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32)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
神聖羅馬帝國在1254年霍恩斯陶芬王朝謝幕之後進入「大空位時期 」,帝國皇位空懸了近20年。此時德意志境內有大小不一的數百個諸侯國,各自為政,秩序混亂。1273年,在教皇的強烈要求下,德意志諸侯們終於選出一位不起眼的老人成為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魯道夫是腓特烈二世的教子,但他已經年過半百,影響力有限,看起來只是一個毫無危險的虛名領袖而已。然而,他當選後卻迅速出兵擊敗了對其不滿的波希米亞王國,從其手中奪取了奧地利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並且從此統治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這一行為引起了其它諸侯的不安,他們在魯道夫死後就另選其它家族擔任皇帝,此後皇位又在不同家族之間輪轉。
與此同時,教廷依靠法國打壓神聖羅馬帝國的做法終於導致了惡果。1302年,不聽話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被法王腓力四世迫害而死,此後法國主教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扶植成為教皇,並把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阿維尼翁,成為法國的傀儡。在這種情況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於1356年頒布《金璽詔書》,正式宣告帝國皇帝由七個選帝侯(三大主教、四大世俗貴族)選舉產生,不再需要教皇承認,而世俗選帝侯在各自領土內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統治權。這使得神聖羅馬帝國擺脫了教皇的控制,進入一個獨立自主的新時代,但也使國家更加分裂,皇帝稱號變得有名無實。然而在這片破碎的國土上,哈布斯堡家族卻再度崛起成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新領袖,通過一種另類的方式:與其它王公貴族的女繼承人結婚。
142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迎娶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匈牙利國王希吉斯蒙德(他曾在尼科波利斯戰役慘敗於奧斯曼帝國)的獨女,因此他在希吉斯蒙德死後獲得了匈牙利王位以及「羅馬人的國王」稱號。阿爾布雷希特還未加冕皇帝就去世了,他的堂弟腓特烈三世獲得了奧地利公爵和帝國皇位(匈牙利另立了一位國王)。從這時起,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直到帝國解體。
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連一世迎娶了法國勃艮第公爵的獨女,從而獲得了勃艮第領土(包括法國北部和尼德蘭)。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費利佩則更加幸運:他剛與西班牙公主胡安娜(她的父母是統一了西班牙的費爾南多與伊薩貝拉女王)結婚不久,胡安娜的哥哥、西班牙王子就去世了,胡安娜成為西班牙的女繼承人。儘管費利佩對胡安娜不忠並可能導致胡安娜精神失常,但這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他們的兒子查理五世將要繼承歐洲最強大的西班牙王國。
查理五世(西班牙稱為卡洛斯一世,1500~1558年)是一個真正的歐洲公民:他的父親是德意志的奧地利公爵,母親是西班牙人,他出生於尼德蘭並在此長大,母語是法語。當他於1519年(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之後兩年,麥哲倫開始環球航行的同年)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他的領土包括德意志、尼德蘭、西班牙、西西里,以及包括美洲在內的整個西班牙殖民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日不落帝國」,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達到頂峰。此時只有兩個國家對它形成威脅:法國和奧斯曼帝國。1521~1544年間,查理五世多次擊敗法國,並取代它成為羅馬教皇的保護者,以及無可匹敵的歐洲之王。(阿維尼翁教廷在1414年終結,羅馬重新成為公認的教皇駐地,但它從未再恢復以前的政治影響力。)然而,東方的奧斯曼帝國則是更強大的敵手。
奧斯曼的攻勢
就在查理五世加冕的次年,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一世登基為蘇丹。他懷著征服世界的雄心,再度對歐洲發起攻勢。蘇萊曼首先攻克了貝爾格萊德,打開了通往中歐的大門,然後派海軍攻佔了東地中海的羅得島,這是醫院騎士團的根據地,也是十字軍在東方的最後遺存。醫院騎士團撤退到馬爾他,此後又稱為馬爾他騎士團。1526年,蘇萊曼攻陷匈牙利首都布達,匈牙利國王戰死沙場,哈布斯堡家族趁機宣稱自己繼承了匈牙利王位。從這時起,奧斯曼帝國開始直面西方天主教世界的最強者——哈布斯堡王朝。
1529年,蘇萊曼大軍兵臨奧地利的維也納城下,這標誌著伊斯蘭已經殺入歐洲的心臟地帶,然而就在這裡,蘇萊曼遭受了他的第一次失敗,被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查理五世之弟)擊退。此後雙方在陸上和海上多次交戰。蘇萊曼任命希臘海盜巴巴羅薩·雷海丁為海軍司令,巔峰時期,其麾下的戰艦數量相當於地中海其它國家戰艦數量的總和。同時,奧斯曼甚至與哈布斯堡的仇敵法國結成聯盟。(這一異教聯盟令教皇震驚並譴責。)而哈布斯堡方面,查理五世依靠美洲來的金銀財富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並且與英國亨利八世和波斯結盟。
在西線作戰的同時,蘇萊曼在東方面臨波斯薩非王朝的挑戰。信奉什葉派的薩非王朝與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水火不容,因此他們與哈布斯堡王朝互派使者交流,雖然並未締結正式條約,但雙方在軍事上互相呼應。蘇萊曼一世從維也納回師後,就於1534年攻克巴格達,佔領了美索不達米亞。然而薩非王朝始終避免大規模決戰並執行焦土政策,蘇萊曼又要顧及西線壓力,不能將大軍深入東方,因此無法對薩非王朝形成決定性打擊。與此同時,葡萄牙人也已經到達印度洋沿岸,並與奧斯曼帝國海軍展開爭奪。
在多線作戰的壓力下,奧斯曼帝國雖然保持攻勢,但要取勝已經變得困難。1541年,蘇萊曼與查理五世簽訂和約,查理五世同意向蘇萊曼納貢,換取奧斯曼帝國西線擴張的暫時中止。隨後法國與西班牙也和解了,使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歐洲盟友。1555年,蘇萊曼與薩非王朝簽訂和約,停止了東方的擴張。同年,紅海與波斯灣上的奧斯曼海軍被葡萄牙海軍擊敗,失去了印度洋的控制權。
1555~1556年,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內戰中失敗之後,年老力衰的查理五世宣布退位。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土太過龐大,他把帝國分為兩個部分:弟弟斐迪南獲得了奧地利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兒子腓力二世則獲得了其它所有部分,包括最強大的西班牙本土、尼德蘭、西西里和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在這個時刻,腓力二世還是英國女王瑪麗一世的丈夫,並擁有英格蘭國王稱號。)奧地利王朝在陸上與奧斯曼保持相對和平,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與奧斯曼帝國在海上展開激戰。
1565年,奧斯曼艦隊進攻馬爾他島的醫院騎士團,被前來援助的西班牙海軍擊敗,這標誌著奧斯曼海軍由盛轉衰。蘇萊曼一世於次年去世。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賓興建馬尼拉城的同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主動出擊,在希臘勒班托海域大敗奧斯曼海軍,使其遭到毀滅性打擊。雖然奧斯曼帝國很快重建了海軍艦隊,但他們在地中海上耀武揚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為西方的財富已不再流向地中海,而是遙遠的大洋。
不久,哈布斯堡家族又獲得一個意外的收穫: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親征北非的摩洛哥,結果兵敗身亡,王國陷入繼承者危機。西班牙腓力二世趁機於1580年出兵佔領了葡萄牙,從此葡萄牙落入西班牙統治直到1640年,進一步增強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實力。也在1578年,奧斯曼帝國對波斯重燃戰火。起初奧斯曼佔據上風,但薩非君主阿拔斯一世聘請英國人訓練了一支掌握火藥武器的歐式軍隊,然後對奧斯曼進行強力反擊。雙方你來我往的交鋒一直持續到1639年簽訂《席林堡條約》,這一條約規定了伊朗與土耳其之間的邊界,一直維持到今天。這場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奧斯曼的國力,使之江河日下,此後很少再對歐洲構成實際威脅。
英國都鐸王朝
1455年,英法百年戰爭剛剛結束兩年,英國金雀花家族的兩個支系,約克家族(族徽為白玫瑰)和蘭開斯特家族(族徽為紅玫瑰)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史稱玫瑰戰爭。約克家族一度取得勝利,但蘭開斯特家族的支系亨利·都鐸後來居上,擊敗了約克家族的理查三世,即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國王,於1485年開始了英國歷史上最為八卦的一個王朝:都鐸王朝。
亨利·都鐸(亨利七世)為了加強統治,讓自己的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費迪南與伊薩貝拉之女,胡安娜的妹妹),不料亞瑟剛結婚幾個月就去世了,剛過門的凱瑟琳公主成了寡婦。為了不讓聯姻失敗,亨利七世宣稱他們二人並未同房,婚姻無效,讓凱瑟琳改嫁給亞瑟的弟弟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和凱瑟琳婚後於1509年登基為王。然而凱瑟琳比國王年長8歲,在生下一個女兒瑪麗之後就再也不生育了。亨利八世迫切希望獲得一個兒子來繼承王位,他看上了一個宮廷女官安妮·博林,但是嫵媚而聰慧的安妮·博林宣布,除非她和國王正式結婚,否則絕不同床。心急火燎的亨利八世急於與凱瑟琳離婚,但按照當時歐洲天主教的觀念,國王的婚姻需要得到教皇的許可,而此時的教皇處於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胡安娜之子,凱瑟琳的侄子)的保護下,表示凱瑟琳並無過錯而不批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亨利八世情急之下,於1533年宣布英國教會(此後稱為聖公會)脫離羅馬教皇的領導,奉英國國王為最高宗教領袖,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此舉不但解決了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還使他有理由停止向教皇納貢,並沒收了羅馬教廷在英國的所有資產,這使得王室財政收入增加了幾乎兩倍,國力大增。而作為代價,教皇宣布將亨利八世逐出教門,西班牙與英國的聯盟也因此破裂。安妮·博林的婚事改變了整個英國的命運。
脫離教皇之後,亨利八世終於如願以償與安妮·博林結婚,並操縱英國議會宣布其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凱瑟琳被軟禁起來,不久就去世了,安妮·博林權傾一時。然而,傲慢的新王后在生下一個女孩伊麗莎白之後也不再生育了。失望而憤怒的亨利八世借故處死了安妮·博林,另娶宮廷女官珍·西摩為王后。珍·西摩終於為亨利八世誕下一子愛德華,然後就因病去世。此後亨利八世在十年內又娶了三個王后,卻至死也未能再獲得一個兒子。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將王位交給了年僅9歲的獨子愛德華。然而愛德華在15歲時就病故了,亨利八世折騰了一輩子的努力終於失敗,凱瑟琳的女兒瑪麗成為英國王位的繼承人。
當年凱瑟琳被亨利八世拋棄時,瑪麗也受盡世間炎涼,然而時移世轉,她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瑪麗登基後完全推翻了亨利八世的宗教政策,復辟羅馬天主教,燒死了三百多名新教人士(包括宣布凱瑟琳婚姻無效的那位英國大主教),因此被後人稱為「血腥瑪麗」。同時,瑪麗敵視她的異母妹妹、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一度將她囚禁,但最終並未痛下殺手。
1554年,瑪麗與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查理五世之子,1556年繼位為西班牙國王)結婚,這使得哈布斯堡家族看到將英國納入統治的美好前景。然而這一聯姻並未帶來好運:在腓力二世要求下,英國與西班牙共同進攻法國失敗,導致英國失去了它在歐陸的最後據點加萊。更令腓力二世失望的是,1558年瑪麗未能誕下子嗣就病故了。按照英國法律,腓力無權繼承英國王位,瑪麗的妹妹伊麗莎白加冕為女王,這就是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次年,伊麗莎白通過議會立法重新確定新教為英國國教,再度和羅馬教廷對立,但她保持寬容的宗教政策,允許天主教和新教並存。儘管登基時危機重重,伊麗莎白不僅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還將其發展成歐洲最強大和富裕的國家之一,英國文化亦空前繁榮(莎士比亞就生活在這一時期),被稱為英國的「黃金年代」。
歐洲的王公貴族們紛紛向伊麗莎白求婚,其中包括腓力二世。然而,伊麗莎白決定終身不嫁,成為童貞女王。為了防止天主教復辟,她還下令處死信奉天主教並有權繼承英國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亨利八世的姐姐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瑪麗一世是她的孫女。如果亨利八世子嗣斷絕,瑪麗一世就是與伊麗莎白血緣最近的繼承者,因此一些天主教勢力以她的名義發動叛亂。)腓力二世意識到她再也不會投靠天主教陣營,哈布斯堡王朝與英國的關係徹底破裂。在打敗了奧斯曼帝國海軍之後,1588年腓力二世派出西班牙無敵艦隊進攻英國。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卻先在海戰中失利,然後被一場海上風暴徹底摧毀。這場災難成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在英國眼裡,它就是上帝支持英國新教改革的象徵。消除了內憂外患的英國從此揚帆邁向海外擴張,即將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由於她沒有子嗣,伊麗莎白選擇傳位給蘇格蘭國王、瑪麗一世之子詹姆士·斯圖亞特(他被作為新教徒撫養成人)。這意味著英國都鐸王朝的結束,斯圖亞特王朝開始。蘇格蘭和英格蘭從此處於同一君主統治下,並最終在1707年成為聯合王國。
推薦閱讀:
※奧地利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如何評價維也納會議中梅特涅的選擇?
※1867年的奧地利帝國/20世紀的奧匈帝國能否變成三元帝國或大奧地利合眾國(多民族聯邦)?
※Bella gerant alii, tu felix Austria nube?
※16世紀的西班牙戰艦會在主帆上畫上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紋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