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晨深夜呼喚你,廈門小吃

首發於公眾號「簡貓在撿貓」

我有許多年沒回廈門了。

廈門小吃我兒時很不喜歡,但爹媽喜歡,沒辦法,家庭飲食在這點上很矛盾。一直到高中,鬆了口,七七八八小吃才吃出三分門道,沒嘗精。上大學,去上海念書,只有放假回家能重溫。後來去美國念書,機會就更少了。

這幾日天冷,貼完秋膘貼冬膘,非常想念故鄉的食物,以筆代筷,寫點自己愛吃的。我算是個挺「廣吃」的人,不局限一家,只要好吃都念著。但因廈門小吃是我從小一路拒絕過來,後來喜歡上,這其中感情又不一般。


春卷/薄餅

去上海念書時,不能接受春卷是炸的。

小時候對廈門小吃不喜歡,春卷是例外,在我寫過的「宇宙終極美食譜」里,春卷排第一。這麼說不準確,只因老廈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春卷,用料不同,口感有差。

我是說,我媽的春卷排第一。

春卷在廈門叫「薄餅」,泉州叫「潤餅」,是大菜,極費工。要做必須起大早,菜場溜一圈,食材駝回一大車。

先是備餡。春卷餡家家不同,傳承下去,非常講究。比如我娘的春卷配法從阿祖(媽媽的外婆)那學來,古早味,做法幾代改良,到她這發揚光大。

普通版(市面上能吃到)是將高麗菜(包菜),胡蘿蔔,五花肉,荷蘭豆,冬筍切細丁。

進階版加煎豆乾,蝦仁,海蠣。海蠣這味極關鍵,早起去菜場,指名要現剖,等海蠣小販剖好裝袋,這和事先裝在玻璃罐里的味道確實有差。五花肉不能糜,得手工切成短細條,才有嚼勁。

除上述之外,我家春卷還多加幾樣,加什麼,小學那會我簽過保密協議,不能講。

統共八、九樣菜切細丁,丁要夠細,這就十分考驗刀功耐心。再是八、九樣菜分鍋炒香,中間還有其它過程,不盡述。總之是殊途同歸,最後合一鍋,瀝油燜香。

薄餅皮是個手藝活,第八菜市場里有個小攤賣了幾十年,踅的皮子薄而微透,韌勁足,略粘牙,不易破。

餡上桌,包法也講究。

老廈門傳統是麵皮上灑一層炒香的滸苔(一種生長於海礁石上的海苔),滸苔上放餡,餡上再灑搗碎的花生酥(貢糖),芫荽,抹辣醬,一口下去,文著說,「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武來講,媽媽咪呀特喵好吃炸天!

我父親說,我阿祖的餡做得極細工。那年我父親頭一回上門,阿祖做薄餅,他連吃二十三卷,阿祖笑眯眯。到我男票上門,吃了十八卷,我媽也滿意。

老廈門有說法,「薄餅」是女婿菜,登門能吃上,代表初步通關。

我過去千百次請我娘出山開店做薄餅,她嫌費工又耗料。大概廈門家家戶戶會做薄餅的都這想法,因此外頭吃好薄餅基本是無望。

沙茶麵

sa-te-mī

沙茶麵被捧多了,成了廈門小吃里最出名一道。不過很奇怪,你往一橋之隔的集美去,那就不大吃。漳、泉(州)離得近,也不吃,算起來,只有廈門本地人。

「沙茶」原作「沙嗲」,追溯下來,同南洋有關。有說從印尼傳來,那時「僑文化」興盛,沙茶是個舶來品。

好不好吃重點是湯頭。熬久了,金紅醇厚,帶光澤,香辣鮮甜,入口濃郁,民間一直有「幾十年不洗鍋」的傳言。

面是閩南「油麵」,放入笊籬,下鍋燙熟,撈入碗,根據口味加料。加料看個人,玻璃櫃後一碟碟擺著,要什麼,勾一勺。

我自己必點炸豆腐。腰花,大腸,蝦仁,肉燕,鴨胗,這幾樣也喜歡,翻牌看心情。

廈門出名的沙茶麵店有幾家,烏糖,四里,吳再添,月華,大中。

一戶人家裡,誰愛吃哪家,祖孫三代都不同。我奶奶愛月華,爹娘喜歡吳再添,我大學常帶朋友吃烏糖,料足,但偏貴。口味來講,最愛是「四里」。

市井小吃就得有市井模樣,面裝紙盒,吃完走人。有一回見沙茶麵裝瓷碗,上檯面,反而覺得不適應。

我在華盛頓實習那會,我娘來看我,給我做了碗改良版沙茶麵,吃得我內流滿面。後來她手把手教我,又給我捎來「吳再添」沙茶醬,總算現在我偶爾想搞個深夜食堂,也能撈碗沙茶吃。

炸五香

ngóo-hiang

炸五香我不太愛,確切來說,炸物我一般。我娘賊喜歡,做起來麻溜拿手。

將五花肉,荸薺,蔥,剁細丁,混以五香調味,用豆皮裹成條狀,下鍋炸至金黃,剪成段,趁熱食,外酥內香,蘸料可配甜辣醬。

台灣小吃里也有類似做法,比如雞卷或蝦卷。

閩南小吃里煎炸物有不少,海蠣煎,海蠣炸(跟海蠣煎不一樣),韭菜盒,炸肉羹,馬蹄酥,眉毛酥,煸豆乾......

家常菜里,市場買來的海鮮一般兩做,肉多的醬油水,品鮮;肉少的煎一煎,嘗香。煎酥了,魚骨渣渣和著吃。螃蟹也煎,這個最有名,早已發展成煎蟹一條街。

扁食+拌面

pián-si?t

輪到我爹自個解決午飯,最鐘意的是一碗扁食,外加拌面一碗。

都是皮包餡,最早統稱餛飩。江浙滬包郵地有分大餛飩和小餛飩,大餛飩是肉加菜,比如薺菜大餛飩,小餛飩可以純鮮肉。四川叫抄手,淋紅油。香港叫雲吞。

閩南「扁食」肉餡多用槌敲打而成,皮薄,非常薄,通體滑溜,筷子夾不上,得用勺。皮肉緊貼,像腦迴路。

扁食湯是大骨熬制,加蔥花,紫菜,蝦皮。吃扁食會發出「滋溜」聲,或者「咻」一下。扁食皮多拖出一截,水母似的,吃起來像雲,沒多少皮感。

廈門被炒得極熱的扁食店有兩家,一家「勞松」,一家「賴厝埕」,說是最地道最古早。其實廈門人吃扁食大多就近,街拐角,住家樓下,順便一碗,極少費大老遠專跑一趟。打著「古早」名號,多是遊客們嘗鮮~

「扁食」作湯,主食拌面。

拌有三醬,花生醬,芝麻醬,甜辣醬,非常香。想要香上加香,關鍵得撒「蔥頭油」。

「蔥頭油」是紅蔥頭炸油至酥,我過去一聞這味就反胃,我娘一聞這味如痴如醉(類似貓薄荷)。她說小時候家裡沒吃的,阿祖給她炸碗蔥頭油,就飯香,也是童年味道。我現在估計是味覺開化了,也喜歡上。若做沙茶麵,肯定提前炸一碗。

以上扁食+拌面圖片by「廈門好料」

土筍凍+白灼章魚

th?o-sún-tàng

斗西路那家西門土筍凍,我和朋友吃了好多年,眼瞅著價格蹭蹭蹭往上漲。

「土筍」即「星蟲」,是種海里的環節軟體動物,類似海蚯蚓。

有兩種傳說:「鄭成功版」講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攻打台灣,缺糧草,讓士兵到海邊挖土筍熬湯,民族英雄非常忙,作息不規律。一次吃到土筍湯,已凝結成凍,覺得好吃,流傳下來。

至於「戚繼光版」是說,民族英雄戚繼光掃倭寇,缺糧草,讓士兵抓魚抓蟹,不小心抓到土筍君,煮湯喝,只是喝的時候發現土筍已凝成凍,覺得好吃,流傳下來。

不管哪種,都跟英雄相關。

吃土筍凍的也英雄,星蟲在凍里,一條條,躺屍似地又白又肥,不上鏡,味道淡。澆上廈門辣醬,黃芥末,花生醬,蒜泥,醋,鋪上白蘿蔔絲與芫荽,紅黃綠白,像塗彩,改裝到連土筍媽媽都不認識,一口下去,五味俱全,細一品,凍膠清甜可口,入口即化。偏偏星蟲有嚼頭,一Q一彈,極俱風味(這段描寫是不是畫風不太對)。

閩南地區以安海土筍凍最出名,碗大個,蘸醬簡單,醬油加醋加蒜蓉,原汁原味。廈門土筍凍個小,酒盞狀,樣子更「古追」(閩南語里討喜的意思)。

不要怕,一口下去,真的很好吃!

土筍凍側切面

以前去西門點土筍凍喜歡多加一份白灼章魚。

白灼章魚看似簡單,實則講究,其中一道工序是磨章魚,手工揉搓,去除章魚身上黏液,才能入口鮮脆。火候極重要,少一分生,多一分老,剛剛好撈上來,放速凍冷藏。

章魚蘸料與土筍凍類似,淋得花花綠綠,入口八分是原味,這點很特別。

芋包

?-pau

芋包的芋皮須用「檳榔芋」,檳榔芋削皮搗成泥,澱粉精鹽一撒,做成芋蓉。內餡以五花肉,豆乾,香菇,荸薺,冬筍剁細丁,加五香等佐料調味,上籠蒸,出籠倒扣。可淋甜辣醬,沙茶醬,撒芫荽和蔥頭油。

好吃的芋包,芋皮有顆粒感。吃得趁熱,芋皮軟糯,輕切開,內陷流出,隨餘熱散出五香味,五香就著芋泥香,各中滋味,實難盡述。

芋包圖片by「廈門好料」

油蔥粿

i?-tshang-ké

我爸媽對油蔥粿的感情很深,說是過去吃的少,老一輩給零花錢,就能揣著上街打一牙缸油蔥粿,正面講,反面講,憶苦思甜。

「粿」在潮汕地區也流行,米粉麵粉的加工品都叫「粿」。「蘿蔔糕」叫「菜頭粿」,年糕叫「甜粿」。

閩南地區「粿」也類似。「油蔥粿」的粿是一種米漿加工品。將肉糜,荸薺丁,蔥,香菇,碾碎的扁魚末,半個蛋,與米粿一起上鍋炊(就是蒸),熟了切開,澆甜辣醬,撒蔥頭油,芫荽,和蒜泥。

這玩意兒我過去真的睜眼閉眼都沒吃出味,非常不喜歡。出國後,能吃到最接近故鄉味的是台灣小吃,裡面有種「碗仔糕」,和油蔥粿是孿生。認真吃下來,覺得還不錯。後來有一年回廈門再吃油蔥粿,米粿清甜,配料濃郁,蘸醬吃特別好。

說起「粿」還有個題外話,我去上海後才知道那種白白一片一片能炒的叫「年糕」。然而「年糕」在我們那是逢年過節吃的甜甜的。所以大家叫年糕的,閩南地區稱「白粿」。

麵線糊

mǐ-suā-g?o

我自己很喜歡麵線糊,賣相市井,清淡暖胃。

閩南人喜海鮮,海鮮後主食有兩種,要麼炒米粉,要麼麵線糊。麵線糊適合早晨吃,配油條或醋肉,十分爽口,十分閩南。

「麵線」很特別,指一種極細的面,怎麼細?如髮絲,細可穿針。湯底是骨湯熬制,標配是豬血,有海蠣最好,大腸小腸很親民。

將配料與湯麵熬至糊狀,重點是糊而不亂,理得輕。

麵線在閩南做法廣泛,鴨肉麵線,炒麵線,豬腳麵線......台灣的麵線我不太喜歡,一來硬,二來湯糊里地瓜粉偏多,口感也不如。

閩南地區以泉州麵線糊最出名。

家裡煮麵線,滾水裡煠(sah)熟,撈起來,將熬好的雞(鴨)湯澆上去,撒蔥花,簡單清爽。我小時候生病,沒胃口,不愛喝粥,總纏著我媽給我做麵線。

除了麵線,廈門還有一種叫「豆簽」的神物,看起來像面,實則是用比黃豆略小的米豆製成,實打實豆製品。我小時候常吃,非常喜歡,長大後少了。有一年在洛杉磯的華人超市看見,買了兩包煮,彷彿過去的時光又回來,眼一熱,鼻一酸。

茯苓糕

ho?k-l?ng-ko

兒時的廈門小吃基本都在,唯獨茯苓糕很難找。這東西不上堂,落腳店也沒,從來是小販挑擔子賣,滿大街喊,「茯苓糕哦,賣茯苓糕哦!」想要的,走過去,說要切多大,切好了放在薄塑料袋裡包著吃。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茯苓糕,尤其最外連皮那塊,因為略粘牙。那時家中老人抱怨,茯苓糕偷工減料,茯苓放少了,不夠冰。到我這一代,想吃快茯苓糕都很難,得往偏遠找。

放在這,是想看有沒有人還記得,一起敘敘舊。

終於寫完了,寫得特別餓!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花生醬乳酪蛋糕製作
高顏值蛋餅,10分鐘搞定,早餐完美之選!
豆子的營養多還是豆芽的營養多?
為什麼嶗山可樂沒有全國推廣?

TAG:美食 | 厦门 |