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之道】我們的敵人是我們自己

原文:「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字詞解釋: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我們厭惡上面的,比如說上面的領導欺凌你了,你千萬不能用領導對待你的方式來對待下面的人。同樣的道理,下面的人欺騙你,你千萬不能用欺騙的手段對待你上面的人;厭惡前面的人不善,就不能用前面人的方式去對待後面的人;厭惡後面的人不善就不能用這種不善對待前面的人;厭惡右邊人的不善,就不能用這種不善對待左邊的人;厭惡左邊人的不善,就不要用這種不善對待右邊的人。這就是所說的絜矩之道。

一個人對我不善,我很討厭他,但是千萬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人,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很多人容易在這個地方走入誤區,覺得別人讓我內心出現了情緒,就認為別人是不善,於是,自己也就不敢用這樣的模式對待他人。

修心應該是這樣,別人對自己的任何行為都不能激發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才是心正。如果我們動不動就受別人的影響,就認為別人的行為是惡,那隻能說我們的內心太狹隘了,說明我們需要成長我們的內心。

至於對待別人的方式,如果你能接受上面對你的行為,你就會辯證地看待上面的行為,因為有的時候來自上面的可能是忠言逆耳,你消化了逆耳的言語,那你就不會「惡於上」。實際上,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內心不寬廣,讓我們對上面的感到惡,而不是真正別人有什麼惡,至於會不會「使下」問題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了。

如果你的手下同你過去一樣,也是小心眼,是一位內心敏感的人,你就不能用上面對待你的方式來對待他,因為這樣可能讓他「惡於上」。如果這個人內心廣博,即使你怎麼嚴厲地對待他,他也不會感受不到你的「惡」,你就可以讓他承擔更多的責任,可以讓他接受更多的挑戰,他自然也就可以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那怎麼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善還是惡呢?

首先說自己,修心以後自己可以對別人的任何行為不感覺到惡,這是修心的根本,否則修心就失去了方向。再次是自己不能主觀故意去傷害別人,主觀故意就是惡。除了不能主觀故意去傷害別人外,雖然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也需要考慮別人的接受力,如果別人不能接受,你還用這種嚴厲的方式對待別人,在某種意義上說,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也是惡。現實中,惡更多的來自於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或者剛開始是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讓別人同自己對著干,最後就乾脆主觀上故意傷害別人。

至於別人的惡,更多的時候還是與自己的內心空間有關,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大,你就感受不到別人的惡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所謂的敵人真的很少,這個觀念就與佛家就比較接近了。《大學》中提到的別人的不善,更多的是說這個人拒絕成長,主觀故意去針對別人。如果說我們內心有足夠的愛,我們就能包容他,就能讓他得以轉變,修心要走這條路才可以。當然,對於極少數拒絕改變的除外。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優秀心理諮詢師的真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詩》云: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大學之道】人生沉浮的機理
【大學之道】避免人生隱患的秘密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