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清楚嗎?
孩子調皮的時候,當父母的肯定首先會教育孩子,有時候甚至還會動手,你知道打罵孩子對於孩子的傷害嗎?打罵孩子的七大危害,您真的清楚嗎?
七歲的小博,坐在蘭海對面,哭了起來。 對話過程中大多數時間,他都眼含熱淚。 蘭海過去輕輕摟住小博,溫存地說:「蘭海跟你在一起,等你傷心的這個情緒過去了,我們再一起商量可以怎麼解決,好不好?」 小博說:「媽媽可以生氣,但是不要打我。」 蘭海:「你覺得媽媽知道你心裡很傷心嗎?」 小博:「不知道。」 蘭海在最後總結的時候說:「其實他的媽媽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我非常同意這句話。 相信打過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畏懼的小眼神的時候,心裡通常都會掠過一絲心痛,後悔自己「今天怎麼又沒控制住自己?」 但過後當一切如常,這一絲痛悔,很可能就隨風飄散了。 通常我們在明知一件事是不對的情況下,還要去做這件事的原因是: 我們以為我們知道, 但我們不是真的清楚, 這件事的害處或者後果究竟在哪裡。 今天我想坐下來,好好跟大家談談,打罵孩子,到底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傷害一: 孩子們無法學會我們希望他們學會的。
在小博這個事例里,媽媽希望他可以快一點做作業,當小博不能儘快完成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挨打。 在挨打的過程中,小博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恐懼。還有媽媽焦慮急迫的情緒。 當一個孩子的身心被恐懼包圍的時刻,他本能地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付「恐懼」這件事情上。 至於媽媽原本希望他做好的事,比如快點寫作業,反而全都拋諸腦後了。 孩子反而沒有機會掌握如何快點寫作業,他掌握的只可能是:我要怎麼樣才可以不挨打?
傷害二: 安全感缺失。
現在我們常常把「安全感」這個詞掛在嘴邊,但是我們真的明白安全感缺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嗎? 在小博這個例子里,對寫作業這件事,媽媽的反應常常讓小博「不安」,因此他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最顯著的狀態就是「擔心」。 擔心是不是寫不好了又會挨打,擔心媽媽今天是不是又會發火? 在一個父母情緒穩定的家庭里,一切都是穩定的、可預料的。 孩子就像生活在四周穩定牢固的房間里,不用擔心房子會漏雨,不用擔心房子會竄風,更不用擔心房子什麼時候會突然倒塌、不牢固; 他可以在裡面安穩地吃飯,玩耍,包括在裡面安穩地做作業,最開始也許做得慢一點,但是他有空間和時間允許自己漸漸琢磨這件事,讓自己的能力逐漸增長起來。 這個孩子不會著急害怕。 他可以在穩固的房子里放心地探索。 才有機會好好地做自己。
傷害三: 缺乏規則意識。
這就奇怪了,我們打罵孩子,或者嚴格對待孩子,難道不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起「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規則意識嗎? 正好相反。 當孩子表現好,或父母自己心情好,就會對孩子特別好,誇獎他們,甚至滿足一些平時很少滿足的要求; 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或父母自己心情不好。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就尤其嚴格,批評指責更多,隨意指責和打罵。 孩子從這種模式中學到的,不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應當遵守什麼規則」,而是「爸爸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出格一點,爸爸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小心一點」。 孩子們學會的,是根據父母的心情和臉色指標來指導行動,而不是根據「規則」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那些不守規矩,只看臉色的孩子,就是這樣逐漸養成的。
傷害四: 缺乏界限,容易被別人侵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練習場。
一個從小就不斷受到父母「侵犯」的孩子,沒有為自己劃定界限的能力。 長大後他們在外部世界,也不懂得為自己劃定界限,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 在傳記電影《我,花樣女王》中,取得過無數冠軍榮耀的美國花樣滑冰選手坦雅,最終爆出各種運動醜聞。她幼年時長期被母親毆打,成年結婚後遭到丈夫家暴。 她產生的想法竟然是:「我想他是愛我的,因為我媽媽就打我。而我媽媽是愛我的。」
傷害五: 謹小慎微,害怕犯錯 經常因為犯錯而挨打的孩子,會養成不敢犯錯的行為模式。
驅動他們人生向前的動力,往往不是來自內心「想要往哪裡去」, 而是「哪裡離恐懼更遠,我就往哪裡去」。 這樣的孩子在面臨重大選擇時,往往只是急著「逃離危險」,而不能冷靜評估風險。 驅動他們整個人生的動力,來自於「恐懼」與「逃離恐懼」。 無暇思考什麼是真正適合自己,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他們會努力過上「讓別人滿意的日子」, 而非「讓自己滿意的日子」。
傷害六: 處理情緒能力弱。
一個家庭中,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就是這個家庭的情緒處理模式。 當孩子經常被打罵,父母情緒不穩定。孩子自身的情緒也無法穩定,同時他無法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處理自身情緒,也無法合理地表達自身情緒。 對不同天性的孩子來說,有的表現為無底線地隱忍退讓,有的則表現為在很多場合情緒失控。 情緒不穩定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也容易變得喜怒無常,莫名其妙地生氣和打人…… 當家庭沒有成為孩子情緒的出口,孩子只能在某些環境下釋放情緒。 小博有幸,在蘭海創造的這個安全的環境里釋放了情緒,同時得到了安撫。 而沒有這個機會的孩子呢?更多更大的可能,是在學校、在公共場所……當我們看到孩子在這些地方爆發力十足地大哭大鬧時,有沒有想過,這件事可能只是一個觸發點,引發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累積了太久的情緒……
傷害七: 對人的信任感缺失。
一個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很難學會跟他人好好相處。 首先在家庭中,孩子往往表現為幼年時隱忍,青春期叛逆。 除了青春期必然收穫的雞飛狗跳、關係緊張和各種不配合之外…… 等到了家庭之外,由於長期存在的「不安」,導致孩子很難對他人產生信任。跟他人的互動方式,要麼過度保護小心翼翼,要麼就是照搬父母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讓我們回到蘭海跟小博對話的現場。 蘭海對小博說
1、當下次媽媽再發火的時候,你要告訴媽媽:請你控制好你的情緒!
2、我會做好我自己的事! 這兩句話特別重要,因為大人啊糊塗得很,她們需要有人來提醒她們,但是媽媽這樣打你肯定是錯誤的。」 看到這裡,我一直在思考7歲的小博,有沒有可能在下次挨打的時候,對媽媽說出那句話:「請你控制好你的情緒!」 在這裡我更傾向於把它理解成,蘭海借著小博的口,對父母們說出的一句呼籲。 我們當然可以懲罰孩子,可以管教孩子,可以約束孩子,可以告訴他們這些行為是錯的。 但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從中收穫成長,「打罵」是最不奏效的方式。 是離我們原本的目標越來越遠的方式。
如果父母們無法聽到這句呼籲,或者父母自己就是拒絕成長呢?孩子該怎麼辦? 就是像蘭海教小博的那樣—— 當父母自己情緒不成熟不穩定時,孩子們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對父母說:「請你不要打我,請你學會控制你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學會主動划出界限,這也是主動為自己爭取權利,並且主動成長的機會…… 蘭海在最後的總結中說: 「當一個孩子主動去表達,主動去面對,才能夠真正意識到,這是他自己的力量在解決問題。」
噹噹當~~敲黑板,劃重點的時間又到啦: 先複習一下,父母打罵孩子,到底會給孩子帶來哪七大傷害呢?
1、孩子們無法學會我們希望他們學會的。
2、安全感缺失。
3、缺乏規則意識。
4、缺乏界限,容易被別人侵犯。
5、謹小慎微,害怕犯錯。
6、處理情緒能力弱。
7、對人的信任感缺失。 而孩子要如何面對父母打罵的行為呢? 首先, 大聲告訴父母們,打罵孩子是不對的,請你學著控制你的情緒! 其次, 只有你學會了控制你的情緒,我才有可能,把你要求我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這說的不是遺傳。 而是孩子身上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相應的烙印。 「愛」和「安全感」, 是我們最希望傳遞給孩子的, 但需要反思的是, 那些我們嘴上常常說的, 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推薦閱讀:
※韓東燃和Orangesky的Live——父親:一個不可替代的教育角色
※我為什麼反對少兒讀經
※你經常問孩子的這幾句話真的不對!趕快改
※一名寶爸900天家庭教育訓練之路
※孩子開學與家長焦慮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