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將在寂寞的除夕夜追憶年味

剛過了元旦,各派出所和街道辦就宣傳開了,大喇叭沿街叫喊:自2月1日起,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違規者罰款。中國人紅白事、節慶日燃放煙花爆竹的歷史久遠,始於隋唐,盛於宋代。北宋時煙花製作已經很精緻,甚至有了顯現戲曲人物形象的「葯發傀儡」。王安石也曾在自己的詩中記錄過它的洋洋喜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中迎來新春,暖暖的春風拂面而來。煙花爆竹寓意著新年,也寓意著人們驅蟲辟邪的願望。在熱熱鬧鬧中結束前一年的苦難,迎接新氣象。而今,政府由於種種考量,決定廢除這項習俗。也許在治理環境上真的比升級系統,更新設備投入得少,但城裡人在過年期間僅存的樂趣也就跟著隨風消散。我們終將要給下一代留下點記憶,可是爆竹的禁燃幾乎斷絕了這種可能,一代又一代人終將變成陷在年輪里的螞蟻,渾渾噩噩,只知時間,不知節氣。

有年味的春節還停留在小時候的鏡頭裡。那時不僅春節有年味,每個節日都有節味。

春節包薺菜湯圓,腌制咸貨,大年三十晚上八個冷盤,四個炒菜和六個大菜,大人們會痛飲三杯,小孩子則早早吃完在小區里瘋跑。那時候深冬的風不覺得冷,12點的夜晚不寂寞。

那時候元宵節還吃元宵,吃完了元宵家家戶戶的大人一手牽著小孩,一手掌燈,紙糊的燈總是一點就著,燈一著孩子就哭了。

那時候的中秋節,大人小孩還都浪漫得很,吃月餅賞月,五仁月餅一度很暢銷,是老父親的最愛。

那時候的端午節還包粽子、掛艾草菖蒲,粽子有鹹的有甜的,而我偏愛醬油鮮肉餡。

而今所有節日的習俗都變成了去飯店搓一頓。事是省了,可「味」呢?如今的節日只存在於日曆里,它是蒼白的數字。

在過去,揚州人的春節是考究的,除夕夜不吃餃子,但菜肴極為豐盛,八個冷盤、四個炒菜和六個大菜是標準,可以少於或多與此,但菜的數量加起來一定得是雙數。而炒的素菜里一定得有水芹菜和豌豆苗,芹菜因為中空,所以可取「路路通」的諧音;而豌豆苗,在揚州土話里被稱為是「安豆」,有「安安穩穩」的寓意。此外,冷盤里必有揚州特產「老鵝」和鎮江特產「餚肉」,大菜里也有兩個壓軸的明星,一為紅燒獅子頭,一為雜素,雜素又稱「全家福」,材料為魚圓、肉圓、蝦圓、肉皮、蹄筋、筍片、鵪鶉蛋、香菇等,佐以高湯或清水,用砂鍋燉煮幾小時,入味了,各色圓子嫩得像小孩臉的時候就可以出鍋了。它通常被放置在飯桌的中央,熱氣騰騰,清清爽爽。吃完大餐,全家人會窩在沙發上等著鞏漢林和趙麗蓉、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出場,但當他們一走,小孩子便開始斜著頭,眯上了眼,每一家的父親在這時候還得打起精神,他們要拿出爆竹和煙,等著12點鐘聲響起,抽新年第一支煙,順便點上新年第一掛爆竹。新年大頭第一天,什麼都可以不幹,湯圓不能不吃,湯圓也一定要吃雙數,不管是多挑食的嬌小姐,這一天都要吃兩個意思一下,寓意著一家子這一年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而今很多習俗被歸入了「糟粕」,年輕人怕麻煩,老年人也懶得守規矩,一切從簡。以至於年三十和平常的任何一晚沒什麼區別,生活條件好了,大魚大肉不是只有過年才吃得到,新衣也不是過年才捨得買。吃完飯後油滿肥腸地躺在電視前,是再正常不過的享受。我們在富足的同時,空虛著,寂寞著。比我們更寂寞的是老父親們,他們首先被禁了煙,而後又被禁了點爆竹,老兄弟和孩子們相繼離去。年對於他們沒了意義。也許往年的12點,他們在爆竹聲中回到童年,回憶青年。如今他們只能在電視機前看著無聊的春晚打盹,偷偷地抽著香煙,卻不敢偷偷地點爆竹,畢竟罰金不便宜。e


推薦閱讀:

TAG:新年 | 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