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自己是「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嗎?

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以及對2017年數字貨幣(尤其是對比特幣)和ICO的瘋狂追捧,顯而易見都是「投機」的真實寫照。如果認為「投機」和「投資」可以混為一談,確是錯誤的。但是,這種混淆似乎正在變得更加普遍。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公眾認為某一隻股票的價格已經到達了危險的高位,買進股票這一行為卻被稱為「投資」。

在《聰明的投資者》的第一章,格雷厄姆強調了對兩者的進行區別的重要性。在此之前,他在《證券分析》中試圖準確地定義兩者之間的差別:投資業務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對於其中的關鍵詞,他也給出了具體的說明,「深入分析」是指「根據公認的安全和價值標準,對事實進行研究」;「本金的安全」指的是「防止在正常或合理的條件與市場變化下出現虧損」;「適當的回報」是指「投資者願意接受任何的回報率(無論多麼低),只要他做出的是理智行為。」

對於投機,格雷厄姆的看法在於,直接的投機可以是明智的,可能並沒有破壞性危害,但在特定情況下卻顯得並不明智,如自以為投資,實則投機;在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將投機當成一種嚴肅的事情,而不是一種消遣;投機投入的資金過多,超出自己承擔其虧損的能力。

同時,對於真正的「投資者」而言,認識到自己所持有的普通股中可能包含一些投機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自己才能夠將這些成分控制在很小的範圍,並在財務和心理上做好面對短期或長期不利後果的準備。

如果考慮投資的預期收益,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可以被分為「防禦型」和「進取型」來進行衡量。其中,防禦型投資者指的是試圖避免重大的錯誤或損失,不必付出太多努力、承受太大煩惱去經常性地做出投資決策的投資者;進取型投資者指願意為挑選合理且更具吸引力的股票而付出時間和精力,以獲取超出平均水準的回報。

對於前者而言,格雷厄姆表明,無論他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如何配置,總體投資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他們可以買入那些長期具有盈利記錄和強有力財務狀況的重要公司的股票,或者購入一隻地位穩固的投資基金的股份來代替自己親自構建股票組合,或者利用信託公司,或許採取「美元成本平均法」,即每個月或每個季度投入同等數額的美元資金來購買股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投資者最終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總體價格,通過在市場低迷時比在市場沖高時買到更多的股票。

對於激進型投資者,他們的預期投資結果當然是更好的收益。在此之前,他們必須足夠清楚,「什麼樣的行動方針能提供合理的成功機會,什麼樣的行動方針是無法成功的。」

格雷厄姆總結到,這一類型的投資者經常採用「追漲殺跌」的市場交易方法,例如採用買進有利好消息的短線擇股方法,以及看中公司過去擁有良好業績並且會延續到未來的能成長的長線擇股法。但他也認為,以上三種方法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障礙,如錯誤預測的可能性(人總是會犯錯誤)以及個人競爭能力有限(其他人也在基於同樣的理由做同樣的事)等,而想要持續合理地獲得優於平均業績,需要策略具有內在的穩健性和成功希望,以及具有特別之處(在華爾街並不流行)。更多精彩內容可關注微信公眾號「AI股」。

推薦閱讀:

世界辣么悶,人家就想逗樂TA嘛!
「因為眾人的『見死不救』,她就這樣被活活打死了」
從灣區回到大陸一個三/四線城市是什麼感受?
如何在一兩周內把一萬塊翻倍甚至更大?
王路:文盲高育良

TAG:经济 | 投资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