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你被欺負,才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太與眾不同了
人們不在乎生活的好與壞,但不能容忍別人跟他們不一樣。
1/6、有關學雷鋒的集體記憶
電影《芳華》有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丁丁發現軍裝丟了,旁邊有人說:「整天學雷鋒,不是有誰悄悄幫你洗了吧?」
馮小剛在電影中留下了大量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象徵,又不便說明,其中唯一能從50後穿透到90後記憶的,應該就是「學雷鋒」這個詞了。因為學雷鋒最熱鬧的時候,常常發生搶著洗別人剛剛脫下的臟衣服的事兒。
記得我小時候,每到3月5日前後,學校要求我們每人都要做一件好事,可哪有那麼多好事啊?那些時候祖國人民還很年輕,大街上半天也看不到個要過馬路的老奶奶。最後我們班同學就按組分配任務——誰負責丟東西,誰負責撿。
這些幾代人共同的記憶遇到了網路時代,就變成了一個個的段子:
在街頭散步,看到一個老奶奶摔倒在地,我正準備假裝沒看見,但我腦海里想起雷鋒的事迹,於是我加快步伐,趕回去給室友補襪子。
不過,這些記憶到了嚴歌苓、馮小剛手裡,就變成了對人性的拷問。
雷鋒不僅僅是一個好人,而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離普通人的思想覺悟十萬八千里的英雄,一個掛在牆上的英雄。
可如果你身邊真的出現了一位「活雷鋒」,你該怎麼辦?
2/6、當劉峰成了雷鋒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這句話引發了很多觀眾的共鳴:對啊,我就跟那劉峰一樣,太善良了,才被人欺負的。
或者引發了大家的自我解脫:知道我為什麼不做好人了吧?好人沒好報啊!
用這句話,一澆心中塊壘是可以的,但用來解釋影片中男主角的遭遇,沒說到重點。
劉峰是因為善良才被人欺負的嗎?
影片中觸摸事件之後,淑雯勸丁丁不要小題大作:「醫生啊幹事啊那些人都能抱你,為什麼偏偏劉峰不能抱?」
你看看丁丁是怎麼說的:「誰都能抱,就他不行!他是活雷鋒!他就不行!」
在那個年代,學雷鋒是一項人人要過關的政治任務,就好像跳舞中的基本動作,沒它什麼都不行,但及格就行了,誰也沒太當回事兒。
有人太當回事兒了,就成了別人眼裡的「事兒」,今天的話,叫「裝逼」。
不管是在那個年代,還是現在,普通人的生活都有兩套標準:一種是政治上正確的、朋友圈裡轉發的標準,一種是生活的、家庭的、小群體內部的標準。
就像在宿舍里,大家可以拿「學雷鋒」開玩笑,可這種話在正式場合說,那就吃不了兜著走。
劉峰的問題,就在於「學雷鋒」把自己學成「活雷鋒」,活雷鋒也不是問題,那個年代的活雷鋒多了去,更大的問題是他把兩套標準合二為一。這就徹底拉開了和群眾的距離,淪為了群體眼中的異類,這也為後來「英雄落井,眾人下石」埋下了伏筆。
說起來,本片的女主角,也是一個異類,小說里交待得很清楚——家庭悲劇造成了她鬼鬼祟祟的風格、偷竊撒謊的習慣,再加上多毛多汗的體質、粗製濫造的泡沫胸罩,這些從來都是被群體孤立的重要特徵。
就像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前言里說的:「他們不在乎生活的好與壞,但不能容忍別人跟他們不一樣。」
不過,並非所有的異類都下場悲慘,而且,大部分成功者都有相當嚴重的「異類體質」,這其中的差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3/6、你走了,我們懷念,你留下,我們難過
我最近在研究早期的企業管理史,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
當時的工人最仇恨的既不是資本家,也不是直接欺壓他們的工頭,而是他們中間最能幹的「生產標兵」。
一個工人每天的工作指標是有定額的,完成了就有錢拿,但定額是多少,需要一個標準工作量(今天的話就是KPI),但這個標準,資本家並不知道,所以工人可以想辦法怠工,甚至用故意破壞機器的辦法,來降低這個標準。
但資本家也有對付工人的辦法,就是用高一點的工資找出工人中的「生產標兵」,再用他們的業績為工作標準。
如果是你一個工人,你能不恨這個「生產標兵」嘛?當然,從邏輯上講,你應該去反對那些制訂這個標準的資本家,但資本家是個模糊的概念,遠在天邊,你最後還是會仇恨身邊那些「默默工作,卻連累了大家」的「生產標兵」們。
真正讓劉峰被「落井下石」的,也是觸動了別人的利益。
我來看看劉峰做過的好事:抗洪救災這些,跟別人沒關係,該拿的榮譽他也拿了;剩下的,幫別人打沙發、帶東西、吃剩下的爛餃子、幫炊事班趕豬,都是大家雨露均沾的小事……
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感激他的,但問題在於,相比他對別人的威脅,這些感激實在是微不足道。
影片中,他有一個軍校進修的機會,卻讓給了另一個人,看上去,好像是不關其他人的事。
但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想一想,你劉峰這回不走,下回再有機會,你還會讓嗎?就算你再讓,你會讓給我嗎?
你就是擋成別人頭上的傘,下雨天你為別人擋雨,可出了太陽,陽光也是先落到你的頭上。
你走了,我懷念,你留下,我難過。
話題說到這兒,有點沉重。還是換個角度,如果你是一個很牛逼的人,可還沒有足夠牛逼的地位時,怎麼才能不讓別人感到威脅?
4/6、異類的三條出路
一個牛逼的人,想要不威脅到別人,基本上會有三個可能,電影里都講到了。
第一種就是和集體(不是抽象的集體,而是具體的大家)的利益捆綁起來。
前面說到的工人仇視生產標兵的例子。後來的管理者發現,不如把工人編成一個個生產小組,獎金只獎勵到小組,再讓小組裡的「生產標兵」分配到個人,這麼做,那些「生產標兵」就一下子從「威脅」變成了人人爭取的夥伴。
電影里,戰場上的劉峰就屬於這種人。
打仗其實最重要的不是拿軍功,而是保住小命,就連政委都特意交待:「記住,勇敢不是魯莽」。在一個人人都要保命的地方,一個不要命的人就是別人的護身符,你的與眾不同就和集體的利益成功地捆綁在一起。
劉峰第二種結局就是政委一開始為他安排的,軍校進修後轉成政治幹部,那裡人人都是標杆,你也就威脅不到別人了。
如果你不幸是一個牛逼的人,如果你又無法融入集體,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別人更快地成功,早早給別人讓個道,這才是天大的好事。
這也是大部分異類最好的出路,你看那些行事不具一格的成功人士,如果是普通人,早就被罵成SB了。
最糟糕的,就是電影里,劉峰最後的出路,淪落到社會底層,誰也威脅不了,他也「安全」了。
當然,人十有八九會不服氣,就像劉峰在1991年跑到海南,可那一年的那個地方,也只有潘石屹,馮侖這些老江湖才能撈一些油水。
5/5、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電影中,劉峰被城管打翻在地,淑雯衝上去憤怒地喊道:「你打殘廢軍人?戰鬥英雄?」
城管們也害怕了。
其實,任何時代都是需要英雄的,但不能出現身邊。
英雄應該被供起來敬仰。如果出現在隔壁,就成了逗逼。
模範就應該送上主席台,老是擋住別人的路,就是一個麻煩。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英雄情節」,作為符號的英雄。
小說里也有一個情節,電影沒拍,何穗子去看望已經殘疾的劉峰,劉峰用單手把蘋果釘在一顆釘子上,再用這隻手,神奇地削完了這個蘋果。
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在我看來,這個時候的劉峰,比那個自己買本書自學修名表的劉峰,還要牛逼。
與眾不同的人,從精神上來說,任何時候都是與眾不同的。
(「電影中的職場人生」系列之四)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電影中的職場人生」系列
如果我被丟到孤島上只能帶一部片子,一定是這部
學渣逆襲學霸,學霸又被虐回學渣,兩部片子一起看,會有什麼驚人的發現嗎?
成功者的一生,只有兩天是開心的
推薦閱讀:
※那些畢業去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過得怎麼樣了?
※這五種人,在領導面前最吃香
※高效人士花更多時間在高價值的事情上
※你身邊有哪些讓你驚訝或嘆服的「胸懷城府,工於心計」的真實案例?
※讀懂這十本書,你就是職場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