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經中勸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的經文?

提到逆境,苦難,從俗世的角度看待似乎佛家總在勸人消極逃避,那佛經中有勸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的經文嗎?


佛陀在《雜阿含經》有一段開示,經常鼓勵著我。

佛陀說,有四種人:

一種是從黑暗走向黑暗

一種是從黑暗走向光明

一種是從光明走向黑暗

一種是從光明走向光明

---------------------------------------------------------

從黑暗走向黑暗的,就是目前貧窮困苦,卻依然行惡不善法,那麼未來他將走向更苦的境遇。

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就是目前雖然品控困苦,卻堅持行諸善法,那麼目前雖然困難,可是生命品質卻不斷提升,一步步走向光明美好的境遇。

從光明走向黑暗的,就是目前富有、美貌、聰明,卻造作諸惡業,那麼目前雖然美好,可是生命卻走下坡,一步步走向困苦的境遇。

從光明走向光明的,就是目前富有、美麗、聰明,卻依然繼續行諸善法,那麼他的未來,無限光明。

-----------------------------------------------------

這段經文告訴了我好幾個重要的要點:

1. 人生的方向,應該是不斷提升生命的品質,讓自己一步步的走向光明,而不是墮入黑暗。

2.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類人。

我們往往有很多煩惱、很多惡習、目前有很多不好的果報成熟導致方方面面的困難,就好像處在黑暗一樣。但是這都不要緊,只要我們開始不斷累積善因,那麼我們就在改變自己生命的軌跡,朝向光明走去。處在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錯方向。這觀點給了我不少的鼓勵。

3. 放眼去看這個世界,往往可以清楚看到這四類人。

有的人境遇不好,卻自甘墮落,結果被捕入獄,生活一直黑暗下去。

有的人境遇不好,卻努力發奮,結果生命品質就在改善。

有的人大富大貴,卻為非作歹,可惜了之前的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掉下去。

有的人大富大貴,卻善良正直,結果是錦上添花,變得更好。

我們自己要做哪一種人呢?

4. 為什麼有的人能走向光明,有的人走向黑暗?

我覺得這其中關鍵是「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會知道怎麼調整自己的生命品質,知道要累積善的品質,凈化惡的行為,才能讓生命提升。因此不管他目前是困頓還是顯達,他都能變得更好。

一個沒智慧的人,縱使讓他大富大貴,依然沒有,還是往下墜,讓人為之惋惜。我常在想,這類人如果有智慧,善用自己的福報(聰明才智、財富權利etc),那麼他將能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也讓自己的生命更上一層樓,可惜他沒智慧啊。

5. 佛陀的教法,要求福慧雙修,不單單是累積善業,還要培養智慧。

我認為,某種層度上講,智慧比福報還重要。因為目前雖然沒有福報,但是有智慧的人,會知道如何讓自己有福報;而有福沒智慧,往往不知善惡,結果不斷累積錯誤的因,讓自己墮落。

至於怎麼獲得智慧?

佛陀在《小業分別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學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拜訪沙門或婆羅門時請問:『尊者,

1. 什麽是善的?什麽是不善的?

2. 什麽是有過失的?什麽是沒有過失的?

3. 什麽是應培育的?什麽是不應培育的?

4. 什麽行為導致長久的痛苦?什麽行為導致長久的安樂?』

由於履行與從事如此的行為,身壞命終之後他投生於樂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壞命終之後他沒有投生於天界,而是再投生為人,那麽無論出生於何處,他都會智慧高超學生,這就是導致智慧高超之道。

要常常去請教智者,問他們:「什麼是善的,什麼是不善的,做什麼能帶來幸福快樂,做什麼能帶來災難困苦..."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讓自己走向光明。

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因果正見。有因果正見,就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人生

-----------------------------------------------------------------------

緣起空性,從某個方面來說,就是很多事情都有可能。

最簡單的,對於一個最平凡的人而言,就是連成為佛陀,一個在智慧、慈悲、德行、教育技巧上圓滿的人,要花近乎無限時間才能獲得的成果,都是有可能的。更何況其他的呢?

具備了因果正見,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怎麼會消極呢?

----------------------------------------

附:《雜阿含經》

佛言有四種人:

一者、從暗入暗。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醜陋,而復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暗入暗。

二者、從暗入明。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醜陋,然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暗入明。

三者、從明入暗。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然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明入暗。

四者、從明入明,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而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明入明。


手裡正拿著一個「逆境」,問佛會不會讓你再去拿起一個「希望」

其實佛會說,你把逆境放下!

希望,是開解人,寬慰人,不是救度人!

一個倒霉蛋娶了一個很兇惡的老婆,

真想救他,你就應該勸他離婚,而不是鼓勵他找個好小三!


緊那羅王。菩薩有三十二法凈檀波羅蜜。何等三十二。緊那羅王。

菩薩不忘菩提之心。而為先導 而行布施。

不贊下乘 而行布施。

諸所為者 無傷毀心 而行布施。

有來求者 無侵害心 而行布施。

又所請者 起福田想 而行布施。

諸所詣者 起於師想 起善知識想 而行布施。

舍內慳結 而行布施。

無所貪惜 歡喜踴躍 而行布施。

申手正直 善好放舍 無所期為 而行布施。

生增上心 不生下心 而行布施。

不生惡處 而行布施。

不望果報 無所悕望 而行布施。

欲於佛法 而行布施。

心無惱熱 而行布施。

以攝為首 而行布施。

我當教導化諸眾生 而行布施。

我當護法 而行布施。

我當順用如來言教 而行布施。

我應當作降魔伴黨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正覺菩提 而行布施。

我應當作善丈夫業 而行布施。

我應當離餓鬼惡道 而行布施。

我應當集修舍心因 而行布施。

我當獲得大財封邑攝取他人 而行布施。

我應當行和敬之法 而行布施。

我當不離得善知識 而行布施。

我應當於一切眾生無嗔害眼 而行布施。

我應當以布施善根向無上道 而行布施。

我應當學余菩薩舍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莊嚴相好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凈佛國土 而行布施。

緊那羅王。是為菩薩三十二法凈檀波羅蜜。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四十二章經》

南無佛法僧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佛說善生經》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就是佛家的境界啊.將心外求的,外面的,都是假的.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ㄧ切苦厄....

當你修行到"深處"時,逆境順境對你引起不了任何喜悪念頭,你就成功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和世俗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分開,分開了就會有無盡的煩惱痛苦,而世間人就偏偏做此分別,所以常常煩惱痛苦。

佛經中有勸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的,不用到處找,只要仔細研究《心經》就可以。經中開頭就告訴大家: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多麼精闢。五蘊就是我們世間的五欲六塵。要觀察到世間一切事物,生生滅滅,無常變幻,無有真實永存的。昔日大富翁,今日潦倒人;昔日大領導,今日階下囚。回頭想昔日皆是夢幻泡影。哪個人不是如此。所以要大家照見五蘊皆空,讓人們認識到五蘊是空,就要放下對虛假的事物的執著。人們的痛苦煩惱就是來自,對虛假的五欲六塵所起的貪嗔痴的執著,遠離貪嗔痴,不執假為真,就能度盡一切煩惱痛苦,度盡一切苦厄。

多研究研究心經,大有裨益。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吧,大多數佛經大概教的看透本質,還是蠻積極的,而且如果看透本質了就不存在希望不希望什麼的,另外佛經上真沒怎麼見過說世俗事情的


羅雲經,陰險臉


推薦閱讀:

《心經》註解哪家強?
禪宗的大徹大悟是什麼感覺?
佛教稱現在為五濁惡世,末法時代,那麼如何解釋世界人口數量上升?
怎麼修凈土法門?
明心見性——發現我自己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