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基因,影響你的性取向:研究或揭示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基礎

有關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展,人們認為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可能存在於8號染色體和X染色體上。近期,Scientific Report發表了一項首次針對男性性取向的初步全基因組關聯 (GWAS)研究,發現一些區域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在同性戀人群中具有顯著差異。但科學家認為它們並不能作為決定性因素,環境的影響仍是不可忽略的。

撰文 | 楊珂

審校 | 王妍琳

人們通常以性染色體組合(XX或XY)作為大多數人性取向和性行為的預測因素,但在人群中變異是穩定存在的,例如3-4%的男性自我評價為同性戀,還有部分男性自我評價為雙性戀。儘管性取向的生物學機制仍然未知,有證據表明遺傳因素和環境條件都可對其產生影響。

有關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展,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家系研究、雙生子研究和連鎖分析。

早先有研究人員對男性同性戀進行了家系分析,發現男同性戀者的兄弟中有10%為同性戀,明顯高於3%這一男性同性戀的基本發生率,提示同性戀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還有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男性同性戀和男性異性戀的家系發現,男性同性戀的母系親屬中男性同性戀發生率高於父系,提示相關影響因素可能位於X染色體上

在家系分析的同時,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了雙生子研究來探索這個性狀的遺傳特性。因為同卵雙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信息,而異卵雙胞胎基因相同的概率為50%。他們的生長環境相似,可以較大程度地減少環境的影響。在一項對756對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同卵雙胞胎約有31.6%同時為同性戀,而異卵雙胞胎中僅有8.3%。擁有同樣遺傳信息的同卵雙胞胎性取向一致率明顯高於異卵雙胞胎。由此,研究人員認為性取向有一定的遺傳特性。

家系研究和雙生子研究可以反映性取向有遺傳性質,但具體的基因位點則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Dean Harmer曾對114個家庭的男同性戀者進行DNA連鎖分析,並探究X染色體的基因多態性,他發現Xq28區域可能有影響性取向的基因,同時,攜帶此基因的女性生育能力更強。此結論在隨後的研究中得到證實,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同性戀相關基因能在進化中倖存的原因。

然而一直以來,針對男性性取向的基因相關性研究數量並不多,且已有研究的樣本容量較小。基於現有研究,人們認為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可能存在於8號染色體和染色體Xq28區域,具體的基因位點及生理學機制仍未被證實。有後續研究表明,這些基因對於男性同性戀的形成並未起到決定性作用。

2017年10月,Scientific Report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針對人類男性性取向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 (GWAS)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一些基因區域與男性的性取向有潛在關聯,但是文章作者Alan Sanders強調其間的聯繫還只是一種猜測。

Alan Sanders來自北岸大學健康系統學研究所,是一位研究行為遺傳學方面的專家。 Sanders及同事開展了一項有1109名同性戀男性和1231名異性戀男性參與的男性性取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其中參與者大多為歐洲裔。此研究以參與者自己報告的性取向和性感覺作為評價,並對參與者的血液和唾液樣本進行基因組分析。

「因為性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個體和社會而言,了解人類性取向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Sanders說,「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尋找男性性取向的遺傳學基礎,對我們認識性取向的生物學機制提供線索。希望後續有更多的研究可以闡明遺傳因素在性取向形成中的角色」。

Sanders團隊發現一些區域內的多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DNA中單個核苷酸的變異)在兩組人群間差異顯著,其中最突出的SNP位於13和14號染色體上,可能在性取向相關基因的附近。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有顯著差異的基因位點。第一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在13號染色體上,位於SLITRK6基因和SLITRK5基因之間。SLITRK6是一個神經發育基因,主要在間腦表達,此前有報道表明,在性取向不同的男性中,間腦中的一個區域大小也有所不同。

男性性取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曼哈頓圖。圖中每個點對應一個 SNP,x 軸是 SNP 在基因組中的位置,y 軸表示顯著性,點越高越顯著。

另一個顯著變化位於14號染色體促甲狀腺激素受體(TSHR)基因的周圍區域。TSHR基因內含子1的遺傳變異或許可以解釋過去發現的甲狀腺功能異常和男性同性戀之間的聯繫。與此同時,在甲狀腺疾病、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Graves』 disease)病患者以及男同性戀的母親的樣本中,都發現了X染色體的異常失活。從目前的研究結論來看,男性的甲狀腺功能和性取向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

此研究在基因組層面發現了兩個差異顯著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讓人們關注到了與性取向密切相關的SLITRK6和TSHR基因。這兩個基因及其周圍或許存在能夠影響性取向的基因,但這僅僅是推測,具體的機制仍是未知的。

作者表示,他們研究中所使用的樣本規模仍然較小、只關注男性同性戀且樣本集中在歐洲裔人群,這些都是此研究的局限之處。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Michael Bailey曾說,「我們發現了基因影響男性性取向的證據,但它們並不能作為決定性因素,環境的影響仍是不可忽略的」。基因可能是性取向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其他許多因素可能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比如胎兒所處子宮的激素水平。

「當人們說同性戀基因時,他們是把問題過於簡單化了。影響性取向的肯定不止一個基因,而遺傳學僅僅是影響因素之一」,Sanders補充道, 「了解性取向的起源可以讓我們對性動機、性識別、性認同和性別差異有更多的了解,這個研究以及隨後的工作會幫助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1. Alan R. Sander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Sci Rep. 2017,7:16950 DOI:10.1038/s41598-017-15736-4

2. Harmer DH, Hu S.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 Science. 1993,261:321-328

3. Bailey JM, Pillard RC. Genetics of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 Annu Rev Sex Res. 1994,60:126-150

4. Kendler KS, Gilman SE, et al.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 Am J Psychiatry, 2000,157;1843-1846

5. Camperio-Ciani A. New evide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fluencing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female fecundity increase in the maternal line. Arch Sex Behav. 2009,38:393-399

6. Ciani AC, Iemmola F. Genetic factors increase fecundity in female maternal relatives of bisexual men as in homosexuals. J Sex Med. 2009,6:449-455

7.theguardian.com/science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如今直男癌一詞被濫用?
在同性戀圈子中如何找到真愛?
作為一個攻 怎麼哄自己的小受?
同性一見鍾情後沒在一起有什麼後遺症/收穫?
小受討厭怎樣的攻?

TAG:同性恋 | 基因 | 遗传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