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電腦的人機界面是否非常差勁?
例如,如果給我媽弄台電腦,桌面上的圖標名稱要改成「上網」、「整照片」、「打字」。為什麼它原來不是這樣?
微軟的Office這個名字沒有中文名。到現在為止就算跟爸媽介紹「那個打字的東西」,你不得不說個英文單詞「Word」。當然這個可以說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我這只是舉一個例子,說明整個現在的狀況。再舉一個翻譯成中文的例子:什麼叫做「請從驅動器拔出媒體」?我媽問我。然後我就把光碟機里的光碟拿走了。難道我會跟我媽說「剛才我就從驅動器中拔出了一枚媒體」嗎?為什麼最終我還是要我媽記住http://www.google.com這串東西(因為主頁老被惡意修改,最後不行了直接打網址最保證)?什麼叫「代理伺服器」?為什麼它的更換方法是要進入設置的第三個「選項卡」……然後打一串數字127.0.0.1和8080?不就是要「上外網」嗎?為什麼不是一個「上外網」的按鈕來搞定呢?電腦是這麼難用的東西,也很笨,為什麼我們新一代就這麼習慣,這是否縱容、寵壞了人機界面設計師?
不是人機界面的問題完全是「本地化」的問題
因為pc從來都不是消費品,而是泛用型工具。軟體功能的選擇界面的設計往往是為了適當配置之後可以:1.使設備能在多種不同情況下工作;2.發揮設備的潛能完成多種工作 。這種指導思想下做出的產品自然不會採用太傻瓜的設計。
廠商們也不是沒有試過把pc做得親和普通用戶一點。很多品牌電腦會預裝一些諸如媒體中心、照片管理、一鍵xx之類的軟體,不過有幾個人用呢?買回來要麼卸了,要麼直接重裝"純凈"系統了。把pc變成消費品,就沒廠商成功過。
為什麼?
我覺得還是計算機、網路本身的一些性質決定的。IT產品相比傳統產品的一大特點是:它雖然是種社會必須的商品,但它的技術基礎和功能特性卻很不唯一。它需要建立在大量人為的標準和規範之上,而這些必須的基礎又需要通過商業競爭來確立。這使得這些標準是一個伸縮性很強的、對用戶來說不唯一的東西。比如網路協議都分IPv4和IPv6,而你在現實中跟人講話就沒有什麼"標準"、"協議"的約束,但網路通信作為一個人造物就必須面對這些東西。又比如你要看電子書,就要關心是什麼格式,自己的設備能不能讀取這種格式,還有會不會亂碼、字體好不好看等一些技術問題。這都是"人造"、"不唯一"的後果。相比之下,實體書是個標準化和唯一性好得多的東西 ——都是紙印的,都靠反射外界光閱讀,都不需要電,都是靜態的文字圖片,等等等等...........IT產品為了適應這種"不唯一"只能留出很多可設置的變數而不能做得很傻瓜。
但時代前進到這裡,電腦早就不只是工具了。產品需要消費電子化。蘋果這十年的成功就是比其他廠商更早明白這一點,比其他品牌更深刻理解何為消費電子。所以我們看到蘋果產品的一大特色就是盡量減少產品中的"變數",因為只有這樣產品才能消費化。但是抱怨蘋果"限制多",想盡辦法越獄的人何其多。可見,把IT產品做得傻瓜一點也不是人人稱道的事。
題主是不是可以考慮給家父買個ipad呢?
開個玩笑,我真不是在給蘋果當水軍......==iPad 妥妥的~
——我媽不用人教,自己學會打開優酷看電視劇
Mac 也比 Windows 好得多,尤其是用上 TrackPad 有了多點觸摸~
/* 補充 */
叫「上網」就好用嗎?上網能幹嗎?
看新聞——有網易、新浪 App看視頻——有優酷、奇藝 App與人交流——有 QQ、微博 App叫不叫「上網」、懂不懂「Safari」,問題大不大?至於「打字」……你當是小霸王學習機?呢?題主所闡述關於他老媽的問題一定程度為對象受教育水平過低,不敢去嘗試所致。
按我們的方法——1.什麼是office? 2.查字典,哦,office的意思有- 辦公室[C]
- 營業處, 所, 室[C]
- 政府機關; 公署, 部
- 官職, 職務[U][C]
- 全體職員[S]
- 幫忙, 服務[P1]以上解釋與一個tmd軟體有什麼關係?以下就有三種方法1.Google一下Microsoft Office的中文內容,幸運的話直接得到;Microsoft Office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套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辦公軟體套裝。2.直接打開Office中任何一個軟體,看看他能幹什麼。
3.直接問題主。
我啥都沒扯到人機界面,摺疊我吧.
PC是的,Mac不是
1.用iPad。
2.告訴你媽,這個圖標點一下就能上網了。3.千萬別升級到iOS7。記圖片比記文字容易得多。mac os和ios還有linux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