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稱「『獵鷹重型』算不上重型」且「難稱壯舉」?
http://news.163.com/18/0208/00/DA35QJB6000187V9.htmlnews.163.com
補充原文如下: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能超越獵鷹的火箭只待立項
(原標題: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能超越「獵鷹重型」的「長征」火箭只待立項!)
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一日之間占刷爆了「朋友圈」。北京時間7日凌晨4點45分,在兩次臨時推遲後,「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兩枚助推器也成功回收。
對於「獵鷹重型」的發射,國內外媒體均不吝讚美之詞,稱其為「太空奇蹟」「壯舉」,「改寫了歷史」。不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獵鷹重型」的發射難稱「壯舉」,「獵鷹重型」本身甚至算不上「重型」。據美媒報道,「獵鷹重型」是在「獵鷹9號」的基礎上改進的,其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為63.8噸,是目前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不少人稱之為「重型」「超重型」運載火箭。「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因此,獵鷹9不夠格」。龍樂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歷史上重型運載火箭的代表是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18噸。此外,蘇聯研製的「能源號」運載火箭也屬於重型運載火箭。「雖然『獵鷹重型』在現役運載火箭中是載重量最大的,但還是算不上重型運載火箭,更談不上超重型。」
據悉,「獵鷹重型」的一級助推器部分由3個模塊並聯組成,其中兩台外掛助推器均為回收利用的「二手貨」,這種「二手」火箭再利用被龍樂豪認為是「獵鷹重型」最大的技術亮點。龍樂豪表示,兩個外掛助推器均為重複使用,證明這種模式已經接近穩定。「雖然其中央助推器海上回收失敗,但這條路已經走通了,可回收技術假以時日肯定會更加完善。」「獵鷹重型」另一個受到關注的技術細節是其裝備的27台「梅林」引擎同時點火,太空探索公司CEO馬斯克本人都表示,這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龍樂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獵鷹重型』起飛重量大,起飛時需要足夠大的推力。在較難增加單台發動機推力的情況下,太空探索公司只能選擇用增加發動機數量的方式彌補推力的不足。「發動機台數過多不一定是好事,火箭的可靠性會受到影響,因為複雜的系統不如簡單的可靠」,龍樂豪表示,「當然,多引擎也可為火箭飛行在一定條件下帶來推力容錯度。」龍樂豪表示,「獵鷹重型」的最大意義在於推動大型運載火箭向低成本發展邁出重要一步,也開闢了運載火箭不同於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新途徑。據美媒報道,「獵鷹重型」的發射報價在1億美元以下,甚至可能低至9000萬美元,可回收技術是其降低成本的關鍵。龍樂豪認為,此前的太空梭與蘇聯的「能源號」都是可重複利用的,但它們都太「高大上」,沒有更多考慮經濟成本,美蘇把政治較量放在首位。「『獵鷹重型』更加『接地氣』,兼具可靠性和性價比,其開闢的這一道路是值得稱讚的。」事實上,中國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重型運載火箭「」,未來將實現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140噸,遠超「重型獵鷹」。龍樂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長征九號」的預先研究工作、技術攻關、方案論證都在進行中,也有一些初步進展,只待國家正式立項。「以中國現有技術,立項後10年之內研製成功是完全可能的」,龍樂豪表示,「根據當前世界各國的動態看,『長征九號』如果按計劃實現,到時有可能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之一」。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建造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其Block1型、Block1B型和Block2型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分別為70噸、105噸和130噸,均低於「長征九號」。龍樂豪表示,中國已有較好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雖不如美國雄厚,但兩國的差距在縮小。龍樂豪分析稱,美國工業基礎比較成熟,經過六七十年的積澱,航天基礎設施比較健全,太空探索公司這樣的私營公司利用這一基礎,加大投資,集中人才,就可以比較快得出成果。「當然,美國政府也正在大力扶植航天領域的私營企業。」「重型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龍樂豪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未來人類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深空探測、太空移民等都離不開重型運載火箭。「重型火箭是面向未來的科技,它決定了未來人類能在太空走多遠。」
「很慚愧,全世界現有的所有火箭,包括我做的火箭,我全都看不上。
我希望在未來為做出我看的上的火箭做一點微小的貢獻。」「重型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是面向未來的科技,它決定了未來人類能在太空走多遠。
走多遠不僅要靠個人奮鬥,還要看歷史進程…」翻譯成這樣可能會減少一些歧義。2011年,梁小虹: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項目爭取在「十二五」期間立項。
2013年,龍樂豪:如果國家下決心,我們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前後實現載人登月。
2016年,梁小虹:我國的重型運載火箭已經完成深化論證,有望15年內首飛。
2018年,龍樂豪:只待國家正式立項。以中國現有技術,立項後10年之內研製成功是完全可能的。
我想都能感覺出什麼。
在他的位置肯定要這麼說啊,都是為最後一段「重型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服務的,不然和公司比國力畫風不對了啊,為宣揚國力目的立項投錢的必要性就沒那麼高了。
至於媒體和新媒體解讀,那就(攤手
NASA以前的定義是20t~50t算Heavy Lift Vehicle, 50t以上都算Super Heavy Lift Vehicle,沒有更大級別了。真打過50t+載荷的地球上就三型號,上天成功的算上FH也才4個。所以長五在外媒就是Long March 5 heavy-lift rocket,不是我們自稱重型翻譯過去的,評價體系不一樣。
不請自來。報道是本人寫的。首先,文章由龍院士本人審閱並修改過,「難稱壯舉」是他原話,老爺子表示「把三個人送上月球」才算是壯舉,這與他本人一直強烈支持中國開展登月計劃的個人態度有關。關於如何看待「獵鷹重型」,我想如果閱讀完原文而非只是看截圖的朋友,應該能看出龍院士對「獵鷹重型」是持讚賞態度的,認為其最大創新是回收技術,最大意義在於商業化。當然,技術上還有不足,龍院士也提到了一些。至於是否重型,文中直接引語「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這是一位航天專家從專業角度的評價,不含褒貶。最具刺激性的點在於長九,不少人是這是酸葡萄。主導中國運載火箭研究的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其實並不和SpaceX對標,而是想縮小和真正巨頭nasa的差距,因此規劃中的長九直接上140噸,比長五大多了。「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與「商用」是運載火箭的兩條路徑,商用上SpaceX擴大了中美差距,但龍院士關注的是更高一層的競爭。這篇文章的一些手法,包括標題(報紙上的標題很常規,新媒體是單獨取的),其實是希望國家能夠看到差距,儘快批准長九立項,儘快趕上去。說到底,差距存在,但是要讓它縮小而非擴大。其他問題歡迎評論和私信。無腦黑環球的就算了,請去微博找老胡。
根據LEO運力來劃分運載火箭的話,我國的分類標準是:
0-2噸為小型,如獵鷹1、長6、織女星
2噸到20噸為中型,如長2F、長7、聯盟號
20噸-30噸為大型,如長5、D4H、質子
100噸以上為重型,如土5、能源、SLS
由於很少有質量大於30噸小於100噸的LEO載荷,所以介於30噸與100噸之間的運力的火箭比較雞肋,相較20噸的運力過剩,相比100噸級又太小。而FH運力就在這個區間中,所以按這個標準可以稱其為超大型。
龍老的「算不上重型」就是以此為依據。
再比如印度GSLV MK3他們也叫重型火箭,不過按我們的分法,只能算中型。
FH首射成功確實意義重大,其亮點在於可復用+商業化,發射成本大大降低。其成功是美帝雄厚的航天資本與SpaceX高效率的雙重結果,是現有F9成熟基礎上的再進一步,並不出乎意料。要說「壯舉」,載人登月登火才是真的壯舉,不論是土五還是未來的SLS、長九、BFR,只要能讓人類腳踏另一片土地,這便是「壯舉」。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仁者見仁,我想再多說一句,在FH面前保持平常心,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存在差距是正常的,不要有點兒成就就飄了,忘了自己的初心。不要人家取得點成就,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至於如何縮小差距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中國航天內部喊長5也只是大火箭,沒有用重型火箭這個詞。
我翻開新聞一查……歪歪扭扭每一條上都寫著「回收」「經濟」『重型』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要錢」!
按龍老的標準,什麼叫「重型火箭」?N1、能源、土星5號、太空梭,也許將來會加入SLS、BFR和長9。什麼叫「壯舉」?三個美國老哥開著台洗衣機往返月球那才叫壯舉。跟這一比,把一台跑車送進一個四六不沾的軌道還能叫壯舉么?
補充,
對於「獵鷹重型」的發射,國內外媒體均不吝讚美之詞,稱其為「太空奇蹟」「壯舉」,「改寫了歷史」。不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7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獵鷹重型」的發射難稱「壯舉」,「獵鷹重型」本身甚至算不上「重型」。
既然有人 @克里斯凱 說文章里 說 難稱壯舉 有點酸,那估計也不止他一個人這麼想。但問題是這個難稱壯舉是誰說的。院士的原話有嗎?前腳說「獵鷹重型」的最大意義在於推動大型運載火箭向低成本發展邁出重要一步,也開闢了運載火箭不同於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新途徑」,後腳說這難稱壯舉 。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的嗎?
更不要說從全文結構(尤其是新聞稿的結構)來看,這放到開篇的第一段,顯然不是院士的意思,而是記者在給自己的文章定基調。
//--------------------------------------------------------------------------------------------
如何評價?2點。
科技新聞方面記者從來沒有靠譜過,甚至是在作惡。
吃瓜的依然吃瓜,別管如何宣傳什麼大國,骨子裡依然跪著。
據美媒報道,「獵鷹重型」是在「獵鷹9號」的基礎上改進的,其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為63.8噸,是目前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不少人稱之為「重型」「超重型」運載火箭。
「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因此,獵鷹9不夠格」。
大家自己去搜搜看重型火箭的定義,看看以前重型火箭是怎麼定義的。那個「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是啥時候出來。是為了給自己找面子才這麼說的,還是一直以來就有這個說法?
龍樂豪表示,「獵鷹重型」的最大意義在於推動大型運載火箭向低成本發展邁出重要一步,也開闢了運載火箭不同於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新途徑。據美媒報道,「獵鷹重型」的發射報價在1億美元以下,甚至可能低至9000萬美元,可回收技術是其降低成本的關鍵。
龍樂豪認為,此前的太空梭與蘇聯的「能源號」都是可重複利用的,但它們都太「高大上」,沒有更多考慮經濟成本,美蘇把政治較量放在首位。「『獵鷹重型』更加『接地氣』,兼具可靠性和性價比,其開闢的這一道路是值得稱讚的。」
專家是什麼態度,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技術先進就是技術先進,該誇就誇。
然後,我們說說吃瓜的和骨子裡的。
《獵鷹9號算個蛋 中國將有2000噸運載火箭》http://nb.zol.com.cn/677/6778968.html
作者:李鑫
這位大概是看了標題就開噴了。可他自己也是個標題黨。
但是,這些媒體記者、編輯,不可能是白痴,不知道自己的寫的東西表達了啥意思。這些東西寫出來是要給人看的,是要吸引人看的,這樣的標題、內容,為的就是迎合某些人骨子裡就是認為中國不行,美國就是親爹的思維。
平時航天根本不關心,國內發射直播根本不看,就是失敗了也不關心。因為想黑又不懂技術,黑不到點上(比如這位李鑫)。這次美國親爹發射火箭了,可回收、最大,這二點簡單易懂。好,這次看懂了,可算長臉了,趕緊開黑。
而且我說的不是某些常年崇洋媚外的,你要是觀點始終堅持如一,常年堅持不懈的黑,也是牛逼。我說的就是多數吃瓜的。
這幾天航天標籤下的問題大家都可以看看,看看都是什麼水平的問題!平時發射火箭,也不見你們這麼積極提問。尤以下面這個為最
SpaceX火箭艦體上的實時視頻是如何傳輸的?為何中國的火箭發射直播不採用此種技術,直播效果差距很大?www.zhihu.com從小到大看過數次電視直播
看過數次,結果不知道自己看的是啥;看個美國火箭就突然看懂了,就突然知道自己看的是「箭體上的實時視頻」,真的只是因為美國的視頻更清晰?
討論高鐵時都知道哪些是公知帶節奏,換個火箭話題一個個的比公知還公知。自己琢磨、琢磨,你們現在討論的火箭問題和高鐵有啥不同?
不遠的將來,新一代的美國飛船發射,八成還是spaceX。現在就這樣,連自己國家的航天院士都敢懟,到時候你們要怎麼樣?嘴炮這麼厲害,乾脆發射時把你們捆下面當發動機得了。
坐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言論上線
這是16年底老龍的口徑。長五是大型,設計leo130t+的長九是重型。重型?leo沒上一百噸你也好意思稱重型這樣子。各位一直以來沒有關注中國航天這會突然被個重獵吸引來的答主能不能不要憑想像答題搞個大新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捧一踩一?
自顧自就替官方感到羞恥了?官方表示莫名其妙,我們標準一直以來就是這樣不是重型就是不是重型,精神spx股東吹破了天也不是。國家還替你感到羞恥呢。最後求求各位,不要圍著重獵搞事情了,最近我這一直就是重獵spx的問題(順帶搭上中國航天),我一個個都看了,基本沒人關注沒人答的,求你們別問了。
火箭冷知識:德爾塔重型,獵鷹重型 都不是重型火箭。他們叫重型只是因為有德爾塔四普通型還有獵鷹九號普通型……(這麼叫其實還因為這兩個火箭都是換湯不換藥的複製了兩個一級又粘上去了,一方面新火箭比之前的型號重好幾倍,另一方面又是用著一模一樣的零件,所以很自然的想到了這種命名方法)……就像星巴克的Grand(長征五)不是大杯,之所以叫它大是因為還有更小的(長征七)Tall,而Tall也不大因為還有更小的Short(長征六)還有Shot(長征十一/快舟)……而事實上,要買Venti(長征九)才勉強夠喝
真不知道現在的煤體是壞還是傻,這才是龍老的原話?您看清了?
對我國未來航天事業充滿信心你不題,對那句「要客觀看待中美之間的差距你不提」,直接忽略「嚴格意義」四字,省去了對獵鷹的肯定和讚賞,這就是現在的媒體水平?學過初中語文的人都知道,省去了這些意思還能一樣嗎?
別的什麼都不會,斷章取義的水平倒是越來越厲害了,可憐龍總工為國家航天事業操勞了一輩子,付出了青春,付之了歲月,一世英名卻因為媒體的兩句斷章取義給毀之一盡。中國航天落後,龍老比我們任何一個都急,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人家硬挺著不退休是為了什麼?還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一把老骨頭還能有點用,還能繼續為祖國燃燒兩年嗎?這些媒體去關心,知乎的諸位去關心過嗎?
沒有,你們不信,你們只信斷章取義,你們只信這人是尸位素餐,你們只信經費被貪所以中國航天才起不來。經費被貪?呵呵,你要有貪的是啊!
只待立項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他想干能幹,而且能比SpaceX乾的漂亮,可是上面都沒立項。龍老是想借著熱度還未散去的時候向媒體委婉的說出困難,讓民眾理解和支持,好讓上面也看到。可媒體是怎麼乾的?斷章取義,搬弄是非,混淆視聽!我不知道龍老現在是怎麼樣的心情,但我要是他,就兩個字:心寒!我注意到航天一院的梁小虹在造就演講時,也提到過這個「重型」的標準,即總重3000噸,近地運載100噸。
我猜即使這不是全球標準,至少也是國內航天口廣泛知曉的一個既有標準。
院士只是科普「重型」這個概念,而不是在表達「Falcon Heavy還算不上重」這種意思。
無良媒體斷章取義煽動情緒,大概是別有用心吧,這幾年媒體搞了多少破事相信大家也心裡有數。下圖運載火箭研究院官方公眾號。
政府想維穩對吧?那就先殺媒體人。沒有他們天天挑事帶節奏拉仇恨瞎造謠,這社會真能穩定不少。
我覺得太正常不過了
在我們這種老一輩80後中年賽博朋克窮屌絲看來,大才是美,多就是正義。40年前,美國佬就用土星5號這至今無法超越的巨獸把飛船組件送入軌道,合體後載人飛到月亮上再返回了,這時甚至我還沒出生。在我們的世界觀里,這才是偉業,這才是大這才是美,美國佬直接把美國國旗插在月亮上,可在我們看來,這才是人類。真的,美國佬這麼牛逼,美國佬即人類。現在呢,發了一個可返回的火箭,芯級還墜毀失敗了。火箭沒土星5一半大,荷載居然是個不知所以的跑車?!是同一控制人控制下公司的產品,老實說會計上要記關聯交易的。媒體因為上市公司的原因瘋狂造勢,彷彿馬斯克真的創造了人類從未有過的壯舉。根本就掐掉了實驗失敗的事實。然後朋友圈的裝逼犯拚命轉發……老實說,我心中的雄偉燈塔美國,死了。就在1991年12月26號。她的基友死去的第二天,因為無聊和寂寞,自殺了。6億美元完成該項目,你讓別人怎麼申請項目費用?
重不重型其實並不重要,只是一個劃分的問題。
但難稱壯舉這個說法真的挺酸葡萄的。要是獵鷹重型都「難稱壯舉」,那整個中國的航天事業對於全人類恐怕只能用不值一提來形容。第一台電動車是誰發明的?人類記住的是特斯拉,是馬哥。第一個燈泡是誰發明的?人類記住的是愛迪生。第一張紙誰造的?中國人記住的是蔡倫。現在重型獵鷹就是那個真正能讓衛星和空間軌道技術進入千萬家的突破,能夠帶來發射費用的極大縮減,極大的增加能夠搬到天上去的業務的數量和類型。有哪些航天行為能算壯舉呢?
第一顆衛星,第一次人類宇航員,第一次出艙,第一次登月,第一座大型空間站,第一次飛出太陽系,第一次著陸火星,第一次復用的太空梭,沒了。
20年以來,除了火星上的勇氣、機遇號;還有啥大成果?
只有獵鷹,和重型獵鷹。航天是全人類的事業,民族主義在地面上搞搞就好了。補充:
如果土星五號時代的航天是男孩子的浪漫,那重型獵鷹時代的航天就是成年男子的浪漫。從首飛到登月時代那種不計代價,不惜成本甚至可以說不惜生命的宇宙競賽時代已經過去了,人類已經從一次和太空「約會」的悸動中逐漸清醒過來,再也不可能為了「浪漫的大火箭」不惜一切了。
就像男孩第一次追女孩總是傾其所有,但男人面對愛情卻不得不考慮更多。有的人只能不斷緬懷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波瀾壯闊,再畫幾個巨大的、舊時代的火箭ppt,然後一味的抱怨就是國會的老爺們不給錢。對不起,國會的老爺們玩膩了。全世界的老爺們都玩膩了。沒有了蘇維埃,國會的老爺們並不需要你那「雄偉的大火箭」來表明自己是自由世界的燈塔。而全世界的老爺們更不會覺得自己有本事做出超越土星五號的偉業。你的浪漫,沒有國會老爺的金元,永遠都只能是ppt。而有的人默默的收拾起曾經的理想,給它換上另一個面孔重新出發。
如果人類最終能走進星際大航海時代,靠的必然不是把航天當作「國家的門面」,「體制的勝利」而不斷伸手向納稅人要錢的御用科學家們,那和拿父母的錢泡妞的中學生沒什麼區別。靠的必然是健康的商業體系下自發出海的「商人們」,為了金錢美女和容易,不斷的從魔鬼手中為人類開疆闢土。有差距努力就是了,不可怕。酸人家就沒有意思了。
1. 獵鷹是不是重型。
縣裡聯考出題特難,就一個人考了65, 其他人都在2,30分,大家把考65的捧為學霸。有個考了20多的說:我認為學霸的標準必須100分, 考個65根本算不得什麼。 我是還沒下決心,要下了決心,肯定考他個100分。目前關於重型各國各有標準,你認為不是,那人家也可以認為是啊。2. 長九一舉超越SLS 拜託,長九還是Ppt, 人家SLS 已經在建了,計劃19年首發Block 1.這說明龍院士初心不改啊。2016年4月,他就指出SpaceX海上火箭回收純屬炒作:
SpaceX完成火箭海上回收 我國院士質疑炒作-天文,航天,SpaceX,火箭,院士-驅動之家news.mydrivers.com真話:一個這麼大的項目從頭到尾6億美元就上天,這他娘的還讓不讓人體現制度優勢了?以後大項目申請,經費預算那塊怎麼寫?
推論:以我對體制的膚(深)淺(刻)了解,商業化火箭、可回收大推力火箭這塊一定不搞了。本體制擅長於花一半的錢重複別人的工作。如果原本花銷才6億美元,本體制不愛干、非常不愛干(這不怪本體制,NASA也不愛干、愛干也干不來)。大家熄了迎頭趕上的念頭。10年之內,本體制搞的東西,應該更高、更大、更上,另闢蹊徑,限于軍事國防。希望被打臉(概率為零)。
確實不算重型應該算 super heavy-lift launch vehicle超重型咯
推薦閱讀:
※有沒有抽煙的宇航員?
※上帝安在5
※【T-256d】番茄是個寶,月宮少不了
※如何評價冥王星照片在一天內被大量消費的現象?
※使用核動力的航天器有哪些,有何特點?
TAG: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伊隆·馬斯克ElonMusk | SpaceX | 航天 | 運載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