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吾先生票房怎麼這麼低?

解救吾先生口碑不錯,票房為何這麼低?


剛好最近在做解救吾先生的市場分析。順手寫一下。在影片上映前就看了點映(其實是學術放映),之後導演及主創QA。那時候台下(北京電影學院)對片子本身的反響大好,丁晟和王千源明顯是很開心的,同時能夠看出來丁晟對自己這部片子信心很足。我問了他對票房的預期,他卻直接迴避了這個問題(導演的確不負責影片票房,但不代表他不思考相關問題,並且也應該了解部分影片宣發信息)。

不可否認吾先生是部標杆級的優秀類型片,也是丁晟拍過的最好的院線電影,但從商業角度考慮這部片子又是非常失敗的。

片子本身在前期定位就有問題構成了硬傷,直接導致該片最終的票房應該是在1億到4億之間;而在影片定檔及宣發過程中的決策失誤,導致這部片子最終票房會在合理區間中偏低的位置(目前一億出

頭)。

下面來分析一下票房疲軟的具體原因:

1.類型

這個沒有辦法,每種類型總得有人拍。曾幾何時香港警匪都是大殺四方的,可是近幾年都是越來越不吃香。現在電影市場火爆,但女性鍾愛的情感類影片受眾遠高於男性電影,從失戀33天、北西,到近兩年一系列的青春愛情片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不管影片質量如何,一般都是穩賺的。而衝擊各種票房紀錄的都是喜劇片或合家歡電影。

問題在於如果追求票房,你可以不拍這兩種爛大街的類型,但要不要加入相應的元素。導演明確表示過,有意不加情感和女性角色(華子老婆幾乎可以忽略),這違背了基本的商業片定律。

2.卡司,選角

王千源演的好吧,劉德華演的好吧,劉燁演的好吧,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王千源沒什麼票房號召力,最近參演的電影,鋼的琴、綉春刀都賠了。雖然最近票房火爆的片子里很少看到劉德華的身影,說他過氣可能還是過了,可是貌似這片兒也沒怎麼拿他做宣傳。劉燁跟丁晟合作過多次了,但劉燁的票房號召力也是有限的。

說個噁心的,現在小鮮肉橫行,的確是保票房的有力手段。去年的智取威虎山裡,林更新也沒見演的有多差,最起碼是個宣傳點。電影觀眾九零後甚至九五後主體了,這是現實。

3.影片風格

寫實!寫實!寫實!簡單卻真實的場景,搖晃卻充滿緊張感的搖晃鏡頭,簡單的調色效果,給人一種藝術片或者cctv6的觀影感受。對片子本身來說,的確很好,但觀眾很簡單,就是覺得糙。實際上也的確是省錢。

4.宣發

我很好奇這片的預算和實際成本到底有多少,真心感覺不到什麼宣傳,推廣力度排在同檔期第四位。根據吳若甫真實經歷改編這個點是被拿出來說事了,貌似也沒有什麼吸引力。再說個噁心的,同樣是炒話題,去年的京城81號有多成功,cctv新聞都自來水一樣報道那段時間好多人因為電影跑到朝外81號探險,後期票房強勢逆增長,衝破國內恐怖片的天花板。我還沒有查吳若甫事件的百度指數是多少,相信跟朝外81號鬼宅的話題搜索量不在一個量級。為什麼?鬼宅VS吳若甫,等等,吳若甫是誰?

宣發團隊可能一是因為預算有限,二是因為對影片過於自信,選擇了口碑營銷。因為覺得自己的片子拍的更好,他們一定是想偷襲港囧和九層妖塔的。結果一是夾縫中生存,加上後期話題沒炒上來觀眾沒能被吸引;二是太容易被幹掉,萬一人家質量好呢?

5.檔期

檔期選擇太關鍵了,舉個例子,前不久上映的烈日灼心如果放在十一檔上映會怎樣?票房表現恐怕也不會比吾先生好。最後人家烈日灼心拿了三億多(不算被百團大戰偷走的),預測吾先生最後也就一億五左右吧,一半呢,差哪了?烈日灼心很聰明,在觀眾觀影頭腦冷靜下來的暑期末尾上映,同檔期的片子是什麼?票房能力最強的是終結者(批片?不確定),剩下的是聶隱娘、三城記。這個檔期的總票房體量的確有限,因此有野心的片子也一定不會在這個時間上,故事過硬的口碑片最適合來虎山當猴王。

反觀吾先生,野心有多大?想在國慶檔分一杯羹,國慶檔總票房18億多,可惜人家有錢有勢的港囧和九層妖塔把握住了以上四點的每個點,宣發無力的吾先生暴漏出了所有問題。口碑營銷策略又跟更加不起眼的夏洛特煩惱撞車,還沒人家題材類型吃香,沒辦法。

一部院線電影的最終票房由很多因素決定,總的來看,吾先生團隊的運作失誤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自己的影片質量盲目自信

2.錯誤認識觀眾的審美取向

3.對偶然因素估計不足(主要是半路殺出的夏洛特)

先天不良後天不足,吾先生路子走的太不穩。

其他的影響因素想起來了隨時補充,另外誰知道吾先生的成本?!跪求!

票房預估失誤,蟻人一上就拜拜了,最終應該1.8

---------------------------------

好多人覺得這個票房表現很可惜,其實考慮到片子的製片成本喝宣發力度,這個票房應該也不算賠。只是電影市場資本爆發的時代,這片子顯得太不起眼。

------------------------------------------------------------------------------------------------分割線----------------

正在寫總結文章,截取一些補充進來:

........

在主導市場三十年後,香港電影向前邁進的腳步變得遲緩,逐漸呈現出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趨勢。在傳統的市場導向思維下,香港電影人在努力求變,他們意識到曾經一味的文化輸出模式已經不能像以往一樣輕易佔據市場。香港電影人盯上了市場並未完全打開的中國大陸。

面對香港電影的頹勢,內地電影文化政府部門開始採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在這個大背景下,香港導演紛紛北上創辦公司、成立電影工作室,或者加入內地電影公司、與內地電影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註:摘自《北京香港:電影合拍十年回顧》
楊遠嬰主編)

當香港警匪片開始放下傲人洒脫的身姿,企圖便顯得對應大陸更接地氣,那麼香港警匪片的靈氣也就失去了。這是以香港為標誌的警匪類型片及其他香港電影都要經歷的陣痛。比如一些電影不得不放棄塑造「犯罪分子」的正面形象,於是我們很難再看到《英雄本色》這樣的作品;再如香港電影人發現常見的港片中的警察形象距離內地觀眾太遠,於是他們開始考慮內地的警察是什麼樣的形象。我們便看到了有些電影中「香港阿sir」到「人民公安」的轉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有些影片嘗試用虛構的城市環境來承載故事的講述,模糊兩地間警匪的形象差異,以大陸公安的形象展現香港警察的氣質。只是這樣的轉變和嘗試無論如何都不會得到足夠好的結果。

現階段中國觀眾最喜歡的電影類型仍為以科幻、奇幻、魔幻為代表的中外「視效大片系」,以及喜劇類型。就2014年全年電影市場來看,在66部票房過億的影片中,科幻、奇幻、魔幻類型電影共有16部,喜劇則佔有14個席位。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視覺大片6部,喜劇片3部。而這其中犯罪片僅有3部,分別是排名33位的《竊聽風雲》(票房1.09億)、64位的《魔警》(1.03億)和65位的《白日焰火》(1.02億)。

(註:數據來自《2015中電影產業年度報告》)

犯罪片的市場表現力不足與其自身性質的局限不無關係。與一些目標定位女性向和中性向的影片類型不同,犯罪片是實打實的男性電影。女性觀眾始終是帶動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以暑期檔為例,從2010-2012年男性觀眾觀影佔比分別為44.10%、45.60%、45.40%,到了2013和2014兩個年份,暑期檔男性觀眾觀影佔比更是跌到了40.70%和40.39%,跌幅接近5個百分點,這其中還包括大量被女性觀眾帶入影院的男性觀眾。據2014年暑期檔觀眾喜歡的影片類型調查顯示,僅有22.20%的觀眾表示喜愛犯罪類型片,排在所有電影類型的第8位,在其後的兩個類型分別為文藝片和驚悚片,排在第7位的是則是動畫片。(註:數據來自《2015中國電影產業報告》)

犯罪電影的持續低迷也與影視工業的飛速發展有著一定聯繫,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主要體現在感官刺激和視覺奇觀的需求或是劇情上的情感寄託需求。傳統的港式警匪類型片在市場導向的港式電影工業體系下沿襲的道路更加偏向於視聽層面的感官刺激,模式化量產出來的影視作品在劇情上卻相對單一粗糙。對於觀眾類型消費需求的過度透支使得觀眾對於犯罪類型片的滿意度和期待值持續走低,再加上好萊塢科幻大片席捲內地市場以及中國大陸電影工業逐漸成型,警匪片及其他犯罪類型片從曾經的「大片類型」被動變成「小片類型」。

部分低成本高質量的犯罪類型小片為該類型守住了盈利陣線,也成為該類型不會絕跡於歷史甚至絕地反擊的基本保障,《解救吾先生》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觀眾對於犯罪類型片的消費需求在根本上從來沒有變過,只是在不同時期對於這一類型的影片有著不同的需求。在水平參差不齊的視效大片充斥電影市場的今天,觀眾絕對希望看到更多樸實精緻,在故事講述上更加精雕細琢的的「反大片」電影。這需要導演和編劇在故事表達上更加細緻,情感表達更加真摯,故事主題更加深刻,形象角色塑造更加生動,文化元素展現更加多元。同時犯罪電影在類型上也要與時俱進,與其他類型和形式進行更多的結合嘗試,在類型發展的道路上繼續探索。


2015年中國電影井噴式的市場表現吸引了國內外電影人的眼球。伴隨著全年票房大盤走高,一批在類型探索上取得新成就的犯罪片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這其中包含了兼具犯罪和懸疑類型元素的《烈日灼心》(3.04億)、結合喜劇和懸疑元素的《唐人街探案》(8.22億)和突出表現人文色彩和京味市井文化元素的《老炮兒》(9.02億)等。在2015年的犯罪類型片市場表現方面,內地電影在與香港電影的競爭中獲得完勝。顯然,相比於香港影人的謹慎固守,內地電影人已經走在前面。

丁晟作為大陸學院派出身的新生代傑出導演,因其創作經歷,他的影視思維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香港基因,《大兵小將》和《警察故事2013》便是其與香港電影人深度合作的代表。另外,在《解救吾先生》的角色選取和宣傳定位上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丁晟是在改變與固守的夾縫中生存的。

事實上,《解救吾先生》是一部具備多種類型基因卻又不失作者個人化敘事風格的非典型警匪類型片。一方面,該片絕對化處理警察與綁匪鬥智斗勇的對抗關係,導演利用純熟的手法確保影片時刻處在緊張快速的敘事節奏下。在另一方面,導演又在極力摒棄過度類型化和電影化的傳統類型片敘事方法,減少槍戰、武打、追車、特效等類型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儘可能忠實於事件原型,並用導演個人化的敘事方法重新解構故事的手段。由於「吳若甫事件」本身從綁架到解救都非常精彩,導演巧妙地打亂時間順序,用「警」、「匪」兩條線交叉講述,使電影在呈現效果上緊張程度絲毫不會弱於一般的警匪類型片。


很多人都說排片低。但排片是有上座率決定的,從上映到現在貓眼數據顯示,9%左右的排片,只產出6%左右的票房。普通觀眾不看,才是影響排片的主要原因。

檔期不合適,這個檔期,警匪片不如喜劇等片受眾高,十一都是全家一起看電影,帶著老人孩子,選擇喜劇,動畫可能都不會選擇警匪。

影片名字起的不好,甚至有觀眾覺得是民國題材。缺少第一時間吸引人的東西。

前期宣傳太少,映前廣告,幾大主流媒體映前宣傳都沒有,單靠影院幾個展架,立牌宣傳效果不明顯。

前期點映太多,沒有達到口碑推廣的效果,反而過分消解了喜歡這個類型的觀眾。

太輕視對手了,以為片子質量可以,就能靠口碑發酵贏得票房。像之前有大聖等口碑逆襲的片子,是在同檔期兩部片子,質量確實不怎麼樣的情況下(小時代,梔子花開)票房逆襲,而同期,港囧,九層,普通大眾不覺得爛,甚至還有口碑頗佳的夏洛特煩惱。


真的

把名字改成解救劉德華

票房會一路飆升的


好的作品要有好的欣賞水平,可惜現在國內觀眾大部分都不具備。


個人感覺名字有點兒low。反正我看小黃人大眼萌的時候在電影院看到解救吾先生的海報,然後因為這名字沒有任何要看的慾望。

另外這說明宣發有點兒問題,互聯網時代我一個消費者居然要在電影上映前夕在電影院看到海報才知道這部電影。對比我當天去看的小黃人,幾個月之前海外上映的時候就留意了消息,國內上映特地在首映日去貢獻票房。


女人和孩子的錢好賺。。電影行業來說,女人的錢好賺。。


不是因為王千源演的好,票房就會高的。


原來現在破億的票房都算低的了…… 我覺得挺好的了


小時代口碑很差,為何票房這麼高?


王老吉和加多寶鬥法於是和其正死掉了。韓寒先推薦的夏洛特煩惱,再推薦的解救吾先生,然並卵。梁邊妖在寫篇解救吾先生的捧殺文也並卵。可惜王千源三部電影一部比一部好,票房卻沒起色


「解救劉德華」可能就高了。


因為「我滴老嘎,糾聚在則過屯兒~」,無法直視劉德華


感覺港囧不怎麼好看


只反映了一件事,我們觀眾的趣味和審美還太單一,對電影的訴求就是解個悶。僅有好作品是不夠的,還需要好觀眾。


因為華仔在夏洛特煩惱演的太好了


一是宣傳力度不夠

二是排片量太少

三是國慶檔上映太吃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