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中我軍參戰步兵連武器裝備是像《芳華》里那樣嗎
最近熱映電影《芳華》,裡邊的我軍步兵分隊(劉峰率領的步兵排執行護送馱隊的任務,但本質上還是戰鬥分隊)一水兒的65式軍服、80鋼盔、56式衝鋒槍、56系列彈藥攜行具、老八路綁腿,真可謂英姿颯爽,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和關注。那麼,1979年參戰我軍步兵連的編製裝備,是像影片中那樣嗎?
下面就舉一個典型實例進行說明,也是西線雲南方向部隊,我成都軍區第13軍37師111團某步兵連。
先看人員編製。
參戰時,該連轄步兵1、2、3排,火器排(也稱4排),連部直屬班,炊事班,有幹部9人(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副指導員、4名排長、司務長)、戰士116人,共計125人。
步兵排下轄3個班,每班9人,排長1人,共28人。
步兵班9人含正、副班長,戰士7人(內含機槍正、副射手,戰鬥小組長,4名步槍手)。
火器排下轄3個班,2個40火箭筒班、1個60迫擊炮班,排長1人,共25人。
40火箭筒班轄3個小組,每組含正、副射手各1人,班長1人(副班長編入某組),共7人。
60迫擊炮班下轄2個小組,每組含炮長和一、二、三炮手,正、副班長,共10人。
連部有連長、指導員、副連長、副指導員4名幹部,直屬班有上士、文書、衛生員、報話員、司號員和2名通信員,共11人。
炊事班有正、副班長和2名戰士,司務長,共5人。
按照戰時甲種團步兵連編製,該連還缺編10-13人。
再看火器編製。
步兵排編製衝鋒槍10支(每班正、副班長和戰鬥小組長各1支,排長1支,每支彈藥基數200發)、班用機槍3挺、半自動步槍12支(每班4名步槍手各1支,每支彈藥基數150發),每人配發手榴彈4枚。
火器排編製40火箭筒6具(每個火箭筒班3具,每小組1具,每具備彈8發)、60迫擊炮2門(每個迫擊炮小組1門,每門備彈30發)、衝鋒槍1支(配給排長)、半自動步槍1支(配給60炮班班長),一般每人配發手榴彈2枚不等。
連部4名幹部配發手槍各1支(每支彈藥基數20發),連長、副連長各配發衝鋒槍1支。
司務長配發手槍1支。
其他人員配發手榴彈2枚不等。
通信器材為4部861連排指揮機,由連長控制1部,3個步兵排長各控制1部。
全連共配備33支衝鋒槍、37支半自動步槍、9挺輕機槍、5支手槍、40火箭筒6具、60迫擊炮2門、861指揮機4部、防毒面具115具,攜帶手榴彈345枚、爆破筒9根、步機槍彈26300發、手槍彈200發、40毫米火箭彈48發、60毫米迫擊炮彈60發、炸藥72公斤、75型射線指示儀1部、72型個人劑量檢查儀1套。
全連指戰員身穿65式棉布軍服(戰前曾配發71式「的確良」軍服,因不適合作戰而換回65式棉軍服),戴解放帽,未配鋼盔,打綁腿,著高腰防刺防滑解放鞋,背挎各種武器裝備。單兵彈藥攜行配發56系列彈藥攜行具(分56式半自動步槍彈袋、56式衝鋒槍彈匣袋、56式班用輕機槍彈盒包、4倉木柄手榴彈袋)。單兵生活用品除攜帶壓縮乾糧、罐頭和少量大米、鹹菜外,還有帆布背囊、尼龍吊床、急救包、防毒面具、凈水藥片、驅蚊劑、香煙、砍刀、小鐵鏟、挎包、水壺、雨衣等物。每個士兵的攜行裝具按「左生活右戰鬥」原則配置,全身重疊分掛、五花大綁,平均負重在50斤以上。
這就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西線我步兵連隊的典型戰鬥生活裝備(東線部隊基本也差不多,但多數不打綁腿)。就電影《芳華》中的表現而言,除了鋼盔和軍服的清潔度有差異外,其他大體與真實歷史是吻合的(開戰後很多指戰員將半自動步槍換用衝鋒槍,影片情節是符合藝術真實的)。
部隊如此負重,在越南北部這樣異國陌生的山嶽叢林地帶行軍打仗,有時候還要緊急穿插,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戰前一名軍首長看了部隊的演習後就指出,「這麼重的裝備,還要爬山,不要說打仗,累也把你們累死了!」
1979年我軍在建設落後的情況下,能夠克服困難攻堅渡險凱旋而歸,體現了參戰將士捨死忘生忠誠衛祖國的壯志軍魂!
在此向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全體指戰員和支前人員致以崇高的敬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推薦閱讀:
※中越戰爭,越南人為什麼喜歡埋地雷對付中國軍隊?
※求推薦一些關於中國對印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書籍?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什麼大量新兵陣亡?
※對越反擊戰揭秘:隻身斗群敵血染法卡山的「孤膽英雄」
※79年戰爭中我軍近戰的利器——67式木柄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