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丁記燴面看豫面的發展機會

前天鹿鹿參加了紅餐創業大會,其中一位嘉賓分享的觀點,鹿鹿很認同——「在地方特色小吃中,垂直挖掘品牌化機會」。在餐飲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依舊有很多地方特色品類,存在著品牌空缺。之前鹿鹿寫過一篇陝面的文章,今天鹿鹿準備以丁記燴面作為思考點,跟大家聊聊豫面的市場機會。

文/王鹿鹿 ( 微信公眾號:鹿鹿餐飲大白話,專註研究餐飲品牌的跨界思考人。)

全文字數:約160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案例:丁記燴面;

創立時間: 2006年,創立於深圳;

門店位置:街店;

現有門店數:11家;

門店類型:快餐、正餐;

客單價:25-30元、50-70元;

丁記燴面快餐模式為河南麵食加小吃,正餐模式為河南麵食加豫菜。

「面」可以是快餐第一大品類

鹿鹿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國民飲食根本「粥粉面飯」四大品類中,誰才是第一大品類,鹿鹿覺得是「面」。其中有幾點思考:

  • 地域性。全中國從南到北,由東至西,每一個地方特色美食中,總會找到各種各樣「面」的影子;
  • 心智性。很多面品,是消費者對地方小吃認知的代表產品,比如陝西臊子面、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面、台灣牛肉麵、重慶小面、湖北熱乾麵等等……
  • 多樣性。面品的製法及配料非常多元化,可湯可干可澆拌。不同的技藝配搭不同的料頭蓋碼,能讓產品衍生出非常豐富的層次。

品類認知度越廣,它的市場空間越大;品類項下細分越廣,可以品牌化的機會也就越多。在麵食第一梯隊的四大細分品類「陝、晉、川、豫」中,前三者都已經出現區域性的先發品牌。單單一個豫面,依舊停留在有認知、有名氣(即有品類),而無品牌的階段。

豫面是否有足夠的市場空間

鹿鹿覺得,我們可以橫向對比一下陝面跟豫面,很有意思。陝西與河南都是吃面大省,都具有深厚的麵食文化;西安與鄭州分別是陝面與豫面的代表性城市;西安和鄭州都有數不清的麵館,然而陝面已經在南北市場逐漸崛起,豫面卻始終走不出來。

並不是口味的差異化,使得豫面無法被消費者接受。而是它未像陝面一樣,將陝西的正餐美食和特色小吃,與麵食進行簡餐化整合,進一步形成品牌與文化的輸出,強化市場認知。鹿鹿之前寫過,傳統品類創新的關鍵三個訊號「分化、簡化、進化」(文章鏈接:傳統品類創新難? 關鍵三個訊號--分化、簡化、進化)。如果豫面能完成從傳統到創新的迭代,可能會像陝面一樣,得到更多都市消費者的青睞。

豫面是否可以實現簡餐化

雖然河南的小吃,不像陝西小吃那樣膾炙人口,但如果精心挖掘,提煉出特色鮮明的代表性產品,意義極大。以深圳的丁記燴面為例,它的菜品結構是——冷盤+面點小吃+滷製品+手工麵食(部分門店有炒菜)。以簡餐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產品組合,即能滿足消費者小吃小喝的消費場景,又能比麵館快餐有較大的豐富性。

鹿鹿認為,這是一個可研究模式:從豫菜中提煉鹵品與冷盤,從小吃中尋找可配搭燴面的小吃(如丁記燴面的道口燒雞、鹵羊蹄、醬豬手,門口的現制燒餅等)。優化組合既能提高客單價,又便於產品適度標準化,提高門店經營效率。可以看出,丁記在點餐流程和產品結構上,有值得思考與借鑒之處。

豫面的機遇在哪裡,如何把握

從觀察角度看,丁記燴面屬於傳統型餐飲企業,存在一些短板。我們簡單梳理一下:

  • 視覺系統不統一。不具備整體性統一的表達,每個門店的展示面與餐單都不一樣;
  • 門店規劃零散。其門店模式不盡相同,有的是賣炒菜的正餐,而有的只是單純的簡餐。
  • 能就餐無體驗。它缺少規範性的運營要素,空間與服務體驗都停留於傳統的餐飲模式中。

回到豫面的機遇,鹿鹿認為,可理解為這個品類的機遇點。產品上的創新只是微創新,豫面這個品類真正需要的是,創始人對於「品類品牌化」的思考,通過不多的時間紅利,立足目標市場,梳理產品與模式,以創新思維打造豫面品類頭部品牌。

最難的不是實物的改造,而是在大腦中的「重建」,只有重新建立認知,才能進一步擁有戰略思維、品類-品牌思維、消費者思維……

結尾: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處處是寶藏,但是這些寶藏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附加在這些產品上的大眾認知與熱愛。我們看到會做豫面的餐廳可能不少,開連鎖的也有,但是如何實現品類的挖掘與品牌的重塑?相信對於這個品類,同樣需要高維度選手,重塑品類,建立品牌。

--鹿鹿原創撰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會去九毛九?
我這個水平開麵館可以嗎?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吃面」到底會不會發胖?怎麼吃面才能越吃越瘦?
晉面和意麵的迷の基情
西紅柿疙瘩湯喝了20年依然覺得美味無比,你會做小疙瘩嗎?

TAG:中式快餐 | 面食 | 快餐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