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趕考指南——殿試篇

明朝趕考指南——鄉試篇

明朝趕考指南——會試篇

1583,萬曆十一年。距離發現美洲大陸已過去了將近一百年;新航路的開闢加快了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節奏;歐洲的宗教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織田信長去年剛於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死;豐臣秀吉開始興建大阪城;年僅25歲的努爾哈赤此時才剛踏上統一女真族的征程。再過幾年,英格蘭將會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伽利略將會去挑戰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日本將會入侵朝鮮;小冰河期即將到來;金國鐵騎即將南下。而距離明朝的滅亡,還有61年。

當然,這些事對於將在三月十五參加殿試的貢士們來說,都不重要。此時他們心裡所想的除了猜測策題的內容,更多的是對當上進士後的仕途的憧憬。

卯時,341名貢士在禮部侍郎的帶領下,穿過千步廊,齊聚承天門,也就是如今的天安門前。按照會試的名次依次排列等待門前值守的金吾衛的例行搜查,準備入宮。雖說會試中式者皆可參加殿試,但參加殿試的人不一定全都是當年的貢士,有些貢士在參加完會試後,可能因丁憂、疾病等原因不得不放棄這次的殿試,轉而參加下一次的殿試。

經過在承天門外兩側整齊排列的專門為了殿試調派而來的兩百來個大漢將軍的注目禮下,眾考生接受完搜查,繼續跟著禮部侍郎的腳步穿過承天門。承天門至端門這段路左右兩側為朝房各26間,東邊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西邊朝房正中有社稷街門,分別通向太廟和社稷壇。

穿過端門後,便可望見午門,午門正面有五個門洞,兩旁有兩城闕,整座門呈「凹」字型。除了一眼就看見的三個門洞外,有兩個掖門開於城台兩側的基座,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只能從側面看。

兩邊城闕南側東有闕左門,西有闕右門,均為從午門外向出入之門。

闕左門和闕右門南側有聯檐通脊的朝房各42間,東朝房南側有太廟右門,西朝房南側有社稷壇左門,太廟右門和社稷壇左門南側至端門間各有朝房5間。

闕左門和闕右門北側至午門兩觀之間各有朝房3間,除了這6間朝房為王公朝房,是王公、官員們集會和侯朝的地方外,其他的朝房皆為六科值房,也稱六科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辦事機構所在地)。

在午門前,貢士們按照在會試中名次的單雙數,單數走東側的左掖門,雙數走西側的右掖門。這兩個掖門只有在殿試以及大朝之時才會開啟,正常情況下,王公百官進宮時走的是午門正中門洞兩側的門洞。正中的門洞除了皇帝出入專用外,迎娶皇后時,皇后可以走這個門,再來就是殿試結束,狀元、榜眼、探花出宮時也可以從此門離開。除此之外,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著,一旦走錯門是很容易惹來殺身之禍的。

穿過午門,映入眼帘的是整個紫荊城最大的宮門奉天門。午門至奉天門的這段路,東側有會極門,是聯繫文華殿、內閣的樞紐,也是前朝出入東華門的必經之路;西側有歸極門,是聯繫武英殿的樞紐,也是前朝出入西華門的必經之路。這兩個門南北側各有11間聯檐通脊的廡房,東側設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西側設會典館。

此時,數丈高的朱紅大門還緊閉著。到辰時,伴隨著朝陽的升起,四周傳來一陣鼓樂聲,大門才隨之緩緩開啟,站在廣場前的眾考生繼續穿過奉天門,立於皇極殿前廣場的丹陛前,而以閣臣為首的讀卷官和受卷官以及數十名執事則立於丹陛上,接受了眾考生的參拜後,便靜候著皇帝的到來。

在等候皇帝到來的這段時間,我們大致講講明朝殿試的基本情況:在萬曆年間,策題往往先由內閣大學士等人擬定數道,隨後讓司禮監的秉筆太監送往皇帝面前選出一道作為策題,並密封送返內閣,併當場令內侍印刷出相應份數的試卷。雖說皇帝是名義上殿試的主考官,但仍會設立一個臨時機構,按照官位大小依次有讀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彌封官、監視官、提調官、巡綽官、供給官等執事官。根據正德《明會典》的記載,讀卷官通常由內閣大學士以及六部和其他重要部門的堂上官合計共十七人擔任,這個官位對於學歷、出身要求較嚴格。提調官由禮部尚書、侍郎擔任;監察官由監察御史擔任;受卷官、彌封官和掌卷官由翰林院、春坊等普通官員擔任;巡綽官由錦衣衛官擔任;印卷管由禮部儀制司官員擔任;供給官由光祿寺、禮部精膳司官擔任。考試結束後,這個機構也將不復存在,各回各職,官員也皆是臨時挑選,最終由皇帝定奪。

辰時一刻,萬曆帝朱翊鈞在千呼萬喚中走了出來,所有人均進入大殿,跪拜在地,行五拜三叩禮。隨後,時任首輔的張四維宣讀聖旨,策問的題目也包含在了制誥內。宣讀完畢,眾考生依次入座,考試用的案桌在前一天已有光祿寺官員擺放好,準備就緒後執事官開始發放策題、答捲紙,就可以開始答題了。

答策題,就好比寫篇議論文,既要能對論點進行闡述並以此為中心聯繫從古至今的相關治國方針展開分析,還要能提出當今治國方針中的不足和你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同時規定答題要一千字以上。但雖說如此,考生也不可太過於放飛自我,隨意指責朝政。因此,歷年來的答卷,大多數依然是停留在歌功頌德,並委婉提出建議的層次。偶有些愣頭青想要靠著諫言搏出位,殊不知在讀卷官這關前便會敗下陣來,根本連令皇帝聽見的機會都沒。

從辰時開始,高高在上的皇帝通常待上一個多時辰便會離開,當然也有例外。此外內閣大學士有時也會中途離開,留下一干執事官立於大殿兩側監考。一般到正午後,便陸續有考生交卷離開,一直到日暮西山,便會強制收卷,考生的答題至此結束。考試過程中,一般是不允許上廁所的,會被認為是對皇帝的大不敬,畢竟就兩三個時辰,忍一忍就過去了。雖然允許吃東西,但帶食物的考生也是少數。

離開太和殿,出奉天門、出午門、出端門、出承天門,士子若要互相結伴離開,便會於承天門外的金水橋等待,而僕從若干等則是在大明門外等候。至此,士子們便是靜候三日後的傳臚大典了。殿試是不會黜落的情況發生的,因此可以理解為這些學子們的科舉之路到此可以划上圓滿的句號了,今後是會被發放到各地當官,或者進翰林院繼續深造,各自聽天命吧。

三月十五日晚,文華殿燈火通明,受卷官將收上來的三百四十一份考卷交給彌封官,彌封官蓋上彌封關防印送掌卷官,由於時間匆忙,殿試墨卷不須謄錄成朱卷,直接送到東閣讀卷官處,等待十六日早上讀卷。由於沒有眷錄,讀卷官若有遇到自己熟悉的字跡且賞識時,這位考生可以說便是比其他考生多了點優勢。

三月十六日卯時,十七位讀卷官入東閣開始評審試卷。由於閱卷時間只有一日,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每篇殿試文章一一評頭論足,分出高低好壞,實在是強人所難,更何況這些貢士皆是通過了嚴厲的會試篩選,其自身水平相差其實不算太遠,因此,殿試閱卷往往存在著許多無奈的「潛規則」。

王世貞的《科試考》提到,受卷官往往會先把會試前十的試卷挑出來,先進一步提前呈交給閣老,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一甲前三名往往便是在這十份試卷中產生,其他的七份也會佔據二甲的前幾名。畢竟會試是經過了半個月的閱卷,經由同考官、主考官層層篩選,加上會試考察方面也俱全,比相對考察面較窄的殿試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意見。除此之外,以首輔為首的讀卷官有時也會秘密商議,預先授意受卷官把某人的卷子呈交上來。例如1508正德三年,呂木冉被擢為狀元,便是沾了同鄉劉瑾的光。內閣有意逢迎劉瑾,特擢用陝西人為首冠。

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提到:「若狀元卷,則必出揆地所讀,方得居首。間有出上意更置前後者十不一二也。」「揆地」指內閣。意思是說,雖說一甲的第一名到第三名是由皇帝欽定的,但那是在內閣遞交上來的試卷的基礎上評定,萬一在評卷中,內閣認為你的試卷沒資格遞呈到皇帝面前,那麼就算你寫得再好也無用。皇帝自己予奪的情況實在少數。

閣老預先挑選出了明天用於讀卷的試卷共計12卷,並決定於皇帝面前朗讀的試卷順序。而剩下的三百份試卷便讓其他讀卷官評卷、分類。評卷官會在卷子上畫「O」或「X」,「O」越多,則最終名次會更高。但在已經決定了前幾名是誰的情況下,這些剩下的卷子的排名順序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他們也只會被粗略地瀏覽一遍。於是乎,讀卷官將評好分的卷子分為上一等和次二等,分好後,閣老便收取上一等試卷,判為二甲,次二等判三甲。

三月十七日辰時,皇帝來到文華殿,由讀卷官至御前跪讀。朗讀完畢後,司禮監官接卷放至御案,再由下一個讀卷官朗讀下一份試卷。依照順序,最先讀的三份試卷是閣老預先判為一甲的試卷,讀畢三卷後,除非皇帝下令繼續讀卷,否則剩下的讀卷官則會把直接讓司禮監官依次接卷,全放在御案上,然後各官便會退出文華殿,等候皇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欽定完後,閣老領回這些試卷,皇帝也就回宮了。

而閣老則是立馬趕回東閣,趕在今天傍晚前填好黃榜,然後交由尚寶司用皇帝寶印鈐於榜上,制敕房官隨即開寫傳臚貼子,黃榜授給禮部尚書,傳臚貼子授鴻臚寺卿籌備明日一大早的傳臚大典。同時禮部官員也會差人將進士服預先送到每個進士的手中,用於明日的傳臚大典上,這些衣服都是事先定製且需要還回禮部的,因此若有不合身的衣服,士子需要自行和他人或來禮部更換,還不能自行裁改。

三月十八日辰時過,朝中文武百官,只要沒有特殊情況,一律皆得出席這場三年一度的傳臚大典。

己時,文武百官全部入宮準備就緒後,在承天門外等候的進士們才開始入宮,他們的次序排列和殿試時是一樣的,而傳臚大典的所在地依然是皇極殿。

皇極殿廣場前,文武百官按文武職分別站立於丹墀之內兩側,進士也分為兩列站於其後。所有人站定,禮樂響起,內閣大學士手捧黃榜置於黃榜案上。等到皇帝到來後,升座,眾人行五拜三叩禮,一眾官員便入殿開始典禮的下一步。

在殿內,鴻臚寺官開始宣讀制誥:「某年月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隨後,讀卷官拆卷,唱第一甲第一名姓名,由於進士們都在殿外,殿內的聲音也不可能傳那麼遠,因此,殿內會有鴻臚寺嗓門大的官員重複這句話,而在大殿門口的丹樨上,還有鴻臚寺官員,聽到殿內傳出的聲音後,繼續重複這句話,而丹樨下的狀元聽見後,便會出班上前由鴻臚寺官員引導入殿就拜。同樣的,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榜眼出班。唱第一甲第三名姓名,鴻臚寺官引探花出班。一甲三人姓名,都會傳唱三次。之後還會唱第二甲第一名姓名等若干人,唱第三甲第一名某人若干名,都只唱一次,並且不引出班。其他人的姓名則不會唱。唱畢,三鼎甲於殿前以此謝皇恩,殿外諸進士再謝,禮樂再奏,而皇帝也便回宮了。而後由禮部堂官捧榜,用雲盤承榜,傘蓋鼓樂引導,出奉天門、午門,諸進士、王公百官皆隨榜而出,至長安左門外張掛。

寫著三百多名進士姓名和名次的黃榜,會在宮牆上張貼三日,三天之後,會將黃榜送到內閣,由內閣轉送到國子監,將眾進士姓名刻碑,隨後黃榜會被保管在國子監內,以供後人查閱。

至此,三年一度殿試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十九日還會有禮部賜宴,二十日新科進士會再次入宮,上表謝恩,並接受朝廷頒賜的朝服冠帶和進士寶鈔。二十一日則會前往國子監拜謁孔廟,題名立碑。然後,就是等待授官了。

《明史 ·選舉志》載:「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庶吉士,皆為翰林官。」除了一甲三名可以直接入翰林外,二、三甲進士要麼選擇考取只有十幾個位子的庶吉士,或者等待朝廷的安排。二甲進士授給事中、御史、主事、行人這些正七品京官,三甲進士放外職為知縣、推官之類的從七品官。由於明朝中後期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非翰林不入內閣」,因此雖說庶吉士的待遇不如京官高,身份也相當於「翰林院見習生」,還要熬個兩三年才能正式入翰林,但為了能接觸到皇權高層,其競爭往往也很激烈。當然了,若不考取庶吉士,二三甲進士也依然要先分送各衙門「觀政」,兩三個月後待考核合格,再授予實官。當然了,名次越靠前,分送到的衙門當然也更好。

至此,明朝趕考指南到一段落了,欲知後事,請看《明朝官場指南》。

...

...

待續。


推薦閱讀:

小小歷史發明家(二) 凱爾特奧(特)克還有巴斯克
說說老家陝西的地理
如果任命毛文龍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能打贏後金嗎?
有沒有什麼好的近代史的書籍推薦一下?
原始社會過度到奴隸制是進化還是退化?

TAG:明朝 | 科举制度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