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的「用戶價值」?你如何理解?

阿北說,比「用戶體驗」更重要的是「用戶價值」


人生中第一次旗幟鮮明地同意阿北的觀點 ^_^

這是他在極客公園訪談時候說的,裡面還有另外一種觀點是說好的產品不要去運營,我也非常認同。

然後開始回答問題,關於用戶價值,說說我的理解:

用戶價值,顧名思義就是該產品對於用戶來說的價值點在哪。從做產品的角度出發,通常有一張圖,圖左側是用戶需求和用戶的痛點(按照各種優先順序分布),圖中間是產品的feature list(其實就是產品的功能列表,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幫大尾巴狼非要堅持用feature這個詞,而且還假裝提出不知道中文怎麼翻譯),圖右側即為產品的功能滿足了用戶的哪些需求,即產生了哪些價值。這是每個產品經理做產品的標準化思維流程。

講起來,可能有點費勁,那麼拿QQ一個很小的例子來舉例來說明一下吧。

用戶的痛點or需求:存了好多很好玩的QQ表情,但一重裝QQ或者換個電腦就不好玩了

產品功能:QQ表情漫遊功能,將自己喜愛的表情都漫遊了,儲存在雲端,無論在哪裡登錄都可以使用

功能對於用戶的價值:滿足了用戶對於隨時登錄就有QQ表情的需求,用戶很喜歡這個功能,甚至會基於該功能而購買QQ會員服務(這一點超越了用戶價值,實現了基於用戶價值而形成的商業價值,但並不是說用戶價值就代表著商業價值,這只是一個特例)。

最後補充非常重要的兩點:

1、用戶價值是可以超越的,即本來用戶的需求是60分,產品功能上線完成的用戶價值是60分,100%滿足。但通過接下來的快速迭代和需求升級,產品可以持續超越用戶基礎需求,70分,80分,90分,實現用戶價值的持續增長。極端一點就是,用戶發現,這個產品不僅能滿足需求,還TM能帶來驚喜,不僅有驚喜,而且是持續驚喜,這實在是太amazing了;

2、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是兩碼事。當然,大多數人都在yy,滿足了用戶價值就完全實現了商業價值,這在某些時候是有可能重合的,但更多時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每一個公司,都需要在不同的階段,在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天枰間來回搖擺,這叫戰略取捨和選擇,不是人家不懂不會。

——————————————————————————————————

再次補充一些,關於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的差異:

用戶價值是基於對於用戶需求的產品功能上的滿足,用戶體驗是基於對於用戶感受的關注和滿足。舉例說明一下:

比如說,你去IKEA買個辦公桌,IKEA恰巧有個這樣的足夠讓你滿意的辦公桌,這就叫用戶價值;而用戶體驗是指不管你是否去買辦公桌,你去逛IKEA感覺環境真好、音樂也很棒、餐廳還能就餐等等,就是感覺這個地很棒。當IKEA有這個辦公桌的時候,用戶價值即被滿足,即便他的購物環境也許不適合你的感受;而當IKEA無這個辦公桌,用戶價值是缺失的,但因為他的環境夠好符合你的感受,所以,它的體驗依舊很棒。

當然,如果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都非常好,這個是最完美的。可是當出現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是脫離或者孤立的情況下,用戶就面臨著選擇,有的能滿足用戶價值,有的用戶體驗特別好。而阿北的意思是說,作為產品方,如果遇到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是需要選擇的情況,他會優先選擇先滿足用戶價值,以後再做體驗優化(請注意,這不是非此即彼和絕對對立關係)。

最後,如果有人非要站出來大聲地說,要辯證地看問題,用戶價值也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或者用戶體驗也是用戶價值的一部分。好吧,那,非要那麼說,我也沒辦法,你們那麼說去吧。。。我最煩對於一個概念或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無限制放大,以至於某個定義完全海納百川,什麼都是了。so,那樣的話,說什麼都是對的。。。我承認,你們勝利了。。。


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個資源豐富、更新及時的黃色網站,儘管它的用戶體驗很差,註冊超過5步,還會不定時死IE,但人們還是會鍥而不捨地上它,這就是用戶價值。

別折我啊。


「用戶價值」有多種理解,這個答案從每個用戶的商業價值角度去分析。

如果商業模式是廣告:

用戶價值在達到一定基數之前,單個用戶的價值是零。例如一個日活2萬的app,每個用戶廣告價值極低,頂多是參與一下廣告聯盟賺點零花錢。即便是達到知乎的體量,月活在小千萬級別,廣告價值也不高。因此知乎目前採用用戶付費作為變現手段也順利成章(如果賣廣告能規模化,搞live變現顯得很笨)。如果用戶體量達到今日頭條和微博的級別——過億月活——廣告價值就突然變得很高。

因此用戶價值和用戶數量不是線性關係,而是有個critical mass,一旦用戶量過了某個門檻廣告價值會指數上升。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互聯網創業總是提出」先燒錢積累用戶,再變現「。到不了那個critical mass,終究是小生意。

如果商業模式是用戶付費:

Critical mass不再重要。一個VC給」得到「估值,看的不是DAU,而是付費用戶數。用戶價值,衡量方式就變成企業給用戶提供的服務,用戶願意付多少錢去購買。在這樣的模式當中,單個用戶的up值比用戶絕對數量重要。

視頻會員單次付費20元,扇貝英語一節四級課程99元,得到一個專欄訂閱199元,互聯網用戶付費的想像空間正在不斷提升。每一家以用戶付費作為商業模式的公司都希望往上提升用戶up值,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運營手段,例如得到平台上會有多篇專欄,希望cross sell,增加每個用戶的付費場景。

總結一下:廣告模式的用戶價值是用戶數量的函數,過了一個臨界點才會爆發;對於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則需要專註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每一個用戶up值。


大熊老師回答的那麼全面詳細,逼得我只能另闢蹊徑了??

用戶價值是G點,找到了就好搞了,比如乳頭、耳朵等,雖然因人而異有差異化,但是還是可找到普適規律的;

用戶體驗是決定你是否有興趣去尋找G點的其他因素,比如外貌、體味等,雖然??但是??同上。

但是,用戶價值確實也是用戶體驗的一部分,比如剛找到G點在耳朵,忽然發現耳朵上有泥垢,於是歇菜吧??


做客服工作的,對客戶價值的有現成的模塊解釋. 這個或許 可以 從學術理論上 來理解 那句話。

客戶價值三大因素:1、產品因素;2、品牌因素;3、關係因素

一、產品因素

質量 實物產品、服務產品、服務提供、服務環境

價格 價格競爭、折價減價

便利性 地理位置、方便使用、可獲得性

二、品牌因素

品牌認知 傳播信息、傳播媒體、傳播組合

品牌態度 信息溝通、特殊事件、品牌延伸、品牌合作、產品展示、名人簽名

品牌道德 公益事業、隱私保護、環境保護、善待員工、產品承諾

三、關係因素

情感因素 特殊獎賞、特殊對待

情感氛圍 聯誼活動、記憶價值、經歷價值

轉移成本 常客回報、學習曲線

客戶對 客戶價值的攫取, 絕對非 簡單的 產品體驗那麼簡單。 不同的產品,用戶價值訴求重點不一樣。

PS:又一次 看到 某些人 對 問題 的看不懂 還對 某產品 進行抨擊。

A 比 B更重要, 這句話 代表 B 不重要嗎?? A 比 B 重要, A 和 B 就對立了嗎? 只是 看待 A 和 B 誰取優先的問題。

最極端的例子, 買1萬的機票, 官方 體驗 極差, 但是 1折優惠, 某網站 體驗很好, 無折扣。 客戶選誰??

所以 這句話 是正確的。


對於一款優秀的產品來說,真正的價值是滿足了某種需求,解決了某

種問題,利潤不過是一種副產物而已。

能夠滿足用戶需求(或者說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必然會有一定的用戶群。

用戶通過使用產品獲得了自己需要的幫助,自然會願意為這個產品貢獻一些資源(資源不僅僅是錢),使產品的研發團隊得以生存並繼續完善產品。

這些資源不僅僅是用戶直接付費,甚至可能是用戶自己都不知道的資源,比如說「用戶的潛在購買力」。人每天都需要買東西,但用戶不一定需要從你的產品中買東西,但是它可以從你的產品中剛好獲得他需要購買東西的信息——好吧,人們稱為「廣告」,之所以如此描述大家所熟知且「厭惡」的「廣告」,是因為我們所說的並非你們所了解的「廣告」。

優秀的產品是為了滿足某種用戶需求而產生的,於是這個產品的用戶群一定會有一定的「共性」,而深入研究他們的「共性」,會發現他們一些共同的「其他需求」,單獨一款產品絕對無法滿足客戶的所有需求,那麼通過「優雅的出口」把用戶引導到能滿足用戶「其他需求」的產品去,並獲得應得的推廣費用,便是人們所說的「廣告贏利模式」了。只不過現在的很多產品內的廣告投放,都是在滿足「投放者」的需求,「投放者」希望誰能看見他們的廣告,誰就必須看見,然後為之付費。真正優秀的產品,應該更關注「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需要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他就能看見對應的信息,這

樣的「廣告」才夠優雅、不突兀。

當產品擁有足夠的用戶群時,總能找到依靠這群人盈利的商業模式。


我想拿iphone砸核桃,結果核桃沒砸開,手機壞了。


很多人都愛用一些「大詞」來描述自己的產品:「我要做生態,我要做平台!」

但是如果你繼續追問:「你到底為用戶提供了什麼價值?」

往往會得到同樣聽上去很虛的回答:「我們的產品非常個性化,品牌和價格是階梯型結構,照顧了不同階層的消費者,而且每款產品性價比都非常高!」

這種「標準回答」聽上去還挺在理,但是這些話用來描述80%以上其他品牌的產品,也都能成立。所以這種「標準回答」基本上是廢話。

這也是我在做諮詢項目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很多人描述不清自己的產品為用戶提供的價值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是你永遠躲避不了的問題。

小丹尼就來談談:你到底能為用戶提供哪些價值?

用戶價值金字塔

「用戶價值金字塔」是什麼?

這要從被大多數人誤讀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而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模型只有5層:

(ps. 小丹尼曾基於此理論運用在職場問題,寫過一篇有爭議的文章:

月薪2萬留不住人,月薪2千忠誠度卻很高?)

「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5層模型也是被廣泛流傳和被大多數人普遍接受的。

為什麼說被大多數人誤讀呢?

因為這個5層模型有其局限性,而且馬斯洛本人也就其進行了補充,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

為什麼說有這個5層模型局限性?

因為最高一層「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一味強調自我實現,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

所以在這個5層模型發表的15年後,馬斯洛在他去世前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論》,文章里說到:

「我們需要『比自己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經驗性的奉獻自己。」

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熟知的5層模型缺失一層,那就是Z理論:自我超越需求。

X,Y,Z理論有什麼區別呢?

比如在內部管理中,X理論(基礎因素)層面上的管理是權力取向的,員工總會認為「你給多少錢,我就干多少活」。

Y理論(動力因素)層面上的管理則是相互尊重的,員工有權儘可能充分地參與組織的管理,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扁平化管理」。

Z理論(自我超越)層面上的管理假設所有僱員都熱心於服務,業務的目的是儘可能地服務客戶或消費者,你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海底撈式服務」。

當然不僅僅是海底撈,很多卓越的服務型企業也是Z理論的成功實踐者,比如麗茲卡爾頓酒店,通過極致服務收穫的「終身客戶」,總營業收入中的60%是由2%的「終身客戶」貢獻出來的,顧客終生的平均消費為120萬美元。

舉一個小例子。

為了增強員工在處理問題時的應變能力,給客戶創造極佳的體驗,麗茲卡爾頓酒店的管理者授權全部員工在客戶提出額外需要,或認為有必要為客戶創造欣喜時,直接在2000美元的授權額度內迅速處理問題。

你可能會問:「這不是傻么,員工不會用那2000美元解決私人問題?」

當然為了風險控制,每個動用了授權的員工在報銷這筆費用時,需要將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傳播出去,在麗茲卡爾頓酒店內部小報中,上面寫著全球各家麗茲卡爾頓酒店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小故事。

在每天的晨會時,由團隊中的人輪流分享報上的小故事,再討論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創造這個傳奇服務。大家的目的都是創造獨特體驗,但並非一定要運用授權資金。無數晨會傳播的故事都在提供各種靈感啟發員工,麗茲卡爾頓用了最高尚也最善良的方法,既極大地尊重和信任了員工,又用這種信任為自己的商業經營提供了保證。

說完了完整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6層模型,接下來我們講講基於這個模型而形成的「用戶價值金字塔」。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那為什麼還需要「用戶價值金字塔」呢?

因為「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是以「人」為主體,講得是人如何面對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用戶價值金字塔」是以「事物」為主體,研究的是事物如何來影響人。

總共有30種價值,形成了「用戶價值金字塔」。

這30種價值是什麼呢?總共可以把它們分為四層:

  1. 功能層

  2. 情感層

  3. 自我實現層

  4. 自我超越層

類似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這四層也是自下而上的:

接下來我將自下而上揭開謎底。

1. 功能層

2. 情感

3. 自我實現

4. 自我超越

這30種「價值」基本上都可以從字面上理解,但有時你卻不能了解用戶心中真正的價值。

比如當年麥當勞推出過的失敗產品「麥樂披薩」,即使在產品推出前進行了詳細的用戶調研,而且調研結果顯示非常樂觀,但並沒有發掘出用戶心中真正的價值,最終造成了產品失敗。

那麼如何了解用戶心中真正的價值呢?可以通過遞進訪問法。

遞進訪問法

你可能聽說過魚骨分析法、5why、5w1h或5w2h等分析方法, 但是很多人只是把它們簡單理解為「連續追問」。

比如有人認為「5why分析法就是連續追問5個『為什麼』就好了嘛!」 但實際上這樣理解就過於簡單了。

針對尋求用戶心中真正的價值問題,小丹尼將這些方法總結為「遞進訪問法」。

為什麼要使用「遞進訪問法」?

因為我們經常犯得錯誤就是不能「分解信息」,而「遞進訪問法」可以幫助我們「分解信息」。

比如當一個客戶說他使用的銀行很「方便」,其實「方便」這個詞包括了很多「功能層」的價值:省時、避免麻煩、減少風險等。

再比如你的朋友說他新買的華為P9使用了萊卡攝像頭,質量好並且拍出來的相片非常棒,但實際上更深層的原因可能他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因為「萊卡」這個上百年被世界著名攝影師使用的相機品牌產品(雖然這次只是和華為合作),現在可以自己使用了因此感到驕傲,其實是「自我實現層」的價值:「成就感」和「歸屬感」。

那麼如何使用「遞進訪問法?」

「遞進訪問法」的核心思想是:無論你如何追問用戶,都要清楚自己的目標,你尋求的答案需經歷「表面特徵」、「實用性結論」、「感性結論」,最終得到用戶心目中「真正價值」。

舉個例子。

當年梅賽德斯賓士公司本來想在美國大眾市場率先推出一款小型麵包車(mini-van),但是通過了解用戶心中「真正價值」,最終放棄了率先推出小型麵包車的決定,改為先推出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最終得到了市場的肯定。

那賓士公司是如何做出正確決策的呢?

其實剛開始賓士公司通過用戶訪談,得到最多的用戶反饋是「很多人不喜歡小型麵包車的滑行汽車門」。

如果只是認為這就是用戶不喜歡小型麵包車的原因,那隻需要把小型麵包車的「滑行門」改成普通汽車的「雙開或四開門」就好了,但是整體車型不需要變化。

但是通過更多的遞進式追問,逐漸發現很多用戶對小型麵包車的整體設計都不感興趣,這些用戶是這樣形容的:「小型麵包車後排設計讓人使用起來不太方便。」,這就是「實用性結論」。

經過更深層的遞進式追問,賓士設計團隊越來越發現,只是局部性的修改,可能並不能找到用戶心中的「真正價值」。所以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發現了更深層次的「感性結論」:很多用戶認為「小型麵包車」不夠酷。

但是「小型麵包車不夠酷」還不是「真正價值」,那麼「真正價值」是什麼呢?

最終賓士團隊終於發現,「真正價值」是因為很多用戶認為:「當我開小型麵包車時,周圍人會認為我是做搬家服務的。但是當我開SUV時,周圍人會覺得我很年輕時尚。」

通過「遞進訪問法」,原來普通大眾心中關於車型問題的「真正價值」,其實是自我實現層的「歸屬感」和「積極動力」。

「用戶價值金字塔」的局限性

「用戶價值金字塔」只是一個「自檢表」,體現的是完整性和啟發性:用來檢查自己產品已有價值和發現新價值。

但是如何真正實現價值,不能只靠自我吹噓,還是需要一系列的長期策略支撐。

比如當年凡客也一直強調自己「個性化」,近幾年又逐漸「小米化」,但是因為缺少一系列的長期有效策略支撐,即使CEO陳年搞出「炮轟周杰倫是垃圾」這類奪人眼球的新聞(為了宣傳新品穆旦主題T恤),背後還有雷軍大腿資本加資源的支撐,也難以挽回頹勢。

關於如何通過合適的策略實現價值,可以關注小丹尼「策略執行」系列文章。

一張圖總結

小丹尼「一張圖總結」幫助你可視化記憶關鍵點,方便以後回顧。

部分引用:

Bain Company inc. "the elements of value" 2016

微信公眾號:小丹尼


阿北是誰。。。= =!

好吧無論是誰都沒有關係。

這裡也弱弱的說一下我的看法,說的不好還望輕責。

對於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產品而言(與同類產品有顯著不同),它的用戶價值的重要性是要略大於它的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呢?我想是因為,對於一個產品而言,尤其是一個初期的產品而言,好用是最重要的或者說能夠給予用戶創造價值的產品是最重要,因為給予用戶產生價值才是能夠在初期生存下去的關鍵性因素。另外我並不是說用戶體驗並不重要,而是說,在一個項目面臨是否生存的問題時,相比與用戶體驗,用戶更加傾向於使用用戶價值高的產品,所以用戶價值要更加的重要一些。

對於一個具有「複製性」的產品而言,它的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是趨於相同的,因為對一個複製性的產品而言,它所面臨的是如何的將未知的用戶細分,從而將細分出來的某部分的用戶價值提升到極致,同時也要將用戶的體驗有極大的提升,因為這個時候,對於複製性的產品而言,一方面要與領頭的產品相抗爭,同時也要與同類型的產品相抗爭,而這個時候實際上對於消費者而言是最舒服的時期,因為有選擇,可以去比較,從而選出對於自己性價比最高的產品,所以對於這樣的產品,方向和選擇是最為重要的。

對於一個大公司而言,它的用戶價值的重要性要略小於它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因為對於一個大公司而言,它已經有一定的消費者基礎,消費者相對而言相信,並且願意去購買大公司的產品,尤其對於一些不了解,但需要該類產品,或已經習慣了用該大公司產品的用戶而言。所以說,對於大公司而言,它的用戶彈性是很大的,不會因為僅僅一兩次的不好的用戶體驗,而放棄該產品的使用。(當然某些極其惡劣的情況也會導致整個品牌的完全崩潰,比如食品安全),而如果大幅度的提高用戶體驗,那麼一方面能夠增加用戶的粘度,保持用戶的穩定,一方面能夠在現有用戶的基礎之上,吸引到跟多的用戶。

對於一個小公司而言,每一個的目標用戶都很重要,每一個目標用戶的體驗都很重要,雖然不可能完全的滿足所有的需求,但是要竭盡全力的去向著個目標去趨近,對於小公司而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提供用戶價值、不斷完美的用戶體驗,這兩者是公司能夠走多遠的重中之重。無論是身處於紅海還是藍海,這一點我想對於小公司而言都是必要的。

對於維護與售後而言,用戶體驗要更重要,一來,基本在消費的末端基本上不會產生多麼大的用戶價值,二來,售後與維護更多的是表現公司軟實力的一種體現,是維繫老客戶的重要力量。三來,售後與維護是反饋和解決問題的最佳點。最後說,千萬不要對不是你的用戶群體/個人去說,你TM的不是我們的用戶群體,哪怕不說話都比這麼說要強。

說了這麼多其實,倒是沒有什麼用,因為不同的情況下是要有不同的選擇,如何的平衡還是得不斷摸索才行,說到底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

啊~~不要砸我~~~


用戶價值就是某款產品能夠滿足用戶什麼需求,幫助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幫助用戶在某件事上達到什麼效果。

比如QQ,簡單來說,它的用戶價值就是,能滿足用戶實時交流的需求,能夠幫助用戶用較低的成本進行交友,好友管理和聯絡感情;又如電子郵箱,他的價值在於郵件能夠實時到達,降低用戶成本和等待的時間。

用戶價值除了對用戶有用外,還需一點,那就是用戶需要


我感受到的"用戶體驗"是海底撈的五星級服務,其實吃的一般,最終對於我的價值僅僅是又解決了一頓吃的問題。

海底撈對於我的"用戶價值"是當我不知道該吃什麼,吃什麼好的時候,老婆拉著手告訴我:走,去海底撈。其實,是老婆對於我的價值。


用戶價值是【有用】,

用戶體驗是【好用】。

琢磨一下這兩個詞的區別。

多說一句,有用的玩意不一定好用,好用的玩意也不一定有用。


能產生效益的叫用戶價值,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現在的還是長遠的。

確定能產生效益,可以賺到錢,與此同時還能提高形象就更好了。


戰略就是用戶價值


我看到的回答怎麼和用戶需求扯不清呢?說用戶需求不就行了?我的理解是從運營角度分析用戶能產生的價值,說白了就是拿人民幣或一種等價物來折算。成天價值價值的,算都算不清,不丟人么?


私以為,用戶價值,即用戶從自實際身角度出發,藉助產品所能綜合獲取的,收益與成本的差值。

  • 用戶價值的差異化

相同的產品,不同的用戶,其用戶價值不同。因此,用戶價值是指大範圍群體/精準目標群體。

相同的產品,同類型用戶,不同的使用場景,用戶價值不同。

  • 用戶價值的綜合化

用戶評估其價值收益時,會綜合考慮各個方向。

初期「洪荒之力」的表情包,除了自娛,還有其易於傳播的社交貨幣屬性。

  • 用戶價值的相對性

價值是收益與成本的差值。從外部看,價值本身是獨立的。從用戶角度看,去除成本後的價值差 值才是其驅動力。獨立的價值,無法直接行動,甚至對認知的影響都可能微弱。


用戶價值,簡單來說就是滿足了用戶須要的東西。找到或得到用戶期望的東西。

用戶價值是目標。用戶體驗是用戶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


企業給用戶帶來的價值?用戶給企業帶去的價值?

如果價值是商業化的就是價值 如果不是商業化的就是體驗


能在使用者腦中產生強烈化學反應、情感衝動、分泌相關化合物的東西


我個人的理解,用戶價值即用戶選擇你的原因,他為什麼要選你。好比你進入一家餐廳,餐廳環境很好,燈光、設計等客戶都覺得很舒服,這是」用戶體驗「,」用戶價值「則是你買的食物,這才是用戶進來的主要原因,是他進來的目的——他是來吃東西的。


用戶價值就是那些能數據量化的可感知的用戶收益。

用戶收益,只要是你覺得可以幫助到用戶的地方都可以列出來。但是收益能不能算成價值,請看以下:

1. 不可感知的價值不算價值。如果你做了個東西給別人提高了1毛錢。但是這個場景一個訂單都好幾十塊,肯定沒法感知,那好,這個就是沒價值。

2.不可量化的價值不算價值。就是你能對比用戶使用前使用後,能把換成具體數字出來。幾秒,幾元錢,幾公里,百分之多少。

最後,值最大那個點,就是你的主要用戶價值,其他的都是附加值。


產品滿足了用戶的哪些需求解決了哪些痛點,沒有這個;人家都不會鳥你,何來體驗?覺得@LJD 和@余瑞鵬說得很好。可以理解為:產品對用戶的價值。


推薦閱讀:

TAG:公司 | 用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