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該相信佛教的「滅苦」,還是相信新時代思想的「體驗自己想體驗的」?

個人非常敬仰佛陀的教誨,看了些許佛教入門書籍,覺得佛法有圓通無礙大智慧。

但同時自己也看了許多新時代資料,比如元吾氏,巴夏視頻,與神對話,一的法則,超個人心理學等等,同樣也覺得不得不讓人信服。

但是矛盾在於:佛教的理念在於滅苦。諸受皆苦,三界流轉,苦無了期,人身難得,當度生死。

而各種靈修資料則表示:人生的目的在於體驗。體驗本身就是意義。有一個世界本源(道,上帝,大精神,whatever) 通過無限的自我發散來體驗自身,認知自身。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超靈分散出去的小我,通過在地球這種二元分立的世界的體驗來完成精神的進化。而每個人的命運在出生前就由自己大致設計好,自己投身世界來體驗自己所想體驗的。

所以我的問題是,我應該相信佛陀不斷精進修行,將了生死斷輪迴做為人生目的?

認證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追求快樂也不過是短暫無意義的?

還是,相信巴夏或與神對話中所提倡,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成為最恢宏豐富的自己。例如,我想去體驗世界,吃各種美食,甚至邂逅不同的異性。在知乎上的各位,也幾乎都是這樣的人生觀——做有趣的人,去經歷自己想經歷的事。可是這滿滿的慾望,感覺又幾乎違背了佛陀的教導。

所以,有些矛盾,肯定是因為自己對佛法的認知太過淺薄,希望能有人開示一二,謝謝。


謝邀。

體驗自己想體驗的,換個說法就是,找樂子。這大概是人的常態。人活著無時無刻都會想著找樂子。因為快樂是一個彌足珍貴的東西,有個詞叫苦海,實在是妙。人在苦海里漂浮,拚命掙扎著把頭探出來透口氣,爽一下又沉了下去。

這就是體驗。沒有人願意去體驗苦,有人說週遊世界也很累的,但那是用身體的苦來換取思想的愉悅。但不幸的是,這種愉悅是短暫的。

題主給了一個思想:

有一個世界本源(道,上帝,大精神,whatever) 通過無限的自我發散來體驗自身,認知自身。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超靈分散出去的小我,通過在地球這種二元分立的世界的體驗來完成精神的進化。而每個人的命運在出生前就由自己大致設計好,自己投身世界來體驗自己所想體驗的。

看描述,超靈似乎是一個神級生命體,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是神級生命,為什麼要分散出小我,去體驗那種低級的喜怒哀樂呢?既然是神級生命,還需要通過體驗人生的方式來完成精神進化?完全沒道理。說地球是超靈的娛樂場還靠譜點。

判斷一種思想靠不靠譜,有一個很有效的準則:是否否定了人。很顯然,超靈是否定人的,人不過是超靈的分散體,如果超靈是人,那人就成了超靈的一個細胞一樣。說不定人還是意識體。

有人說佛教說空,也是否定人的。其實不是,佛教的任何教義,都脫離不了人。甚至說了只有人身才可以成佛。

再說說找樂和滅苦的區別。

很簡單,找樂是迷,滅苦是悟。找樂太容易,滅苦太難。

佛家為什麼要提倡滅苦,因為人是真苦啊。這麼顯而易見的問題,人往往沒空去思考。這就是迷。有人說你是超靈的分身,命中注定,想多了也沒用。這就是迷。

什麼叫不迷,就是心無掛礙,滅一切苦。無身苦,見苦。什麼叫身苦?生老病死,輪迴流轉;什麼叫見苦,遍思不得,遍尋不解。

千萬不能簡單地抱著一個思想,就失去了尋找真理的動力,只要你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真理就不是真理。


謝謝 @Happy悅寧 的邀請。

題主提出的問題,其實並沒有矛盾。佛法的修習,其實就是更真實的去體驗人生,不枉費這個難得的人身,也不錯過每一刻的真實體驗。

佛法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因為執著而且錯認這個身體這個自我,我們對於世間的追求變得永無止盡,貪婪導致不滿意,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氣動怒。這些是我們顛倒錯誤的見解,同時也是障礙我們真正去認識這個世界的觀點。因為這些都是一層又一層我們因為執著而戴上的濾鏡。

學佛不是教人不求上進,而是讓人在上進的過程中全身心的投入,不為一己私利而心生種種計較。讓人盡賞沿途風景,而不是心不在焉時刻苦思或夢遊。

離苦得樂,這個樂不是相對的樂,而是因苦不再復存的平和自在。這個時候所體驗的,不是相對的世界,而是直接的事實真相。


當年魔王波旬阻撓釋迦摩尼證道失敗,退走前說:我雖然現在亂不了你的法,但你離世之後,我會讓魔眾轉生成人,拜入佛門,從內部來敗壞佛法!世尊聞此言後無語垂淚。其實無論佛家所言末法時期,還是道家所指陰陽反背,亦或基督教所說大審判,都預見了正法敗亂的結果。但對正法最嚴重的敗壞,始終來自於宗教內部。三大宗教歷史上不同境界修者,在不同境界證悟不同層次的法理,但距離釋迦摩尼、老子、耶穌大覺者太遠,所言所著皆非真正佛(道)法,大覺者所傳正法可以度人,能指導不同根基者修到不同境界中去,而這些卻不能!所以從這層意義來說,也是一種亂法體現!如佛教的律、論,本質上就是亂法,干擾修者對真正佛法——《金剛經》等經卷的參悟。可能有些修者根基遠超這些律論作者呢,但這麼一搞,可能就使這個人不能突破到更高層次中去了!所以,如想修正法,就要心無旁騖,把住所在那一門真正經捲來修!


無論是佛祖講的苦集滅道,還是涅槃經里講的常樂我凈,還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作為一個人,就應該在經歷當中,成長,歷練自己,開開心心的生活,安安心心的工作,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情,人唯有把握好了,今天的每一件事情,今天的每一個人,也就意味的著,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人,也都把握好了。

離開了今天離開了當下,任何的人事物我們都無法把握,無法拿回來,唯有當下,唯有有今天,是最真實的。


兩個觀點不矛盾,矛盾的是你。兩個觀點出發點不同。「體驗派」認為世界的一切不是苦,美食美景美女都帶給我們快樂。佛教認為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美食美景美女今天得到了明天就失去了我們會為失去美好的東西而痛苦,那麼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去追求這些美好但無常的東西。就看你自己覺得哪個有道理了。如果你即覺得佛教講的對又要去追求那些無常的東西,然後又為追求不到或者失去而惱悔,那就是自尋煩惱了。

送上一副對聯 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瀟瀟, 晚也瀟瀟!」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兩者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導「苦和苦的止息」。

所謂的苦,並不是叫我們變得悲觀厭世,而是說明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被煩惱束縛著不得自在。

苦的由來,在於執著自我(我執)。

我們一切的問題,來源於要滿足自我的需求,我們的心每分每秒遇到「我」喜歡的東西或感受就貪取,緊緊的抓著不放,但是萬物都是無常變化的,這種「喜歡的感受」一旦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苦了;遇到「我」不喜歡的就排斥,但是「不喜歡的感受」卻不停的來來去去,因此我們也苦了。

心就像被煩惱當成狗一樣溜,讓去左邊就左邊,右邊就右邊。

這個所謂的「我」,其實是不停變化的,不能自己做主的,因此只是一個假我,或者說無我,根本不存在一個真我。凡夫問題就在於把這個假我當成真我不停的滿足它,執著於它。

佛陀的核心教法,就是讓我們看清事實,進而解脫煩惱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題主提到的體驗派就完全相反,是擴大這個自我,尋找大我。因此是兩條路。

以佛陀的而言,如果希望獲得真正的自由,只能依佛陀所走過的這條路去走。

因為佛陀本身就練習過體驗派所說的那套方法。

那套方法確實可以讓人體驗到平靜祥和,但是就像用石頭壓草一樣,暫時是沒有了,可是煩惱的根還在,遇到機緣,仍然會開花結果。

因此佛陀放棄了那套方法,轉而走另一條路,真正的止息了一切痛苦。

建議題主深入佛陀的教法,如此會看得更清楚。千萬不要看到有幾分相似,就認為所有的都一樣。


最近在思考和題主一樣的問題。

一點個人看法。不管佛陀與新時代靈修導師們說了怎樣的話,那些都是他們證得的。與其討論孰對孰錯,不如內觀實證,也許會有答案。修行要面對的問題難以計數,並非所有路都可走,還是自己身體力行。讓生活成為自己的道場。

吸引力法則的背後也許是有貪念的存在,但別緊張,它來就來了,去就去了。人若抓著,它就不走了。最主要的,還是要先明心見性。

一些身心靈修行教導人們「時時勤拂拭」,一些教導人們「正念」與「內觀」,但這些點滴不都共生在最後的那個機緣嗎。

若言思有不當之處,望指正!感謝。

ps.關於初始答案的本兜心經 有先生指出來疑問之處 我看了下也覺得無法考證 如此發出來確實不妥 故刪除 !感謝!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如果你還小還年輕,不願意太拘束,那麼大可以去「體驗自己想體驗」的,但是,如果有善根的話,總有一天,你會回來,跟我一起唱這首「Only you.」


兩者都了解過一點點皮毛,分享一句感受。

當我很冷靜的時候,我理解「苦」,「虛」

當我不那麼冷靜的時候,我熱衷「體驗」。

二者於我並不矛盾。

應時因勢而生其心。

說到底,吸收這些思想是為了渡自己。

且,萬物為一,各家思想,異是相,同是根。


佛法有一個角度就是觀察感受的虛假:每個人的皮膚的每一寸都能感觸,可是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從全身的每一處形成感受。

所以,為了感受、體驗的,均是為假象所迷惑。


如果你比較深地體悟了諸受是苦的道理,怎麼會對這些搞靈修的淺薄奇談怪論所迷惑呢?

他們的所有的所謂體驗不是受嗎?不是苦嗎?不是無常嗎?

好了,不用多說了。


我想,題主可能把佛家的一些概念搞錯了。

了生死斷輪迴不是叫你麻木,不是告訴你人生無意義。

佛家的一切理念,也是要依靠自身的行動去得到的。

佛家講究不執著。

佛家也提倡你做你真正熱愛的事情,但是希望你在你所做的事情里能夠不被束縛,做得好,不必覺得是好的,做得不好,不必覺得是不好的——於境離境


哆啦A夢第一卷第一個故事,機器貓對大雄說:東京到大阪,可以坐飛機,坐新幹線、汽車,也可以走路,大阪它就在那裡

如果終極智慧是大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飛機去當然最快,即修行精進。你也有的選,各種路線(體驗),交通工具(法門),遠遠近近快快慢慢,你知道你在去往大阪,你知道大阪它就在那裡。

有一天玩夠了就搭最後一班機。不衝突的,大阪它就在那裡


有一部很佛教的三級片《色戒》(不是湯唯那個)里有這麼一個問題,到底是克服一個願望重要還是滿足一千個願望重要?

不妨思考一下,當我們看遍世界以後,是不是內心就一定能滿足呢,我看不一定

佛教說 如果希望腳不被傷害而把牛皮包裹整個世界,不如裹一下自己的腳

這句話,靠譜


個人觀點。

所謂少不習道,長不習武。年輕時候就學習滅苦什麼的,除非你有慧根,很難在生活裡面做到不為生活所困,因為你什麼都沒有見過,體驗過 ,心理的闕值太低,一旦遇到什麼大的風浪,心理的信仰可能崩潰。

而在你體驗過世間的美妙,之後放下,或許會更好。

曾經看到一句話,懂生活,你會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懂了生活,你會出家。

我想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知空不執空而行一切。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