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密關係里的兩個人總是會互相傷害?
02-12
因人與擁有相比,人們更在意得失。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提出了一種人際關係的得失理論:
與來自另一個人的固定不變的正性獎賞行為相比,來自這個人的正性獎賞行為的增加,會對一個人產生更大廈的影響。
因此,假如我們將被人喜歡視為一種獎賞,那麼我們更喜歡的是那個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們的喜歡逐漸增加的人,而不是那個一直喜歡我們的人。即便後者獎賞次數超過前者,這一點也是成立的。同樣,正性行為的喪失,也會比來自另一個人一貫的負性行為,具有更大的影響。因此,與某個一向不喜歡我們的人相比(即使他對我們表現出來的負性行為次數更多),我們會更不喜歡一個對我們的尊重逐漸減少的人。
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做了個實驗,該實驗有以下四種實驗條件:
結果證實了預期:處於獲得條件下的被試,比處於肯定條件下的被試對幫手更加喜歡。同樣,處於喪失條件下的被試,比處於否定條件下的被試對幫手更加討厭。
- 肯定——由幫手做出的針對被試的一系列評價都是高度肯定的;
- 否定——這一系列評價都是高度否定的;
- 獲得——最初幾次評價是否定的,但漸漸趨於較為肯定,最終達到肯定條件下的肯定程度;
- 喪失——最初幾次評價是肯定的,但漸漸趨於較為否定,最終降到否定條件下的否定程度
用得失理論來解釋親密關係:
以上標引用的部分來自阿倫森的著作《社會性動物 (豆瓣)》(第九版)第八章:《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中尊重的獲得與喪失小節和得失理論:親密關係的含義小節。該書同樣探討了如何維持穩定的親密關係,由於題主沒有問,就不再貼出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這本書。假如某個最初對我們持否定情感的人逐漸變得肯定,會比這個人自始至終對我們持完全肯定的情感,對我們帶來更大的獎賞。反之,我們也往往會發現,假如某個最初對我們持肯定情感的人逐漸變得否定,會比這個人自始至終對我們持完全否定的情感,會使我們感到更加討厭。
其中的可能性之一便是,一旦人們確信可以從自己的長期伴侶那裡獲得某種獎賞性行為,作為一種獎賞源,這個人所具有的影響力就有可能比不上一個陌生人。我們都知道增益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戀人或者配偶的行為很可能會接近極限,因而不能給我們帶來許多增益。換句話說,一旦我們很清楚可以從某個伴侶那裡期待得到的愛、支持與讚揚,這類行為便不太可能被視為此人對我們的尊重而令我們從中受益。同樣,一個我們所愛的人很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人們之間的關係越親密,以往所給予的穩定的尊重和獎賞越多,此人不再尊重我們而帶來的破壞性也就會越大。因而,實際上長期的戀人具有足夠的力量去傷害他(她)所愛的人,但提供重要獎賞的力量卻極為有限。
頻率相似的兩個人相互靠近就會產生共振,結果是,要麼改變,要麼分開,要麼讓事情變得更壞。
原來這世上有很多事都是相互的
不僅僅是互相傷害當你試探別人時
別人也在試探你當你懷疑別人時
別人也在懷疑你當你利用別人時別人也在利用你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錯都沒有別人也不會認為是他自己錯了當抱怨對方時
先想想自己對對方做過什麼或許人和人的相處就像一面鏡子
反射到你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不要投機取巧的認為自己可以算計誰當你在算計別人時別人也在算計你深深的喜歡,也深深的痛恨著。
因為總會覺得 我和你這麼熟了 沒關係的然而不敢傷害外面的人 是因為還要行走社會
那是因為太在意
相愛相殺
因為有希望。因為太在乎。因為我不想讓你失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