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艱難的選擇是:今天吃什麼?

咳咳,那個在心裡說標題是什麼鬼的站出來保證不打死你,還有比每天吃什麼更嚴肅且重要的話題了么?吃什麼不吃什麼,買什麼不買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一切都涉及到今天要討論的:個體的選擇框架。好吧,看到這七個字估計有人要翻白眼了,知道為什麼我要用這個標題了么。

如果把decision-making這個龐大的概念簡單粗暴塞進日常策略(everyday techniques)里可以分為兩大類:群組選擇(Group Decision-making)和個體選擇(Individual Decision-making)。

前者最常見的例子是選舉,後者是普通人熟悉的在各種選項里挑出一個,比如今天吃什麼。

策略1:Pros and Cons

pros and cons即所謂的優缺點對比。舉個例子:吃麥當勞,優點是便宜;缺點是不健康。吃沙拉,優點是健康,缺點是不便宜。

於是問題來了,優缺點對比只有在個體對某一特性傾向特別高的情況下會好用,如果你既想要便宜又想健康那就瞎了。這就引出了優先策略。

策略2:優先矩陣

如上圖所示,優先策略(Simple Prioritization)的特點是對不同的特性給予不同權重,從而進行選擇。當權重最高的選項不可得時,至少還可以退而求其次。

策略3:滿意就好

決策是耗費精力的事,做出好決策就更麻煩了。面前擺著海量信息的時候不是所有個體都有能力或者願意先進行細緻分析的。所以「滿意就好」策略看起來就還挺不錯的。

當有人第一個提出,「今天吃什麼?麥當勞?」你花了三秒鐘想了想覺得可以接受,於是就做出了決策。其實,滿意就好 = 沒有不滿意就好。畢竟每天都要想吃什麼,做人已經很累就不要搞太複雜了嘛。

策略4:完美才好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滿意」就夠的,不然也不會有當下婦孺皆知的「處女座」星人了(偽科學和stereotype小盆友不要學啊)。該策略要求所有選項都先被分析比較過,再得出完美選項。

最後餓死了。【The end

策略5:剔除法

剔除法同Pros and Cons和優先策略類似,也是基於選項的某(幾)個特性,不同的是該策略是剔除掉帶有某些特性的選項,直到剩下最後一個。貴的不吃,轟得一聲一半選項倒地不起,遠的不去,好吧只剩下三個了,難吃的不選,啊,一個都不剩了。【The end

策略6:拋硬幣及其他

這種濫用隨機的方法要正反兩面得看,優點是完全不用大腦節省資源,缺點是概率之神從來就是任性的,一切皆有可能。

策略7:意見領袖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模仿是個利大於弊的策略不然大腦里也不會長那個叫做鏡像神經元的細胞了。跟著意見領袖走的潛台詞是跟著勝率大的選擇走。雖然人類是高智慧生物,但相信我,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找著偷懶的捷徑。所以到了午餐時間如果有個知名吃貨開口說,「誒我知道附近新開了一家餐館,還不錯blahblahblah」,不用想太多就跟著去吧,大不了不好吃把他痛打一頓。

策略8:小組討論

可能有人要疑惑了,不是說個體選擇框架么,怎麼是小組討論?所有的策略都有收集信息的第一步,而個人的知識畢竟有限,尋求團體意見看起來就是個不錯的方式。不知道該選什麼的時候,問別人估計是大多數的首選,到了信息時代,問谷歌可能變成了首選,而當下,問社交媒體似乎比搜索引擎更有針對性,這其實就是一種變形的「小組討論」。

策略9:其他

對有些人來說,決策不過是個流程圖,比如說Sheldon。自己構建一套選擇框架也許更簡單:一三五吃麥當勞,二四六吃沙拉,星期天什麼都不吃,嗯,聽起來也很科學。

小結

今天吃什麼是個大問題,反映了人對於生存的選擇。而如果把決策策略實際應用到電商網站的業務場景的話,就是展示信息和篩選的基本框架。我們提供的同樣是海量的信息——商品,幫助用戶在這信息量的滔天洪水裡倖存下來是設計師的責任和義務;他們更好做決策關係到網站的生存,這不是在開玩笑。


推薦閱讀:

你真的會花錢么
網路臉譜症
2、父母的愛(原創)
醫學這麼發達,為什麼依然醫治不了抑鬱症和分裂症
維度性抑鬱症心理諮詢與研究

TAG:心理學 | 決策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