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運營思考—每天都寫,怎樣才有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一)

每天都寫,自己儲備的那點東西很快就耗光了,怎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素材呢?這個問題從寫的第一天,就一直困擾著我,最近算是有了一點所得。

簡單說起來,素材的來源,就是庫,流,源,合四處。

庫:垂直好做,垂直難做

所謂「庫」,就是劃定一個領域,從這個領域裡拿貨加工出文。不過這個領域相對是靜態的,就是是已經發生過,過去的事情,或者是一個基本不變的框架,就像一個倉庫一樣,比如說美國近代史,比如說漢語字型檔,每天拿一點,分析一個美國近代史小故事,分析一個漢字,素材就出來了。

大部分的都是先建庫再寫文。我會日語,那麼日語就是我的庫,可以每天摘出個日語單詞,分析它什麼意思,怎麼來的,有什麼趣味的小故事,全部一套弄下來,一篇文也就有了。

也有的是先寫文再建庫,比如我寫聽《月半小夜曲》想起來寫河合奈保子,從河合奈保子想起,可以寫其他同時代的日本女星啊,松田聖子,中森明菜……80年代日本女星,這個庫也就找到了。

從庫里拿素材,優點在哪裡?

首先,持久。因為寫的是已經固定的東西,所以不會隨時間變化而失去價值。寫歷史,寫趣聞,過了10年8年,歷史還是那個歷史,有趣也還是有趣。喜歡看的那群人,還是會找來看。

其次,充實。自己倉庫里的東西,拿出來都是乾貨。中心確定了,圍繞中心做文章,找資料,邊邊角角的骨肉都填上,一篇看起來還行的乾貨文也就出來了。

再次,套路。這個得多寫幾篇才能摸到。不過也就是幾篇的事。總寫一個東西,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閉著眼睛就能寫出來了。

還是說漢語字型檔,比如我今天想寫個「龍」字。先寫這個字什麼意思啊,然後說說這個字怎麼來的啊,古代有些什麼關於這個字的小故事啊,這三項都寫完,差不多也得1000字了,一篇文就出來了。

明天寫「門」,後天寫「客」,大後天寫「棧」,第5天寫「龍門」,第6天寫「客棧」,第7天寫「龍門客棧」,這四個字就吃了一個禮拜了。

看到這兒的老鐵肯定得問了,真要是這麼簡單,為啥沒見幾個人做出來呢。

別急,潑冷水的時間到了,現在開始說缺點。

首先,就是找倉庫太難。你選個大庫,一堆人和你搶飯吃;你選個小庫,沒人和你搶飯吃,因為沒人看,根本沒飯吃。

大庫就不說了,寫過自媒體原創的老鐵應該都有過體會,琢磨了一天想出了個新玩意,網上一查一堆人寫過了,再寫也沒推薦,沒流量。

小庫,大家都不稀罕。關注的就那麼三兩個人,如果一直鋪不開,那流量也可憐。比如說我要是真寫80年代日本女星,都是乾貨,前面也沒人寫,但是有啥用?多少人看?堅持下來等著被大眾接受?恐怕到不了那天,我就得餓死。

同時,小庫的問題還有素材太少,也不夠你天天寫的。還是80年代日本女星,一共才幾個人?一線的都沒人看,寫幾天寫完了寫二三線的,更沒人看了。

這時候就得用開放性思維了。80年代的寫完了,那就寫90年代的;女星寫完了,那就寫男星,寫童星,庫是可以越找越有的,關鍵還是那句話,有沒有人看。

其次,先發優勢太大。好庫,大庫,能吸引人的庫基本現在都有幾個大牛占上了。你有時候一看,也不一定就是乾貨多多,文筆多好,思路多另類,也就是平平常常的文,然而人家就是因為做得早,有粉絲,就是流量多,就是有人看。你來晚了,同樣一個領域,就算是你本事更強,寫得更好,對不起,沒幾個粉絲給你剩下了。

再次,容易被判定抄襲,難有觀點。不管是什麼庫,筆力不夠,都容易寫成百度百科型的介紹文。沒有觀點,光堆材料,東西都是從網上來的,很容易被判定是抄的。

沒有觀點,長久發展,也不利於自身水平的提高。光是抄抄抄,沒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就難以影響到別人,人家看見一樂,也懶得轉你的。自媒體自媒體,想要做好了,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和影響力的。

不過我這說起來有點瞎操心,自己的文章每天根本沒人看,基本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還在這指點江山,真是臉皮厚。


推薦閱讀:

自媒體如何寫爆文?何必那麼麻煩,其實也就這3點最關鍵!
新手該如何做好自媒體?這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自媒體文章怎樣做到對症下藥?這3點是重中之重!
想通過自媒體賺錢,賬號是基礎,這些平台註冊技巧你都知道嗎?
不要總想著寫出和咪蒙一樣的爆文

TAG:自媒体写作 | 信息流素材 | 人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