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可得性啟發的利與弊

昨晚和同事一起坐班車回家的路上,在過了某個特定路口之後,我習慣性開始翻包找鑰匙。包里常年塞了很多東西,而我實在討厭站在門口翻上半天。這時,同事開口說,「我看過一份報告,分析結果是男性通常在需要用鑰匙的時候開始找,而女性會提前做好準備。」

唔,這和性別有關係?「你確定?樣本範圍有多大?」

「先別管範圍,我回想一下身邊的情況的確是這樣。」然後他就走向了地鐵。

等、等一下啊喂,不妙,他好像中了傳說中的「可得性啟發」這一大招。Σヽ(?Д ?; )?

可得性啟發是什麼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is a mental shortcut that relies on immediate examples that come to a given persons mind when evaluating a specific topic, concept, method or decision. 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operates on the notion that if something can be recalled, it must be important, or at least more important than alternative solutions which are not as readily recalled.

人們往往會依賴最先想到的經驗和信息,並認定這些容易回想起的事件更常出現,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這裡的關鍵是,對支持或反對例證的認知難易程度將直接影響最終判斷

同事他認同女性更傾向提前準備好鑰匙,很有可能是因為:

1、更常和男性一起坐車所以提取記憶時候容易出現男性樣本;

2、特殊情況容易回想;比起正常下車,突然開始翻包的行為相對印象深刻些;

可得性啟發是有用的

人類大腦的即時運算和存儲能力很有限,不可能對每件需要判斷的事情都進行一個小範圍統計調查,所以啟發法對於大腦來說經濟又實惠。

假設一個這樣的場景:你走在一個颱風天的路上,突然發現前方有個廣告板搖搖欲墜,你停下腳步回想起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的玻璃幕牆掉落砸傷路人的新聞,思索了兩秒決定還是明哲保身繞道而行。

其實走在路上被東西砸中在統計概率上並不高,但鑒於真被砸到非死即傷,這種時候誰還管準確性,記憶提取速度明顯更重要。(貝葉斯對不起,你說了不算:p)

但有用並不意味著正確

日常生活決策里就隨啟發去吧,無傷大雅且小心總是沒錯。但不要讓它全面佔領你的理性,在漫長進化中好不容易變厚的大腦皮層不是用來浪費的。

信息時代讓媒體有了空前多樣的傳播小喇叭,無形也進一步擴大了可得性啟發的蔽面,即所謂的顯著性偏見(saliency bias),比如對Ebola的恐慌、飛機危險性的誇張以及莫名其妙的反轉基因。

戲劇性的大事件,例如爆炸、槍戰、自然災害等,往往會牢牢佔據我們的腦海,使我們無法客觀冷靜地思考諸如因果、可能性、死亡率等問題。

令人慶幸的是,即使看多了發生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埃及、敘利亞等國的暴力事件,調查仍顯示多數民眾對美國在解決外國爭端中扮演主導角色的不認同。

「飛機好危險,你看看要麼被恐怖份子劫持要麼就是像馬航那樣。下次可不敢坐了。」

「那你走路吧,被汽車撞死的可能性更高。=。=」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