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論與批評專業:啟程去探尋「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曾經在國企工作的最後幾年時間裡,一些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開始困擾我,比如「我到底是誰?」 「為什麼在這裡?」 「每天無數令我疲憊不堪的業務關係,到底對我的存在意義何在?」我想那時的我已經深陷於認同危機之中。危機這個詞僅從詞語釋義來看,既潛藏了風險,也預示了機遇,當我們身陷其中時,實際已處於心理舒適區的邊緣地帶,選擇留下是為了避免無謂的風險與損失,選擇離開則意味著新的道路,新的選擇,新的解決方案。回首來路,非常感激曾經幫助和鼓勵過我的老師、同學和摯友,也包括知乎平台上看到的很多溫暖人心的答案,正因為這些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心理漣漪,最終匯聚成一種力量和方向,引領我開啟了一場遠行。 因之這場旅行,我的生命似乎與一些人,一些書籍,一些陌生的作者產生了新的交集。我也希望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你們分享,雖然能力微小如我,也許很難一下子幫你們徹底解開人生疑惑,確切回答清楚「我是誰」這個問題,但哪怕只是點起一點點微光,讓你知道你並不孤獨,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需要一起思考探索,此時的你終究和彼時的你有所不同,那麼,我也會為此感到更多存在的意義。感謝你們的鼓勵與相伴!

文論與批評專業何為?

當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看到上面寫著錄取我的專業名稱MáSTER UNIVERSITARIO EN TEORíA Y CRíTICA DE LA CULTURA,那時的我對這個專業還很一無所知。上網搜索一番,並未有太多發現,後來經過一段學習,才了解到這個專業實際上和國內的文藝理論研究相對應,國內有一些文藝理論研究的學術雜誌,大家如果準備到國外讀文論批評這個專業可以提前參考一下。以我的個人水平,可能無法像國內的文藝理論專家那樣對這個專業進行系統化的介紹,僅僅從學校課程設置的角度做一些簡要的介紹,也以此說明我在這個專欄里想要分享的書籍到底屬於哪些類型。

學校的課程設置分為四個板塊:

  • 文化板塊(女性主義和性別理論、文化危機理論、後殖民文化、文化與權力及技術統治下的文化趨勢)
  • 思想板塊「身份敘事學、現代性:認同、回憶、期望與經驗(可想而之,能給課程起這麼長名字的另類老師非我導莫屬)、民主與政治文化、主體理論」這一板塊偏向於哲學研究,可以說是構成西方文論批評的支柱和核心內容。
  • 視覺板塊(視覺藝術如畫作或者電影的研究與批判)題圖配圖為西班牙17世紀畫家Velázquez的作品宮娥,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撰文評論過這幅作品。
  • 語言與文學板塊(語言學、修辭學及文學與社會想像)

由以上課程設置也就不難理解,學校課程介紹中所提到的「此碩士為跨專業研究項目」,各課程老師在教學中並不局限於自己研究的領域,而是綜合應用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諸多學科知識。對於專業的介紹我僅能做到如此這般淺嘗輒止,見諒!

對哲學的推崇

曾經在選畢業論文題目時,我也猶豫過,因為有人告訴在中國哲學專業屬於最難就業專業之一。但對導師的迷戀最終戰勝了殘存的理智,我還是跳進了導師的哲學深坑。後來我在閱讀中發現了一個現象,西方一些批評家對哲學有著不同的見解,下面就舉兩個例子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怎麼說的:

I dont at all think that the time we spent on Theory was wasted. One of the great benefits of seriously reading English is youre forced to read a lot of other things. You may not have a very deep acquaintance with Hegel but you need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egel. Or Hobbes, or Aristotle, or Roland Barthes. Were all smatterers in a way, I suppose. But a certain amount of civilisation depends on intelligent smattering. 這段話摘自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Frank Kermode的訪談,我們在敘事課上學過他的作品《結尾的意義》。讓我這個英語學渣來給大家翻譯一下這段話:我完全不認為我們花在理論上的時間是浪費。 認真閱讀英文的好處之一是不得不閱讀很多其他的東西。 你可能對黑格爾沒有深入的了解,但你需要了解關於黑格爾的一些事。 或霍布斯,或亞里士多德,或羅蘭巴爾特。 我想,我們在某方面都是一知半解之人。 但一定數量的文明正基於智識的一知半解。

可見英國的評論家在讀英國文學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哲學。而事實上很多語言學家和文學評論家本身的身份就是哲學家,他們通過語言的研究和文學分析來解讀哲學。

再來分享一段我的讀書筆記,"西班牙《國家報》著名的評論人Javier Oca?a曾經說過,作為電影評論家,不僅需要了解傳媒、歷史、文學和顯而易見必須了解的電影知識,更需要了解哲學,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真正的活過,戀愛過和失敗過...... " 每每看到這段話,我都安慰自己,看雖然我哲學學得不怎麼樣,但我最後一條是多麼得符合做評論的要求,那就是我曾經「無限次的失敗過」,失敗過啊,囧

事實上,哲學關涉了我們人類存在最本質的問題,導師說過,一篇哲學論文,有可能是無解的,但這種思考過程為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憂慮提供了一種途徑。

存在的憂慮

記得有一次看一篇文章,一位外國作家來中國訪問順道去爬長城。不要問我這個外國作家叫什麼名字,因為那天我躺床上偷懶,沒有爬起來記筆記。他看到很多人在長城城牆上刻下「到此一游」留念,並沒有表達對這些人行為的譴責,相反,充滿人文情懷地說:「人類需要證明自己存在過的願望是多麼強烈啊!」 無論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也好,或是生活在當下繁忙生活中如我的一介草民也好,我們內心的深處也許都隱藏著這樣的存在憂慮,在我們暫時寄居的軀殼終將消亡以後,我們留下了哪些曾存在過的證明呢?生命的時間如此有限,將時間投向哪裡才是更有意義的?我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給你們,在辭職重新選擇讀書之後,也並沒能徹底解決我的憂慮。然而我真誠的希望,我能陪伴你們在路上,和你們分享一些我讀過的書及一些所思所想,這就是我開這個專欄的初衷。我簡要又簡陋的開場白就這樣吧!

書評預告

-El cielo de Madrid 《馬德里的天空》 作者:Julio Llamazares 類型:文學 摘要:一些從西班牙外省來到馬德里尋求人生夢想的年輕人,匯聚在一間叫作Limbo的酒吧里,在這裡渡過的很多夜晚,見證了他們人生的迷茫,友誼、愛情與夢想的收穫與失落。這座城市讓人想要逃離,離開了卻無限懷念......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作者: Deborah Tannen 類型:語言學 很老的一本書了,我在舊書網淘的。是因為碩士同班一位本科英語的女生告訴這本書是導師推薦她寫論文用的。從沒想過語言類的學術書籍可以讀起來如此輕鬆有趣,相信大家看完可以提高對話技巧,尤其針對異性的談話技巧。

-Sí mismo como nadie 《獨一無二的自我》 作者: Antonio Gómez Ramos 類型:哲學

我知道有一些知友對這本書感興趣,必定我在別的答案里承諾過我要寫的,之所以還沒寫,解釋一下原因,北京流感真的堪比Sars,我也中招了,不死不活得過了一個月,非常感慨病重的人唯一想寫作的慾望大概只限於遺囑了吧。然後病好了,就被我導催促著處理一些讀博的事務。另外也是想到最後一次看這本書已經是去年上半年的事了,所以本來想再好好重新溫習一下。我儘力抓緊點時間,就爭取最先寫這個吧。再次感謝關注這本書的你們!也許哪天高興了,我自費出這本書的中文版,到時免費送給真正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們(最後一句話不是承諾,是暫時的幻想)。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位面小蝴蝶》這本書?
做好準備掌握技巧 讓寫作從0到1
如何評價高陽的小說《胡雪岩》?
書評《狂熱分子》
社會動物、利率與三間分布

TAG:自我 | 哲学 | 书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