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克私慾」:沸水化雪,不落痕迹,不必刻意,也決不放棄

[王陽明文集解讀NO.5]

俗話說:日子好過,等待難熬。王陽明認為,任何目標不可刻意追求,功夫到家,自然有成。心的目標尤其如此,越求靜越不靜。往往負面情緒和慾望還沒出現,但是對它的期待和擔心卻成了新的私慾,嚴重妨礙了目標實現。對此現象,他給出了方法論。下面看一下原文。

原文:

來書云:「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夫清心寡欲,作聖之功畢矣。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捨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耳。今欲為此之功,而隨人慾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於東而生於西。若欲刊剝洗盪於眾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猶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無別功矣。夫謂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為累,而非克治洗盪之為患也。今曰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只「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潛伏於中,宜其有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選自《傳習錄》中卷答陸原靜書)

譯文:

來信說:「養生以清心寡欲為關鍵。清心寡欲,就是作聖人的全部功夫。欲寡則心自清,清心不是捨棄人際來往而獨居求靜。而是想讓此心全是天理,沒有一毫人慾之私。如今想做到這樣,於是當私慾一產生就克掉它,但因為病根常在,東邊滅掉,它又從西邊出來了。如果在私慾還沒萌發時就把它清除乾淨,又沒有可用力的地方,白白讓心不清靜。而且想在私慾未起時就把它搜查出來加以去除,這就像把狗引進屋來再趕它出去一樣,更不可行。

堅決要讓此心全是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這是作聖人的方法(指立志)。要如此,就必須在它出現之前就防範,在它剛剛冒頭時就克掉,這正是《中庸》中說的「戒慎恐懼」、《大學》中說的「致知格物」的方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你所說的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的現象,是因為受了你自私自利、執著期待主觀絕對的牽累,並不是克治洗盪的過錯。如今說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只「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潛伏於中,合該有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的擔心。

賞析:

此段對話,陸原靜提出了修心中的幾個錯誤現象,王陽明歸結為對目標太刻意,太想達到,以至於影響了良知的呈現。這種刻意包括將、迎、意、必。將,送,人走了還不斷地送,說明心沒放下,執著了;迎,迎接,期待;意,主觀想法,無視客觀實際;必,一定會怎樣,看不到變化,僵化。這四種心態是常見的私慾,影響人的理性。

陸原靜的話外音是:他既不想刻意引狗上堂,也不想讓它從東邊下去,西邊又升起來,因此還不如什麼也不想。陸原靜在求學於王陽明之前,有過多年的參禪修道的經驗。他是想探詢王陽明,能否以空門的空心來處理。但是王陽明堅決否定了。

王陽明就讓他去防範未起的私慾。但不是用擔心和期待去防範,而是要自然不刻意,但決不放棄。在後面的書信中,王陽明教了他沸水化雪的法門。良知猶如沸水,私慾就像雪花,雪花落入沸水中就自然融化了,哪裡用得著刻意呢?

生活中不乏類似的體驗,凡事越想得到,越落入偏執、狹隘、思維僵化不能變通,雖然還在奮發有為,不舍不棄,但是外界已經拒絕響應,周圍人全成了旁觀者,而猶自不覺察不明白。刻意,在執行目標的過程中是需要的,刻意能保證方向定位和持續的能量供應,但是過於刻意,就抑制了良知、潛意識的功能,而一些高級的智慧和靈感就來自它們。良知不明,就難免煩惱、焦慮、抑鬱,最終影響到心理健康。

推薦閱讀:

王陽明作為一個文人,為什麼能打很多勝仗?是否有傳世兵法?
王陽明真的算是聖人嗎?
王陽明真的悟道了嗎?
王陽明心學的現代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TAG:王阳明王守仁 | 心学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