,從不同角度對情緒詞的影響進行了補充。似乎,一條可以自洽的閉環逐漸清晰。

這條閉環對生活中的情緒有什麼指導作用?結合閉環的邏輯和我們的需要來看:情緒詞至少可以充當背景,讓我們的情緒明確、容易理解;至多可以不借外物而生成情緒;我們恰恰需要讓自己的情緒明確好做調整,需要讓對方理解好給出恰當的回應,必要的時候無中生有也是收拾殘局的好方法。這麼說還不夠明確?那咱們藉助一隻「以太」,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小曼和男朋友逛商場的時候,她看上了一套新上市的衣服。從試衣間出來,店員連誇衣服合身、正合適小曼的氣質;她男朋友卻不以為然,一個勁的說衣服看起來很幼稚。小曼又試了幾套別的,還是感覺那套最好看,準備再試試,男朋友又搬出了幼稚的說法。小曼感覺很不舒服,忍著沒說什麼,頭也不回的走出了商場。我們能看到小曼的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扣帶回、腦島和眶額皮質)活動持續增強,右前額皮質(執行控制功能)的功率已經爆表,心率和血壓也在急劇的攀升,面部和軀體的肌肉已經緊張到僵硬;而與此同時,她男朋友卻看不到什麼變化。

現在,讓小曼說句話試試。

………小曼感覺很不舒服,對男朋友說「你這樣,我很憤怒、很生氣」。這時,我們看到小曼的布洛卡區出現活動,眶額皮質的活動小幅增強後大幅衰減,右前額皮質比較穩定,心率和血壓小幅波動後趨於平穩,面部和軀體的肌肉適度的緊張;她男朋友的威爾尼克區出現活動,邊緣系統和前顳區同時開動,心率和血壓驟升,多個部位出現流汗,最終經過複雜的決策、言語和動作過程,完成了反應——「店員,刷卡」。

我們跟隨「以太」,看到在說話之後,小曼確定了當時的感覺是「憤怒」,而不是「厭惡」或者「恐懼」,隨之自動化的情緒調節發生,降低了憤怒的水平;而她男朋友獲取信號之後,明確小曼的情緒是「憤怒」,然後開始搜索可能的策略來應對。這個過程顯然比前一個過程更容易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畢竟即使冷戰三天後再來買,情緒性的記憶還在那裡,難以抹去。

由此可見,說出情緒,不僅僅傳遞了信號;相比表情和軀體動作,它還能讓你更了解自己、讓別人更理解你,同時也可以更輕鬆的脫離當下的狀態。看起來不僅在交流中,即使我們獨處,說/寫出情緒也是情緒調節的良方。如果開篇的時候,我們還覺得「我很憤怒」前途未卜的時候,現在是不是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了呢?

「事例僅供參考,文章內容禁止科研用途」

重要參考文獻

Lindquist, K. A., MacCormack, J. K., &Shablack, H. (2015).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emotion: predictions from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ism. Front Psychol, 6, 444.

Lindquist, K. A., Satpute, A. B., &Gendron, M. (2015). Does language do more than communicate emotion? Curr DirPsychol Sci, 24(2), 99-108.

Wood, A., & Niedenthal, P. (2015). Language limit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s: comment on 「the quartet theory of human emotions: an integrative and neurofunctional model」 by s. koelsch et al..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13, 95-98.

注1:本人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非營利平台私信本人後方可免費轉載。

注2:本專欄尋一到兩名合作者,有興趣的朋友私信我,心理學專業、有一定關注、尚沒有專欄的用戶優先。

注3:本文同步更新於我的微信公眾號「情緒Gap」,有興趣可以添加,更新不會頻繁,初步計劃涵蓋情緒相關的科普、時評和研究進展,未來可能進一步的拓展。


推薦閱讀:

這些精英為什麼會死(中上)?
賭神都是撲克臉?

TAG:情緒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