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愉快的撒鹽吧!論菜品中鹽的用量
你是否曾遇到過這些問題:
- 食譜中要求放「適量」、「少許」的鹽,到底該放多少
- 烹飪時拿起鹽勺卻不知該倒多少
- 即將大功告成家常菜就因為放鹽太多而咸齁了
不過別擔心!本文將帶領大家走出這些困境~讓你掌握該放多少鹽~
先拋出方便操作的結論:
清淡的菜(如炒白菜、燉蛋、燉雞湯等)按菜肴質量的0.8%加鹽;
口味較重的菜(如紅燒肉、糖醋排骨、水煮牛肉等)按菜肴質量的1.2%加鹽。
接下來我們將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鹽、理解我們為什麼喜歡鹹味。
我們為何喜歡帶有鹹味的食物?
烹飪中的鹽一般指的就是「食鹽」、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NaCl),食鹽會在水溶液中分解成鈉離子和氯離子,而鈉離子就是產生鹹味的主因。
我們之所以喜愛菜肴帶有點鹹味、與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密不可分。
人類通過數百萬年的繁衍進化出味覺靈敏的舌頭,味覺能協助我們偵測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包含鹽、糖、蛋白質等。就拿大家都喜歡吃的甜食為例、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能構成機體各類組織,因此我們有專門來辨別糖分的味蕾也就是感受甜味的味蕾。而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它有著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滲透壓、維持酸鹼平衡等重要功能,所以人體也就衍化出感受鹹味的味蕾。
如何才算調味正好
放鹽太少會淡而無味,鹽太多則又會咸齁了。鹽的用量一直是一道考驗廚師們的難題。我們的菜肴里到底該加多少的鹽才合適呢?我們知道,人體對鹹味的喜好來源於對鈉的需求,一般人血漿鈉的濃度為140mmol/L,相當於0.8%的鹽溶液(140×58.5(氯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0.8%),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含鹽量為0.8%的食物就是我們身體認為鹹淡正好的口感。
經過嘗試含鹽量為0.8%的菜品口感適中,尤其適用於清淡的菜肴,能凸顯出食材的本味;而濃油赤醬的菜肴往往還包含著甜、酸、辣、鮮等複合調味容易掩蓋住鹹味,因此需要按菜肴質量1.2%加鹽才能獲得較好的預期口感。
實踐
假設我們要炒一斤蔬菜,該放多少鹽呢?很簡單500g×0.8%=4g。
做一份包含兩個雞蛋的燉蛋,按照1份蛋:2份水的比例,也就是100g蛋液+200g水,300g×0.8%=2.4g,所以應該在蛋液里加2.4g的鹽。
是不是非常簡便呢?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食材本身就含有鹽分,如鹹肉、鹹菜、醬油、豆豉等。在做菜的過程中如果包含了已經含鹽的食材就需要酌情減少用鹽量。
如製作一道300g五花肉的紅燒肉,成菜包含醬汁大約為400g,需要400×1.2%=4.8g的鹽分,如果我們加入了老抽、生抽共計20ml,一般醬油的含鹽量為16%左右,因此需要再加入的鹽=4.8-20*16%=1.6g。
如何稱量鹽的用量
知道了該放多少鹽、那我們該如何稱量鹽呢?
對於燉蛋、烘焙麵包等方便控制總量的料理用電子秤會十分便捷。
不過做菜用到更多的是量勺,常見的量勺體積一般分為(圖一從右至左):一湯勺(容積為15ml、一勺為18g鹽)、二分之一湯勺(9g鹽)、一茶勺(5ml、6g鹽)、二分之一茶勺(3g鹽)、四分之一茶勺(1.5g鹽)、八分之一茶勺(0.8g鹽)。
還有一種專門的限鹽勺、一勺就相當於2g(圖二)。
注意:前文中一勺都是指平平的舀一勺,要把高出鹽勺的部分去掉!
相信大家通過對鹽勺的了解後就能大致掌握放鹽量。
口味重的人該如何放鹽
必然會有一部分口味重的人覺得加0.8%的鹽會太淡,因為人類對鹹味的喜好雖是天生的,但對某個鹹度的偏好卻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來自於反覆取食的經驗。因此經常吃鹹菜等咸腌製品的人將會習慣於較鹹的菜肴。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對加鹽量做相應的調整,但身為一名營養師還是要建議大家適當加鹽、清淡飲食,根據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推薦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小於6g,因為長期攝入較高的食鹽是高血壓的重要因素,同時還可能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愛好高鹽份的偏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不斷接觸低含鹽量的食物,由此就能改變預期心態,變得適應低含鹽量的菜肴,不過這通常需要2~4個月。
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點贊以資鼓勵哦,謝謝~
推薦閱讀:
※信不信由你系列之——刀工
※如何評價Blur樂隊貝斯手Alex James的乳酪製作水平?
※如何做到可以天天吃胡蘿蔔,能堅持下去的簡易方式?
※香港711的香蒜撈麵可以自己做到相同味道嗎?或者有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