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又是私立幼兒園

新中國的公立幼兒園系統,最早是專門為了城市裡的雙職工家庭準備的。有了幼兒園,過了哺乳期的女性就可以放心回到工作崗位,而不必被迫脫離社會生產在家照看孩子——這種對城市婦女的解放,正是當年「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底氣所在。九十年代之前,不但政府和事業單位普遍有直屬幼兒園,國營企業也普遍有自己的託兒所或者幼兒園。此外,每縣級行政區還有若干不屬於企事業單位的公立幼兒園。加之當時城鎮化率比較低,城市中的幼兒園資源的供應是相當充足的。

然而,在從搖籃到墳墓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市場經濟替代的過程里,幼兒園教育不幸成為了教育系統里第一個被計劃體制放棄的環節。國企、事業單位的下屬幼兒園或裁撤或合併,很多甚至直接隨著企業破產灰飛煙滅。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猛增,雙職工家庭的幼兒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多。

把一個供不應求的行業交給市場,資本自然就會蜂擁而至。

-----------------------------------------------------------------------------------------------

資本能在一個產品領域良性地發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這個產品可以被精確地用數目字進行評價和管理。在教育市場里,這樣的數目字可以是升學率,可以是就業率,可以是各種學科競賽的獎狀,也可以是學生的口碑。也正因如此,中學、高職、技校、課外輔導班等在國內有很多發展得很好很健康的私立品牌(藍翔,新東方,各種國際高中,等等)。一句「90%一本率」或者「畢業生平均年薪二十萬」,勝過無數句「師資力量雄厚,校園風景優美,各級領導關心,教學設施一流」這種廢話。

然而,幼兒園教育偏偏不符合這一條件。

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是——如何評價一個幼兒園的教學產品的質量呢?

首先,幼兒園-小學的銜接體系並沒有標準化考試系統(也並不能)。孩子能上什麼小學,與其說是幼兒園教育的結果,不如說是父母的財富和社會關係的結果。一個幼兒園如果誇耀自己的孩子上了好小學的比例多高,其實不是在誇耀教學質量,而是在誇耀生源質量。

其次,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是非觀,甚至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因此,「口碑」作為一個軟性的量化指標,對於幼兒園遠沒有對於中小學有效。一句「老師有個長長的望遠鏡,可以伸到你的家裡」,就能嚇得幼兒園小孩不敢說真話。而孩子長大之後,又記不清多少幼兒園的事情,自然也就沒法評價了。

把一個產品質量無法量化的行業交給資本,自然就會生出諸多貓膩。

----------------------------------------------------------------------------------------------

所以,私立的幼兒園的種種亂象,實際上就是資本在一個供不應求而缺乏量化標準的領域裡肆意妄為的結果。高級的私立幼兒園請幾個外教和海歸,花錢裝修一番,就能打出「設施一流,師資雄厚」的招牌收5000塊一個月;普通一點的私立幼兒園從城鄉結合部用白菜價請一些初中畢業的年輕姑娘來看孩子,一個月收個千八百也有底氣。孩子哭鬧?喂點安眠藥就消停啦,反正家長也不會發現。心情不好?找個欠揍的熊孩子撒撒氣,之後嚇唬一下也就閉嘴了。只要孩子四肢健全地被家長接走,誰又能對幼兒園說三道四呢?

現在都在說,要加強幼兒園的准入和監督體系。然而,無論准入和監督體系多麼嚴格,執行多麼完美,最多能解決孩子的安全問題——也許三原色或者攜程親子園這樣的魔幻行為會少一點,可是卻並沒有解決這一行業產品無法量化的現實。

更何況,提升標準是要花錢的——無論是僱傭素質更高的老師,還是建立更完善的監視核查系統,這些成本在市場經濟下是一定會轉嫁到家長身上。如此下來,當私立幼兒園們變得更加正規、更加安全,它們的價格也會變得更加高昂。越來越貴的幼兒園,普通的雙職工家庭真的還消費得起么?如果一個5000元一個月的幼兒園都沒法令人放心,普通家庭很可能會被迫讓一個人脫產照顧孩子,順便把工作崗位讓出來。

所謂的「婦女能頂半邊天」,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僅限於富貴人家了吧。

--------------------------------------------------------------------------------------------

當年我母親生我的時候,父親正在千里之外讀碩士,並沒有收入。因此,在我出生的第101天,母親就回到單位工作了,並而把我送到單位的託兒所照顧。當時的託兒所當然沒有如今這些私立幼兒園的硬體條件好,不過好在託兒所的老師都算是孩子父母的同事、朋友,而且相對而言待遇不錯,每天指揮一群大大小小的娃娃們不亦樂乎。父母們每天上班就順手把孩子帶到託兒所,午休的時候還能趁空過來跟孩子玩兒一會兒,下班了就順手把孩子帶回家,完全不用在工作時間操心。

這兩年在美國,發現很多大型石油公司和油田服務公司也都在辦公場所內部或者附近開設了員工託兒所,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企業這樣做並不是為了通過託兒所賺錢,而是為了減少女性員工(或者部分男性員工)的非生產時間。事實也是如此,這樣做之後,女性員工的流失更少了,而且讓孩子在白天也離自己距離很近,的確給身為父母的員工們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

所以,說白了,問題的本質或許根本不在於幼兒園到底是立於「公」還是「私」,而在於設立幼兒園的動機。想通過幼兒園直接賺家長的錢的,就無法突破「無法量化產品質量」的魔咒,從而生出各種貓膩。而如果帶著「保障家長在白天放心進行生產活動」的動機設立並管理幼兒園,反而會讓幼兒園更有效率和負責任。

--------------------------------------------------------------------------------------------

一個立法設想:

通過補助,鼓勵有一定員工數量以上的大型企業/廠區/開發區為所有人,開設企業幼兒園,作為保障員工工作的企業福利;此外,以社區為單位,鼓勵以開發商為股東,開設開發商所有的幼兒園,作為吸引購房者的長期社區服務。在這些幼兒園中,專業幼兒教育機構以經理人而非所有者的身份進行管理,參考會計事務所或者律師事務所。只有把設立幼兒園的動機和「把幼兒園開好」帶來的的利益綁定,幼兒教育的商業化才有出路。


推薦閱讀:

船舶行業可能真的不存在什麼超額利潤
計劃經濟時代有食品安全問題嗎?
高收入,低物價,可能嗎?
王石為什麼輸的這麼慘?
請大神把我找出這片文章中錯誤和矛盾的地方,讓我能把我小姑拉回現實?

TAG:幼儿园 | 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