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元神、靈魂詳釋【轉載】
三魂概念
三魂第一魂屬陽叫:天魂,也稱胎光或業魂或主魂;第二魂屬陰叫:地魂,也稱守屍魂或爽靈或轉魂或音魂或覺魂;第三魂屬陽叫:命魂,也稱幽精或現魂或色魂或人魂或生魂;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則稱之為「本我、自我、超我」;《十王經》認為這三魂與如來之法、報、應三身不二而二。
七魄概念
經文又說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七轉識就是七魄:一魄天沖也稱屍狗或屍垢(即身識)對應頂輪,二魄靈慧也稱伏矢也稱伏屍(即末那識)對應眉心輪也稱月輪,三魄為氣也稱雀陰(即舌識)對應喉輪,四魄為力也稱吞賊或天賊(即耳識)對應心輪,五魄中樞也稱非毒(即眼識)對應臍輪,六魄為精也稱除穢(即意識)對應生殖輪,七魄為英也稱臭肺(即鼻識)對應海底輪。
天地命三魂(識陰),透過七魄中的天沖靈慧魄屬陰也稱天魄,主思想,主智慧(想陰)。透過氣力二魄屬陽也稱人魄,主行動(受陰)。通過精英二魄為陽也稱地魄,主身體主強健(色陰)。中樞一魄屬陽稱人魄,乃為七魄的中心(行陰)。
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的。命魂住胎之後,將能量分布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為人的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七魄中兩個天魄兩個地魄和三個人魄,陰陽相應,從不分開。並常附於人體之上。
天魂主光,地魂則是天魂的光照射在人命魂之上所形成的影子。所以地魂又稱為影魂。無光不成影,無影不成相。修行人若能修得命運融合,天光與地相才能與人的色魂相合。如此人體眉心的靈慧之魄,才能得以顯現出天魂地魂的形象。如此人的天地二魂常在外而所見的一切相,才能得以在人的大腦和天眼裡顯示出來。因為天魂和地魂既能依附與肉身而顯化萬象,也能脫離肉身而自由存在,所以人的天魂和地魂也稱為身外化身。
元神的概念
元神非魂非魄。魂為陽神,魄為陰神,陽神可分為三部分,即天地人三魂。三魂統一中有一點真陰,此為元神。
靈魂的概念
靈魂相當於佛家說的中陰身。在道家裡面,靈魂即是主魂。靈魂(主魂)主宰人的意識,覺魂主宰人的善惡羞恥,生魂主宰人的壽命。人若死後生魂(命魂管七魄)會消亡,覺魂(守屍魂)還留在人間,靈魂(主魂)就依因果循環六道之中輪迴。人若做善歸神,靈魂和覺魂就會合一。覺魂(守屍魂)死後大部分會留守在墓地,日久天長也會自然消散。但若是守屍魂進行修練,修到一定程度也能變成一個新的靈魂獲得投胎資格成為人。天地萬物都有魂,植物只有一條生魂,沒覺魂和靈魂,畜生有一條生魂和一條靈魂,人則有靈魂、覺魂和生魂三種魂。
識神的概念
識神即是指命魂與七魄主管的後天意識。包括了:喜怒哀懼愛惡欲。
識神是在身體大腦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體行為的意識體。生命體從誕生那一刻起就不斷地用身體(包括肌膚和神經)和感官接收天地間各種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風雲、光影、陰晴、冷暖和聲音,在人類生命體中還會不斷接受人文事物,特別是大量地接受知識和生活教導,在大腦里積累了很多知識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腦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離功能與信息能量之間產生能量旋機,形成大腦思維,不斷複製、演化、創造和提煉新的信息,使大腦內的信息迅速膨脹,信息能量也隨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場,具有能量感應性。這種感應性不斷增強,又產生在大腦中,最終與大腦機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體功能的意識體,這就是識神。(此為百度解說)
一般修行的人都容易產生一種情況,認為身體裡面有兩個自己。其實這兩個自己,一個是靈魂,一個是識神。靈魂攜帶了多生多世輪迴的記憶。尤其是修行習氣重的靈魂,修行的業力仍會留在靈魂上,伴隨轉世。這種人的體質天生容易通靈,第六感強而准。靈魂的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顯意識,即識神。人沒經開悟,就會由識神主事。
神識的概念
神識是佛家的說法指眾生的心和識。相當於道家的三魂七魄的概念。普遍認為眾生的識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也有說有九識,八識再加上阿摩羅識。按照有部、經部和中觀的看法,神識就是意識。意識是客觀實在的物體在人腦中的反映。按照唯識的觀點,神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第1感: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2感: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3感: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4感: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咸,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第5感: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第6感: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
第7感:未那識
產生物我區別的根源也是超能力的源泉!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第8感:阿賴耶識
蘊藏著所有世的記憶並且領悟後可擺脫六道輪迴超越生死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第9感:阿摩羅識
眾神的意識。眼耳鼻舌身之「前五識」轉為「意識」,意識再轉為「末那識」,末那識繼轉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轉為「阿摩羅識」,直到阿摩羅識破而轉為「法界體性智」,便完成了「轉識成智」的心靈修持程序,這個程序在內丹學中稱作「煉神還虛」。「法界體性智」即是道教內丹學中所稱萬劫不壞的一點「靈明性體」,也是佛學的「真如佛性」。
阿賴耶識和阿摩羅識(在佛典中多將阿摩羅識歸入阿賴耶識之內,不作分別,但和丹經比較發現僅有阿摩羅識和丹經中之元神相當)在佛學中稱作「去後來先作主公」的「輪迴種子」,在尚未「轉識成智」之前由它作主,但既轉識成智之後,不受輪迴,即由佛性(法界體性智)作主了。阿摩羅識轉為法界體性智之後,其他各識亦隨之而轉,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皆為「法界體性智」之妙用。領悟到第9感的人會徹底的覺醒,也會明白宇宙的終極意義。(也有說伏羲有第10感的,所以他是神中之神)
(轉載自「道教法術風水」)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道教法事超度那麼靈?
※道家修鍊與道合真之後,原本的肉身會怎樣?
※如果一切都放下了,那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雷祖和雷聲普化天尊是同是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