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和uber誰更有潛力?
如題
2016年8月1日更新:
今天uber和『弟弟』已合併,事已至此,吹不下去了
----------------
從目前的模式和供應鏈的角度,我認為滴滴會贏
這是柳甄說過的uber四不做,其中我覺得前面的三不做對Uber沒有好處,不搶單--導致上游的需求關係直接有uber決定,司機被動;不預約--部分用戶的需求不能滿足(這倒不是一個大問題);不設置目的地--導致上游司機的「命運」是掌握在別人手裡,不知道自己下一秒在哪。以下我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滴滴和uber的利弊:
滴滴和uber都是在做供應鏈的東西,他們的上游是司機,下游是用戶。最近(7-8月)國內的打車補貼少了,打車應用的亂象畢露,打開uber發現車比以前明顯少了,叫個車,可能要10分鐘左右;打開滴滴,發現附近明明有不少司機,但很多情況下司機不接單,因為沒給小費。總體來說現在的打車體驗差了很多。
中間插講個例子--美團,美團的成功除了很強的地推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商家非常友好,結算周期很靈活很短,很多商家都願意合作。結論就是綜合考慮上下游利益,是能讓整個生態變得更加友好。而滴滴和uber是怎麼對待上下游關係的呢?
滴滴對上游:司機有很大自主權,可知道用戶的在哪,將去哪,支持搶單,在上游環境中有競爭遊戲規則(有些司機,會因為搶到不錯的單而很高興)
uber對上游:司機基本沒有自主權,所有訂單都是系統自動分配,不知道下一秒自己在哪,在這種機制下有很強的僱傭的錯覺,司機甚至感覺不自由滴滴對下游:需要輸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相對較繁瑣),而且是司機接單制,訂單確認時間相對較久,有小費機制(這機制我覺得很噁心,現在不給小費司機都不接單,覺得滴滴後續可能會去掉)
uber對下游:體驗很好,下單流程非常短
根據以上對比,結論是滴滴對司機相對友好,而uber對下游相對友好,沒有哪一個是完美的模式。兩個方案都不完美,那哪一個更優一些呢?我們還是繼續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
在不同行業,有非常多的案例顯示在供應鏈關係中,上遊資源可以直接影響整體體驗。如果當滴滴和uber不補貼或補貼力度一樣時,由於滴滴對上游更友好,這將導致供應量上遊資源將往利益更大的一方跑(即滴滴)。於是,對於uber,司機數量將表少,但司機資源變少時,對下游的體驗也會有很直接的影響。所以如果uber的模式如果不改變,我認為他在國內的打車大戰中將會慘敗。推薦閱讀:
※關於網約車新政,你們吐槽的姿勢基本不對
※如何評價最近出現的ponycar和mocar等共享汽車?
※如何看待滴滴順風車乘客遭遇惡意評價客服回應稱無法保證刪除?
※融資73億美元的滴滴推遲上市,程維在下一盤什麼棋
TAG: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