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號登陸離地球4億公里外的彗星,有哪些看點?

網路直播:Rosetta #CometLanding webcast by European Space Agency


[原創]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彗星有什麼用?

作者:信札君

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彗星,在太空飛行超64億公里——這是宇宙探索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很難想像,載有「菲萊」的彗星探測器「羅塞塔」2004年3月升空,經過總長超過64億公里的太空飛行,終於追上正不斷逼近太陽的彗星67P,其為一顆軌道周期為6.45年的彗星,於2015年8月13日到達近日點,直徑約4公里。

這個好消息不亞於人類首次登月。當初好多人都不看好,「羅塞塔」耗資約10億美元,一些媒體把「羅塞塔」的探測任務形容為「一場賭注」,旅程坎坷,捕捉目標難度大,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探索真相的好奇心成了驅動人類發展的動力,探索之路一直往前走。

實際上,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本次成功的科學探測終於鎮住了人們的喧囂聲音。為了這次的成功,歐洲宇航局煞費苦心,而且運用了當代最先進的技術和儀器,目的為了實地探測彗星的真相。與許多人預想的不同,這顆彗星並不像個土豆,而更像一隻鴨子,預示著67P可能由兩顆彗星相撞而成——這就是真相——滿足了好奇心。

因而,不要說太空探索浪費金錢毫無意義的論斷。正如諾貝爾獎丁肇中這個星期在廣州所說,研究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毋庸置疑,有的研究成果用到運用要等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數學和物理理論尤其如此。所以,探測彗星不是討論有沒有用,而應該討論怎麼用?

實際上,科學探索永遠是有用的,探索彗星亦然,滿足好奇心只是通俗的解釋,理由更加淺顯,所以歐洲航天局耗資去干這件事情,實在是了不起,可以算是人類壯舉之一。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探測器的性能和質量經受了宇宙空間寒冷的考驗,而且能夠準備地捕捉目標登陸目的彗星,就像用「乘氣球抵達地球上某個地點」。其實上,彗星由大量的冰物質和塵埃混合而成,看起來黑不溜秋的。冰物質中除大部分是水冰之外,還有一氧化碳冰、二氧化碳冰(乾冰)、氨冰和甲烷冰等,科學家還想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的東西,這就是好奇心。

將來,人工智慧、無線充電技術,以及登陸彗星返回技術的成熟,不僅在原目標彗星上探測和做實驗,同時也會帶回樣品。相對來說,這樣的技術又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就像登陸珠峰難,登陸月球更難,登陸彗星難上加難。未來的空間探測,將會朝著以登陸外太空為主要目標奮進,上彗星只是牛刀小試。

媒體報道,歐洲航天局最新公布了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的最新照片,能夠揭曉「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真實面目,圖像顯示這顆彗星表面有大型岩石、沙丘。既然登陸了,科學家希望藉此機會了解形成於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彗星,進一步探究太陽系甚至人類的起源(比如說是否在彗星上發現的完整氨基酸、多肽、蛋白質和核酸這些構建生命的基石等物質)——這就是人類探測器為什麼不遠億里,長途登陸彗星的最主要原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未來的太空探索,將會有越來越多登陸外太空星體的壯舉,登陸彗星算是萬里長征的一大步。隨著科技研究不斷成熟,送機器人(人類)登陸彗星取回樣本的壯舉將不只是周公夢中的蝴蝶,月球已登,下一次目標就是火星了,全球都在期待人類再創奇蹟。

彗星67P簡介: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彗星67P大小對比圖:67P/楚留莫夫67P/楚留莫夫


你我都在見證歷史。

(圖片來自網路)


@果殼網:

制定計劃、籌集資金、製造航天器,花去了十多年。65.52億公里,一路奔向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又花了整整十年。2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少年已經成為了大叔。

人類花費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終於把一顆航天器送上了彗星的表面。


推薦閱讀:

TAG:天文學 | 彗星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