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善與惡(羅輯思維 第九期)

關 鍵 詞:慈 善

推薦書籍:

《白人的負擔》 (美)威廉·伊斯特利 著

《協和醫院的誕生和成長》 李子暘 著

《十個人的德意志》 孫世龍 著

我們談到慈善的第一印象就是各種捐助,包括社會捐助、政府捐助以及國際組織捐助等,慈善主體多樣。在全世界範圍內非洲國家每年都會接受來自全世界範圍內的各類救助與捐助,包括我們國家在內都會為非洲地區提供數量客觀的物資救助、醫療衛生援助以及一定程度的軍事力量協助等等。但是,哈佛大學對非洲某一國家做過一項調研,其結果是每年非洲國家接受的救助很大一部分被各環節中飽私囊了,外來捐助越多反而貧困情況愈發嚴重,這個結果與我們的通常認知是不相符的。而在我國國內出現的郭美美事件,紅十字會被推到了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以致於紅十字會宣稱善款籌集遇到了困難,影響了日後慈善工作的開展。

看似兩個性質不同的事件,但其實它們都與慈善相關,也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慈善的善與惡了。慈善,其本意應該是無償幫助陷入困境的人或群體,可以暫時度過難關,但絕不是持續的「供養」。我們有句老話說的好「救急不救窮」,慈善也應該是這樣的。比如我們的「希望工程」,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失學兒童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系統教育,這樣當其完成學業以後可以自食其力立足於社會,進而也可以回饋社會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如果變為「供養」模式的話,就會變成要一直養著被救助對象,從小養到大了。慈善應該是有反饋的,應該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是人們發內心愿意做的一個舉動。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有一位傳教士,他向女王建議要將救助院的條件降到最低標準,請注意這是一位肩負傳遞上帝福音、將愛灑遍人間的傳教士所提出的建議,聽起來和上帝的博愛是相反的。但我們再仔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其意思是要告訴人們要勤勞,當你遇到困難時大家會幫助你,但因為懶惰而陷入窘境,那隻能自求多福吧。

不管每個人對慈善的觀點是怎麼樣的,但大部分人對於人要做善事還是認可的。我們並不缺乏慈善的心與行動,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可以可信的制度與慈善行動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慈善事業的發展應該越來越透明化、科技化、高效化,減少人為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顆慈善的種子已經種下,只待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以裸體的形式來做慈善或是公益的呼籲呢?
如何看待修女特蕾莎以及她所經營的仁愛之家的爭議?
反馬太效應

TAG:罗辑思维网络节目 | 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