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祭灶,和「餳瓜兒」

文章原載公眾號「汾陽方言」。聆聽音頻內容詳見:【方言文化】臘月二十三汾陽街上賣的「餳 si 瓜兒」是怎做下的咧?

臘月二十三,汾陽人俗稱是「灶馬爺上天」。有的地方兒也喚下「小年兒」咧。傳說這塊灶馬爺,也就是灶神,在這一天上到天庭跟玉皇大帝彙報每家每戶的善惡,老百姓就用麥芽糖供獻灶馬爺,想的是能確住灶馬爺的口,就不能跟玉皇大帝說三道四啦。

一到這塊時候,汾陽街上就有人賣麥芽糖做下的吃的:不了是長條條的,裹的芝麻,灌的砂糖,那塊叫「灌餡兒糖」;不了是扁的圓蛋蛋的,喚下「餳瓜兒」。

這一塊「餳」字,普通話念 xíng,汾陽話讀 /s?/,和「時間」的「時」是同音字。有時候年輕人們會念成陰平調的「西」,我小時候一直當成「餳瓜兒」是「西瓜兒」。

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正確的寫法,會誤寫為「粞瓜兒」「醯瓜兒」。

餳的意思,就是指糖漿乾燥後的糖果。和「甘之若飴」的「飴」都是指麥芽糖製品:

《六書故》以米糵煎秫爲目飴也。《釋名》飴小弱於餳,形怡怡然也。《本草》膠飴乾枯者曰餳。

做灌餡兒糖和餳瓜兒的原料,就是「餳油」,一般是用黃米、玉?黍、麥芽兒之類的糧食熬,然後發酵、糖化出來,特別黏確。小時候上學路兒上有的猴鋪鋪就當零食兒賣咧,用猴猴?黍圪枝枝捲起一圪嘟兒餳油,含的口裡呡,甜絲兒地。八月十五打月餅兒時候,取上刷子把水化開的餳油刷到月餅兒上,就能把芝麻確上的。

小時候耍大型遊戲機,《街霸》闔里有一塊角色是印度瑜伽高手,因為他的胳膊腿能舒得老來長,汾陽的孩兒們就給那家起了塊「餳油」的代號兒,形象的多咧:

餳油反覆搓揉扯拽,混上空氣,慢慢兒地就變成白的啦。切成蛋蛋,冬天晾的外前凍住,就成了餳瓜。正如《本草》闔里說的「膠飴乾枯者曰餳」。

餳在汾陽話中的發音屬於白讀規律音變,我們在汾陽話文白異讀現象總結之【壹】梗攝·曾攝中詳細總結過此類音變:中古漢語的曾梗攝三、四等開口字,汾陽話文讀韻母為 /?/ (城區及東村口音) 或 /i??/ (村鎮口音),白讀韻母為舌尖母音 /?/,更多同類字例如:

釘 /t?/ - 釘釘、釘鞋

定 /t?/ - 定醒 /t? s?/

頂 /t?/ - 不頂事、頂住

聽 /t??/ - 聽見、聽不見

停 /t??/ - 停停兒地

青 /ts??/ - 青菜、黑青、青堆

菁 /ts?/ - 玉蔓菁(參見說說汾陽話里的蔬菜

精 /ts?/ - 精明

井 /ts?/ - 一口井、金井、井巷

鏡 /ts?/ - 鏡兒、眼鏡兒

靜 /ts?/ - 肅靜村

凌 /l?/ - 冬凌

鈴 /l?/ - 鈴鈴

蠅 /?/ - 蠅子

映 /?/ - 映鏡兒

贏 /?/ - 贏錢

命 /m?/ - 活命、要命、沒命

明 /m?/ - 明啦、精明、第明、明明亮亮

病 /p?/ - 游百病(參見正月十六「游百病」

平 /p??/ - 平陸、太平村

星 /s?/ - 星宿、一圪星星、一圪星兒

興 /s?/ - 唐興庄

餳 /s?/ - 餳油、餳瓜兒

推薦閱讀:

北京話有哪些特點?
為什麼周圍的人說我講話有台灣腔?
如何用各地方言來表達自己是個吃貨或者很愛吃?
王勃的《滕王閣序》用方言朗誦,是否依舊氣勢磅礴?
同時會說普通話和方言是怎樣的體驗?

TAG:汾阳市 | 晋语 | 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